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孩子的心里

2014-04-29汤晓文

俪人·教师版 2014年20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班主任

汤晓文

【摘 要】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最基本的职责,同时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是学生的依赖,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深远,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新性,采取适当的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关键词】班主任 因材施教 沟通鼓励

筱洁小学六年级的新班主任是个40岁左右的女语文老师。那时筱洁退了所有班级职务,与老师关系疏远,因此基本没希望被挑选出来参加城区语文竞赛。可能由于之前成绩优异,被老师推荐参加培训。培训是严酷的阶段性筛选,对于一个应该仍处于童年的小学生来说,每个下午放学后2个小时的培训,一本本砖头般厚的习题书,无疑是一种很大的重担。然而,快到后期的时候,妈妈跟筱洁说,她碰见筱洁的班主任,老师对筱洁妈妈说,其实筱洁没什么希望留到最后参加比赛的,别太失望,一开始只是打算给个机会筱洁去玩玩。妈妈平静地转述给筱洁知道,筱洁从中听到了妈妈的不甘心,还有对筱洁的期望,同样,筱洁也感到很不甘。后来,筱洁更加努力的去学习,一次又一次通过考核。最后,出乎老师的意料,她心目中的好苗子陆陆续续全部被刷掉,而筱洁这个“玩”的学生进入决赛并拿到了优异的成绩。

一、什么是教育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育的定义。在甲骨文中,“教”示意成人手持棍棒演卜并訓示儿童学习经典的活动,“育”像妇女怀孕。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适者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解释如是,“育,养子使作善也”。故事中的老师,更多做到了“教”,教授学生知识,按时完成学校要求教学任务,而没有打从心底地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成长,培育孩子的品德。

在古代,教育几近道德培养,如“修道之谓教”、“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存心养性”。对于古代的标准,故事中的老师的教育并不能称作是教育,因为她并没有完成育人的职责。故事中的班主任,很少干预学生的个人学习,给很多空间学生本性自由的发展。也就实践了陶行知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自己主动寻找、判断,跳出古板的教育模式。教育中多强调个人发展的过程,多引导学生自我探讨和思考,多留时间给他们主动发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这样描述教师:老师越来越少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务必投身于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故事中的老师,并没有放太多的时间去教导学生学习功课,并没有填鸭式的强制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放任学生的天性自由发展,顺其自然地学习,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至于道德教育方面,作为一名老师,一名班主任,她没有花太多时间在品德教育上,没有刻意去强调,也甚少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故事中的老师来说,教师更像是一份有固定工作时间、固定收入的职业,而不是一份毕生奋斗的事业。因而没有特别用心去跟学生交流跟学生沟通关心学生,只是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育的原则

康德认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①,孩子“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做成任何式样的”②,由此可见,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教育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儿童的德育品质、知识水平大多取决于学校教育。古语有云:有教无类。教师需因材施教,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与差生,偏爱好学生而轻视忽略心目中的“坏学生”,更不能由此轻易地断定学生的未来。

故事中的老师,并不是太了解学生的品行、成绩、学习习惯就判定学生的未来,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需要遵循个性原则。要求老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特长。其中自主性包括独立思考、自主选择、承担责任。故事中的老师推荐学生去培训之后,学生便应该独立思考、决定离开还是留下。学生选择了留下来接受培训,就应该自己承担责任,而老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该过多地评论或批判学生。

另一方面,创新乃天性使然。好奇是创新的起点,对于儿童,强烈的好奇心若能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望就是教育的未来所在。故事中的老师对学生的评论使学生深受打击,严重损害的学生的好奇心。人民教师必须小心翼翼呵护学生如晶莹剔透般易碎的稚嫩好奇心,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获取成就感。而在素质教育的角度上看,创新的培养主要追求的是亲身经历和直接体验过程,同时激发思维,挖掘潜质,提升素质,养成创新人格,而非直接断定结果,不在于对创新结果的获取,即不能过多的指望和要求学生取得老师心目中所谓的结果。

三、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艺术

鉴于班级所具备的种种功能,需委托教师掌管班级的日常工作,即班主任。在我国的教育实际中,班主应要组织、教育、指导班级事务,频繁跟家长保持各种形式的联络,取得家长的合作,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班主任该对家长的各种情况和他们对子女的希冀了如指掌,然后平心静气、恰如其分地沟通情况,用征求意见的态度与家长交流探讨,使家长能理智地与老师解决问题。

因为所处环境的差别,家长了解的主要是家庭情况,而老师知道的更多是学生在校表现,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言行举止也会有所不同,假如老师与家长交流太少的话,可能产生埋怨而导致对立,最后将产生不良影响。③班主任与家长在沟通中需注意表达的艺术。故事中的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中,语气中夹带个人情绪,一昧地按照自己的思维将学生的发展定势,没有很好地尽到一位班主任的职责。因此,班主任在跟家长沟通时,要力求保护家长的感情,切忌互相指责。要让家长真切感受到老师在全心全意、不遗余力地培养自己的孩子。可通过种种恰当的途径适时向家长传达教育的正确要领,以获得家长的配合。

【参考文献】

[1]【苏】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英】洛克.教育漫话【M】. 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崔丽萍.浅谈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J】.中小学教育,2012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夸夸我的班主任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
班主任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当代优秀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举隅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