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校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4-29宋岩松郭晓曦
宋岩松 郭晓曦
[摘要]目前“三校生”学生存在的心理冲突形式主要为自卑心理、自负心理、浮躁心理、盲从与逃避心理及由经济困窘造成的特殊心理问题等,必须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门别类采取措施进行相关干预,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三校生;心理冲突;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6-0137-02
“三校生”学生指完成在技工学校、中等专业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高中学校(统称三校生)的专业学习并通过正规考试升入专、本科阶段继续有关专业学习,期满通过相关考试获得专、本科毕业证的学生,是目前中职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由于各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就业市场对各专业需求饱和,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通过提高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在社会竞争中取胜是“三校生”学生继续求学的外在动力,但在笔者具体接触到“三校生”的学生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心理建设薄弱,对前途有较大的迷茫,主要表现如下。
(1)自卑心理。作为完成中职学校专业学习刚刚升入专、本科阶段的新生,他们存有明显的特殊性,短学制的轰动性就足以引起全校专、本科生的侧目。他们本身也不能马上适应由中职学校升入专、本科群体所引起的变化:作为已经历中职阶段的管理体系、已养成个人习惯的“老学生”在重新适应刚入学的“新生”身份和适应专、本科生的管理体系,面对同期参加高考的同学已成为同校的高年级学生的尴尬身份时,自卑心理作祟,导致不少学生试图本着“无人认识,躲在学校最寂寞角落完成学业”的心态完成专、本科阶段的学业,让大家忘记他们的与众不同,从刚入学就奠定了不健康的基调。
(2)自负心理。能够中职升入专、本科的学生大多为中职学校成绩优秀、有理想、有抱负的好学生,在学期间荣获的各种形式的奖励,在学生的心里已经形成一定的心理优势,不仅影响学生的外在表现,也内化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但在加入专、本科生群体后,原有的心理优势存在的外部环境荡然无存,但形成的心理优势的定式却无法立即消失,而专、本科生群体内部更加激烈的竞争导致学生的这种优势心理无法立即升华为正性心理,偏激应对新的学校、新的环境中一切与己有关的事物,表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3)浮躁心理。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急功近利的思潮已经渗入学生的思想深处,经历中职阶段的学习、生活后,急于在短短的专、本科阶段有所表现,在新加入的群体中有所作为。这种急于得到新环境肯定的动机和出发点无可厚非,但部分学生的所作所为缺乏深思熟虑,不能正确的评价、衡量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的把握机会,言行失当,举止失衡,甚至是无视法纪、法规、校纪、校规来引起同学的注目的行为,在为自己增添了额外的烦恼的同时,暴露出学生内心的浮躁。
(4)盲从、逃避心理。许多学生升专、本的主要外部原因就是回避就业矛盾而盲从“升专、本”大流继续学习或盲从于“升专、本”的需要,没有理性的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更缺乏对人生的理性规划,仅满足于“升专、本”的现状,而忽视了专业学习的连续性、社会对各职业层次需求的差别及个人的兴趣、爱好,盲从升专、本,为日后选择就业单位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5)经济问题造成学生心理失衡。一些学生由于家庭困难,勉强坚持完中职的学习,甚至是负债读书,再坚持专或本科的学习无疑是接近所能承受经济负荷的极限。但内心渴望读书的愿望却如此迫切,作为仅两年或三年毕业的学生,他们所能得到贷款的概率很小,以学生的身份作兼职,在社会“打工”所获得的收入有限,维持个人温饱已属不宜,再面对五六千元的高额学费、求学期间的住宿费、书费等经济支出,这些完全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已无力承受。这些特困学生面对高额的经济支出、面对更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式、面对“考研”的激烈竞争及研究生自费的趋势,鼓励自己坚持学业的信念、希望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后一点点消失、接近破灭,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据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的表现区别对待,加强心理建设,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我们的工作,对现已升入专、本科的学生而言,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人本管理,强化欣赏教育,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本化管理是以谋求学生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学生管理活动,不仅注重学生的发展,更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正视学生的心理建设不足的现实,以欣赏教育为工作的出发点,尽可能更多地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的优点,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树立学生的自信,肯定学生一切積极的、正面的优势和特长,使学生更多的得到来自本科生群体的肯定和鼓励,尽快地得到大家的认同。同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帮助学生不断克服自己内心的自卑和自负情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日渐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顺利完成学业。
(2)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现状。在全力落实“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经济问题而辍学”的提案,认真执行落实国家和学校现有的对特困生的各项政策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缓解学生的经济状况,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的能力,在拓宽学生勤工俭学的就业机会的同时,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抵制腐朽的“消费道德”观和“拜金主义”对学生的侵蚀,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出现的新问题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加以解决,最大限度地解除学生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负担和心理困惑。
