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侦探波罗》:每个好侦探都是个好演员
2014-04-29D同学周二
D同学周二
波罗是谁?哪怕你不是一个悬疑控,对这个名字不那么熟悉,但一定有三个名字你至少听过其中之一:《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以及阿加沙·克里斯蒂。
美剧粉说追剧好辛苦,英剧粉就笑了。一部《大侦探波罗》从1989年开播,一直拍了25年,直到今年,用十三季这个数字结束。在最终章《帷幕》里,以主角波罗的死亡做为ending,不免令人伤感。难怪连“始作俑者”阿加沙本人都狠不下心,要求必须等到她死后再出版描写波罗之死的小说《帷幕》,想必也图个眼不见为净。而当《帷幕》发表时,连《纽约时报》都在头版刊登新闻,告诉世人:“波罗死了”。
大卫·苏切特演了25年的波罗应该可以直接去破案了
为纪念波罗系列的结束,制作方还特别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戏里戏外的大侦探波罗》,从主演大卫·苏切特的视角追溯了波罗的一生。70后、80后第一次看到大卫·苏切特版的波罗,或许都是从山东电视台上80年代引进的45分钟配音版电视剧开始。阿加沙一共为波罗写了50部短篇和30本长篇小说,而大卫·苏柯特把它们都演了一遍,他应该可以直接去破案了。这名字出现频率之高,连记外国人姓名障碍症患者都能记住。我们见证了大卫从剃掉额头的头发和垫肚子假扮中年胖子,到变成真的秃头中年胖子,以及从有警长、上校、女秘书、管家的豪华陪衬阵容到最后的“只影向谁去”。当然也有人更喜欢彼得·乌斯蒂诺夫版的几部波罗电影,但他给人的感觉更像肯德基爷爷或者波罗的爷爷,少了一点大卫·苏切特的刁钻和神经质。
在纪录片里,演出波罗之死的大卫·苏切特格外有种茕茕孑立的落寞感。对我们来说,这只是一部电视剧的完结,但对演了25年的他而言,波罗的时代结束了,大卫·苏切特人生中最辉煌的一部分也随之一起结束。阿加沙仅仅是写出的了波罗的智慧,对他的形象描述只有比利时人、矮个以及有两撇小胡子。让波罗真正立体化和丰满鲜活的,还是大卫·苏切特,他仔细研究了每一个本书里的每个细节,写了93条波罗的性格注释,细致到他在户外坐下时一定要垫上一块手帕;走路是小碎步,好像企鹅那样;胸口永远戴着一枚鲜花胸针,那是他的初恋送的礼物。
略让人觉得安慰的是,虽然大卫为迎接波罗的死亡特别减肥20磅,但《帷幕》并不是他最后一次演波罗。拍摄时没有按照故事顺序,事实上,先播出的第十三季第3集《古宅迷踪》才是最后拍摄的。而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与波罗告别,因为这座位于德文郡格林威的米白色城堡,就是阿加沙·克里斯蒂住过38年的夏天别墅。
有趣的是,纪录片里,在比利时一个叫埃勒泽勒的小镇上,甚至还有有波罗的出生证明和家谱。他们声称,波罗就是出生在那里的。人们八卦着波罗的性生活和初恋、绯闻,好像他完全就是个真人那样。而最令比利时人骄傲的是,作为一个比利时人,波罗总是能解决英国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神探夏洛克的自恋毒舌和好基友梗,波罗早就都用过了
在每个故事里,阿加沙习惯于通过最后的结案陈词来展示波罗的才华,他总是所有人召集到一个地方,一一审视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没有犯过罪感到内疚,最后才会将真凶揪出。大卫说:如果波罗不是个侦探,那么他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好演员。事实上,波罗是有史以来最戏剧化的侦探,用阿加沙本人的话形容,“他有点可憎的夸夸其谈,令人讨厌的小胡子,骄傲地扬起鸡蛋状的脑袋。”而波罗的自我说明则是:“我一定是对的,因为我从来没有错过。”
