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成长轨迹和后期道路

2014-04-29陈梓松

农民致富之友 2014年20期
关键词:生产力经济

陈梓松

[摘 要] 建国65周年,人民群众得到了大幅度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人民以一种顽强奋斗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一步步走向正轨,到现在,中国已是国际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我们又是如何走到了今天。本文从发展国民生产力角度切入,浅析建国65年来人民群众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生产力 经济 科技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 F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37-02

一、关于人民群众的成长轨迹

已是建国65周年了,时间很快,又似乎很漫长。65年间,我们一直在努力着,也一直在前进着,虽然在中途中,也曾有过波折,但中华人民群众一直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进取与突破,一直向着我们的那个伟大目标,为中华人民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着。回想建国65周年以来,从毛泽东思想开始,人民群众知道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再到邓小平理论,人民群众知道了我们要走的是具有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再到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中华人民群众开创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局面,再到胡锦涛的八荣八耻,为中国人民群众树立了更加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到现在习近平主席的干干净净干事,树立6种意识。一路走来,人民群众一直在进步着,国家在一直进步着。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二、关于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力的策略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无疑,改革开发以来,中华人民的巨大进步,重视生产力的发展策略是首屈一指的。人民群众也应该继续落实和贯彻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精益求精,让生产力变得更强,国力变得更强。与此同时,解放生产力,富民强国无疑是一项长久而又艰巨的任务,在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笔者仅以浅薄的见识,强调以下几点。

1.解放生产力,提升群众意识

古人曾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熟为此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况于人呼”。说的就是想要把一件事情坚持到底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天地也无法一直做一件事,那么平凡的人呢,自然也很难。发展生产力无疑是正确道路,但是在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是否会有人迷茫不知所措,或者临阵退缩滥竽充数。毫无疑问,一定有。因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懒惰之心。笔者认为这是人之常情,不可避免,也无法避免。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提升意识。除了在党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发展生产力,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应该从自身认识到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性,只有自己真正意识到了,才能做到最好。在发展生产力的道路上,党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启发人民群众,让其意识到位,素质到位,当人民群众自发的去认真努力的时候,相信也即是真正强大的时候了。党的领导策略方针正确,人民群众意识到位,上下同欲者胜。到那时,试问还有谁能比得上。

2.关于解放生产力中的招商引资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进一步融入了国际市场。从此,一个新的经营模式进入了中国商界。招商引资。纵看目前国内知名的企业,大都有外资的身影。同时,无论国企还是民营企业,也都非常重视外商的加入。无可否认,商人和资本是发展经济、建立企业的基本元素,必备要素,如果没有商和资,经济无法启动,企业无从建立,这么看商人和资本非常必要,非常重要,尤其对缺少这两个要素的地区,更是如此。但不少地方的做法却走向了极端,出现了招商引资工作高于一切的现象,使得企业中是否有外商的加入成为衡量一切企业实力的唯一标准,一票定生死。于是,为了招商引资,乱象频出,怪事连连。为了招商引资,大幅度让步外商,忽略了国民企业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致使大量资金涌入国外。中国是人口大国,相比国外市场,中国的劳动力更显廉价。于是,外商更加乐于注入国内企业,国内企业为了获得更大资金支持,也乐于引入外资。于是相当大的利润部分需要分给外商,企业为了提高利润,很大程度上会提升商品的价格。最终使得消费者不得不花费更高的费用来购买到消费品。这样很多地方变成了只搞经济建设,独经济建设。经济的独轮车越跑越快、越跑越偏,社会、民生、文化、人民群众利益等发展被远远落在后面,形成强烈的反差。最后,从政府到民间,所有的目标、考核都指向经济数量,一切的追逐都奔着“GDP”而去,所有的绩效与升迁都与“GDP”直接完全挂钩。“GDP”成了指挥经济风方向的指针,这个时候如果外商撤去资金支持,与企业断绝合作,绝大多数的企业都会出现资金断链,导致整个企业的破产。所以外商在国内企业中,总是会占据着很高的地位。表面看来,国内企业有外资的加入,实力变得更强,生产总值提升,利润提升。却有大部分的资金要分出去。虽然即便这样,国内企业家也比融资之前利润多。但这些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高消费基础之上的。这也就是商品连连涨价的根本原因之一。所以,笔者认为,引进外资没错,但一定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唯一支持和唯一出路,除了合作共赢外,更加重要的是要站在长久的立场上去看待中国市场和中国的经济。

3.关于生产力中的那些数字

经济发展离不开数量,经济效益离不开数据统计,这本是经济发展工作中最常见的基础性工作。然而在“GDP”被顶礼膜拜的大背景下,速度快、数据好,就是第一,速度慢、数据差,你就会被冷落。但是,在不少地方,一些企业明明经济效益不佳,没有数据优势,却选择了安排统计人员搞数字游戏,当然,虚假数字太多太大,水掺得太多,真实数据不佳,为了蒙混过关,全面开花不可能了,只有搞形象工程、路边工程了。GDP百分之十左右增长,财政收入增速统计可能还快于GDP,数据一个地方比一个地方漂亮,似乎到处都富得流油,但腰包里却瘪兮兮的。生产力最终追求的是越快越好,越多越好。但一定是建立在实事求是上的,空中楼阁注定不能久远。人民群众在生产力上需要更高的数字,但更加需要真实的数字。将生产力做到更好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绝不是空报数字就能解决的事情,他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就像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写的一樣,胜利终将属于我们,但那需要时间的累积。我们要做的是戒浮戒躁,放弃那些不真实,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将事情做好。

