APP下载

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方法之我见

2014-04-29冯昭枝

农民致富之友 2014年8期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

冯昭枝

[摘要]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产稻区。在我国水稻生产中,受氮肥施用过量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纹枯病的发生面积也在逐年扩大,尤其在我国华南、华东、华中稻区,水稻纹枯病对水稻高产、稳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从介绍水稻纹枯病病症、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入手,对其生物防治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 生物防治 拮抗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 (2014)04-0183-01

一、水稻纹枯病的病症、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1.水稻纹枯病的病症

水稻纹枯病的病症主要体现在叶鞘、叶片、茎秆、穗颈部四个方面。

1.1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模糊小斑,逐步汇合为云纹形或椭圆形,常温下中部为灰褐色,低温下中部为淡黄色,叶鞘边缘为暗褐色。随着病害的加重,会形成不规则云纹状大病斑,直至整个叶片枯竭而死。

1.2叶片染病。叶片上有云纹状病斑,叶片边缘逐步褪黄、呈暗绿色,在快速发病状态下,叶片会在短时间内腐烂。

1.3穗颈部染病。穗颈部为暗绿色,后逐步变为灰褐色,易导致无法正常抽穗,千粒重明显降低。

1.4茎秆染病。茎秆染病与叶片染病类似,发病后期茎秆为黄褐色,容易折断。

2.水稻纹枯病的传播途径

水稻纹枯病的病菌既可以在土壤中以菌核过冬,也可以在田间杂草等寄主上以菌丝体过冬。待到第二年春季浇灌时,土壤中的菌核会与其它杂物一起漂浮在水面上,而后附着于靠近水面的秧苗叶鞘上。在适宜发病的条件下,菌核会生出菌丝,直接侵入叶鞘组织或侵染邻近植株。纹枯病的病情严重期为水稻拔节期,水稻病害迅速扩展,在水稻抽穗之前主要侵害叶鞘,在水稻抽穗之后逐步扩散至穗颈部和叶片。

3.水稻纹枯病的发病条件

纹枯病的发病条件主要包括菌核数量、高温高湿、氮肥施用三个方面:

3.1菌核数量。菌核数量达到每亩6万粒以上时,一旦遇到适宜的外界条件,就会引发纹枯病。

3.2高温高湿。纹枯病在温度18℃-34℃、相对湿度70%-96%之间,均可发病。其中,以温度22℃-28℃,相对湿度大于90%最为适宜。当相对湿度超过95%时,菌核会生成菌丝。高温高湿条件是发生和流行纹枯病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当温度超过20℃,相对湿度超过90%时,开始发生纹枯病;当温度达到28℃-32℃,并且遇到连续降雨时,纹枯病迅速发展、扩散;当温度小于18℃,相对湿度小于85%时,会延缓或停止发病。

3.氮肥施用。在偏施氮肥、延迟施肥的情况下,会造成水稻郁闭,易诱发纹枯病,并促使纹枯病迅速蔓延。

二、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方法

1.拮抗微生物

由于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作物品种间几乎没有特异抗性差异,所以通过运用拮抗微生物实施生物防治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不会产生副作用。

1.1筛选拮抗真菌。长枝木霉T8对纹枯丝核菌具有明显的拮抗效果,哈茨木霉TC3和NF9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62.48%-72.29%,并且哈茨木霉N79能够增强纹枯病菌的重寄生能力;有研究员从木霉菌中筛选出3个菌株,这3个菌株的代谢物对纹枯病菌核的形成能够起到抑制作用。目前,对拮抗微生物防治法的研究多见于抑制菌丝生长方面,而对抑制菌核生长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为此应加大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力度,通过抑制菌核生长和传播以达到防治纹枯病的目的。

1.2筛选拮抗细菌。当前,拮抗细菌生物防治法已经成为防治植物病害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具备经济合理、无副作用的优势。如,从纹枯病菌菌核和水稻植株上分离筛选出来的菌株B-916,能够达到80%的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从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土壤、叶鞘上分离筛选出来的拮抗菌L1-5-3、H1-4、MSE1-7,在人工接种病菌的情况下,能够达到80%以上的防治效果;拮抗菌铜绿假单胞菌ZJ1999的粗提液,能够明显降低纹枯病侵入和侵染的活力;线虫共生菌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2.基因工程

利用拮抗菌的抑制因子转化水稻,可获取抗纹枯病的转基因抗源,从而达到防治纹枯病的目的。据相关研究报道,水稻纹枯病能够产生RS-毒素(碳水化合物),该毒素中含有甘露糖和葡萄糖,而一种木霉菌属的分离菌能够钝化这种毒素,降低毒素的活性,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减轻毒素对水稻纹枯病的诱发。

3.生物制剂

利用次生代谢物质制作生物制剂,能够对防治水稻纹枯病产生一定作用。如,利用三木脂素可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率,有效抑制纹枯病的迅速蔓延;粗毒素及其代谢产物禾稗能够减少菌核,抑制菌核生成菌丝,是一种有效控制纹枯病的生物制剂;用嘧菌脂制制成生物制剂,可降低纹枯病的发生率,减轻其严重程度,对水稻增产有一定帮助。

4.稻鸭共养

稻鸭共养模式能够起到除草、防虫、降低纹枯病发生率的作用。根据相关实验得出如下结论:在每公顷放养30只鸭子,可减轻55%的稻株纹枯病危害程度;在每亩中稻中放养24只鸭子,两周后可减少65%的水稻叶面害虫;在每亩中稻中放养36只鸭子,两周后可减少75%的水稻叶面害虫。稻鸭共养模式不仅能够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而且还能够减少50%的氮损失,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结论

总而言之,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能够导致水稻减产10%-20%,若得不到有效防治,甚至会减产50%以上。近年来,随着生物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大量对水稻纹枯病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对防治水稻纹枯病有着重要意义。在我国大力倡导生态农业发展的背景下,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方法势必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谭忠玲.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高效菌株筛选的研究[J].吉林农业.2011(1).

[2]王乃中.李金兵.刘宝平.楚州区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的改进[J].安徽农学通报.2008(2).2009(7).

猜你喜欢

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分析
加强有害生物防治,保护林木生态安全——方城县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助剂“激健”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的应用初探
浅析田间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体系的确立与完善
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体系的确立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比较试验
300g/L噻呋酰胺·戊唑醇悬浮剂等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