如果你曾经被《神探夏洛克》里的福尔摩斯的高智商和超级自恋的怪癖吸引,或者为他和华生的基情感动,那么《大侦探波罗》这部剧显然更值得佩服,因为25年前,它就已经是这么拍的。波罗的华生就是忠实的黑斯廷斯上校,后者也是遭到他毫不留情的智商歧视的第一受害者,“恭喜你,黑斯廷斯,你又一次成功地猜错了”,他好像只是为了想说这句话才去破案的。而可怜的黑斯廷斯还必须忍受波罗的潔癖、强迫症、龟毛和自恋。没有案件和居然有人没听说过自己,以及承认自己长胖,是波罗人生中最不能忍受的三件事。看上去,他就像一个萌版的谢耳朵、神探阿蒙和夏洛克的合体。他甚至比他们还更夸张的,一定要用第三人称来称呼自己,“为了跟我的天赋保持适当的距离。”
也正因为如此,最终波罗死去的一幕就像夏洛克的坠楼一样,让人难以接受。而与后者的被迫诈死不同,虽然波罗的死亡也带着一点自我惩罚性质,但最直接的理由却非常简单:因为他老了。就算你是一个旷世奇才,无论你曾多么意气风发,在时间的末端,你依旧和所有的庸才蠢才路人一样,都只是一个老人,一个蜷缩在床上等待呼吸停止的老人。只有死亡是最公平的。因为这一幕实在太写实了,而格外让人感到心酸。
波罗和福尔摩斯,以及阿加沙的另一经典侦探形象马普尔小姐,他们都是一辈子独身。或许做侦探这件事,也和写小说一样,太幸福、心理正常的人是干不了的。好基友黑斯廷斯倒还真问过他“为什么不结婚?”“在我调查过的案子里,有5件是丈夫杀了妻子,有22件是妻子杀了丈夫。所以,黑斯廷斯,你说我为什么不结婚?”
悬疑剧就是猜凶手游戏,比的是侦探和凶手谁的演技更好
看《马普尔小姐探案》系列的时候,你会想到古龙最爱说的那句话:行走江湖,要小心和尚、乞丐和老妇。再看波罗,发现还应该再加上一类人,那就是,请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死-胖-子。
内外分泌失调或者是太阳黑子或者是宇宙空洞,anyway,让我们的口味变得越来越重,仅仅是失窃案、绑架案都不能使我们兴奋,为什么我们眼中饱含期待,因为我们对谋杀爱的深沉;虽然阿加沙也是写过很多与谋杀无关案件的。而英国式谋杀永远只发生在三个地方:庄园、列车和邮轮。当《蓝色快车谋杀案》里侥幸脱险的女生对波罗说,我接下来的目标是去坐坐东方快车呐。让人忍不住在屏幕前头默默地叹口气,命里有时终需有啊。
阿加沙的故事设定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搞笑漫画日和》之“我勒了个去”。出来一个有钱姑妈、劈腿少爷、嘴贱小三,你会想:这货不是死者这货不是死者,我靠这货还真是死者呐。然后再看到每一个女仆、管家、隔壁邻居、出来打酱油的,你又要想:这货不是凶手这货不是凶手,这货还真是凶手啊。
但就是为了等待这一重要时刻的到来,哪怕一集里的前40分钟都闷到不行,搞不好还会中途打个盹,不过依然有足够的信念支持撑你挺到最后的20分钟, 长吁一口气,原来凶手是这货啊。同时,它们又是唯一如果你猜错了结局会更开心的谜题。如果真的被你蒙对了,一边虽然会小得瑟,一边却又有种这一集白看了的感觉,想说,这集情节设计的有点弱哪。所以悬疑剧真的很难做人。
顺便说一句,动画版波洛和马普尔小姐长得好像木木警官和火箭队的武藏假扮老人。
(转载自南都娱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