(3)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开通“奖、助、贷”绿色通道,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关心、关爱、扶持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就业,解决后顾之忧。我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一调查、了解、走访,一一审核,真正做到应该资助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同时为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我校与国际友人、国内知名企业冠名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如石川奖学金(日本)、联邦制药、宋玉器、东宇等奖学金,同时还开展了党员一帮一活动,使特困家庭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坚定理想信念,建立自信心,战胜自卑心理,顺利完成学业。2008年共有471名同学;2009年共有530名同学;2010年562人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这些受到学校资助、受到帮助的学生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4)帮助学生理性的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消除盲从、逃避心理。由于升入专、本科的中职学生已经经历过择业历程,在思想上存有畏惧心理;在升专、本的具体专业选择过程中受招生院校的具体招生专业、规模的设置限制而无法与中职所学的专业保持一致;即将面临的考研专业选择就又造成学生的困惑;毕业时以何种身份求职成为学生关心的焦点,帮助学生在提升个人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同时,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正视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和学历的要求,利用现有的心理测评系统为学生理性认识自己提供科学依据,使学生能更好地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优势,树立自强就业、自主择业的观念,积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在满足个人生计的前提下,设计多层次、多目标远期规划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人生规划,实现人生目标,完成人生理想。
(5)建立“特殊群体”档案,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发挥专业优势,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跟踪式档案,掌握他们的心理成長历程;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如适应心理教育、恋爱心理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生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了解困难家庭毕业生所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利用网络等先进技术,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冲突,迅速消除心理误区,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能以积极心态面对求职择业。对因就业压力而产生不良情绪的学生建立起特殊学生群体档案,以学生工作队伍和心理疏导老师为依托,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注,鼓励他们保持一份稳定、健康的心态,做好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使他们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治疗,战胜挫折,顺利完成学业。
对仍在中职学校学习即将升专、本的学生而言,为避免类似的情节再度发生,影响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必须在中职阶段进行相关的教育,作好防微杜渐的工作,使学生快速适应升专、本以后的生活。
(1)在中职阶段对即将进行面临升专、本的学生明确升专、本的利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心理特点、社会对自己目前所学专业的需求层次的要求定位及各自家庭的具体生活状况后对职业生涯进行充分的考虑、理性的规划,减少盲从。
(2)顺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人生规划的可操作性,从入学起明确自主择业的方向和努力目标,多方位的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波动和情绪异常,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完善学生应对挫折和社会现实、竞争严酷性的心理准备。
(3)中职学校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管理质量,完善学生的相关知识、技能培训。中职学院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改进教学计划、完善专业设置与社会的接轨和相关技能的培训,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和个人素质,拓宽学生就业机会,减少学生就业的迷茫和困惑。
参考文献:
[1]杨晓明高职“三校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与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6(8).
[2]莫冰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高一学生心理健康及应对方式的影响[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毕业生就业专项课题(项目编号:ZX08015)。
[作者简介]宋岩松(1970—),女,河北尧阳人,中国医科大学高职学院学生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及学生心理;郭晓曦 (1984—),女,辽宁沈阳人,中国医科大学高职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及学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