4.关于民企与国企之间的合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优秀的、先进的、正义的东西占据主流,淘汰劣质的、落后的、不义的事物,此为正道,天经地义。然而就在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拉开之后,相反的趋势也蠢蠢欲动、暗流涌动,甚至改头换面、登堂入室。劣币打压良币,驱逐良币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就是乡镇企业掏空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既无人才优势、技术特长,又无雄厚资金、质量优势,为什么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十年不到的时间里,迅速挤垮人才济济、资金无忧、质量优良、技术先进的国有企业呢?其中奥妙,众说纷纭,这里不系统分析,只从劣币驱逐良币的角度试举一、二例。那个年代,常听说乡镇企业几十元成本的产品,经过营销人员的吹嘘、包装,能卖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只要能摸到路子,有的业务员一夜暴富,羡煞国人。还有更奇怪的呢,说乡镇企业产品销路好、卖得快,不是因为其产品质量好,恰恰是因为其质量不好!此话怎讲,乡镇企业产品质量不如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它质量不好的产品卖到国有企业以后,坏得也快。坏了以后国有企業就又要重新购买,坏得快、卖得也快、买得也快。乡镇企业销售额增长快,业务量上去了自然高兴,代价却是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的损失。当然不排除有国营企业与乡镇民营企业串通一气的现象,对于这样的恶作剧,恶性循环,必须加大惩处力度。企业与企业之间,如果能够合作的好,一定是因为彼此能够互利互赢,能够长久的共同进步,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效率增加,利润增加。

5.关于人才的培养

自1977年底恢复高考,农民的孩子有了更大的机会考上大学,进入全新的领域去拼搏。百姓从此有可能变成科学家、艺术家、高官。试看今日从地方到中央各行业、各部门中的中坚力量,十之八九是各个年代高考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八十年代初、中期大学生被称为时代的骄子,是时代的宠儿,然而宠儿得宠、风光也就那么十年左右的时光(到1989年6月4日,甚至更早些时候)。现代化建设号令发出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人才奇缺,仅凭高考一条道培养人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广开门路,招贤纳才,成为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从军当兵成跳龙门的一大捷径,军人广受重用。从待业青年中招干、招工,充实干部队伍,壮大工人阶级的力量。更为可喜的是个人创业的大闸开启,全民经商办企业大潮第一次到来。乡村处处点火冒烟,开作坊办企业,不少人先富起来。而由于大学生学习周期长,培养成本高,从象牙之塔走向复杂的现实社会,竞争力会大大削弱,竞争不过强势的军人,也不如早于他们招干进单位的同龄人,更不及创业早、大字不识几个的土豪们了。在不少单位,初中生管理中专生,中专生领导大学生,科学的春天,人才的春天似乎到来了,却怎么也迎不来人才的秋天。如人才外流非常严重,出国留学人员回国率低,早期出国人员很大一部分人将所学留在了国外,直至暮年回归祖国。其实,这与国内对人才的重视有很大关系。增加人民群众生产力,离不开科研人才,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些人才的培养与重用,让他们为祖国最大限度的贡献力量。

三、关于增加国民生产力的思路与对策

现目前国家生产力发展虽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生产力的的发展与进步却受到了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就拿农产品来讲,就有市场小,价格难卖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多方面问题。笔者就以个人思路提出几项浅略建议。

1.推进人民群众生产力产业化进程

如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必须要摆脱和转变传统的农业单一化模式,转向更加高效高附加值的专项经营。充分把握好市场、企业、群众劳动力的关系,以有效提升生产力为中心,把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充分发挥各个角色的作用。加快市场与产品之间的流通,形成快速有效的循环,使之进入一个良性轨道,这样生产力、商品、市场进入一个自然而然的循环当中。万事万物都是讲究顺势而为,当一件事情形成一种良性的趋势时,他的发展将成为一种必然。如果令生产力产业化进入一种良性循环,那么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将成为一种必然,事半功倍。

2.大力推广科技生产力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善于利用身边已有的条件,来争取最大的成功的意识。在当代,毫无疑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大力推广科技生产力,效率将得到大幅度增加,质量也将得到大幅度提升,人力成本、时间成本也将得到大幅度的节省。中国是生产力大国,虽然相比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国的科技还稍有逊色,但在国际上,中国毫无疑问也同样是科技大国。我们应该做的是精益求精,让科技得到更大的发展,通过科技发展生产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科技的发展,百姓带动,国人奋进,相信通过中华民众的努力,将来的中国,无论是科技、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将在国际上首屈一指。

3.增加人民群众意识

小到个体经营,中到企业发展,大到国家民族,学习培训永远都是重中之重,不可或缺。通过培训,不光是增长个人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得到一种传承。通过培训,增加人民群众的责任感,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让每一位人民群众都能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国富则民强,人民进步则国家进步,个人进步带领着集体一起进步。让这种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同时,不光是百姓,在党内上级领导的培训更加重要,人民群众一定是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进步与成长的。党的模范带头作用也不可缺少。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否认在党和人民群众内有些负面力量,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能教导就教导,教导不了的就直接打压下去。

不断改变和完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都对此寄于无限的厚望。从容易做的事情下手,从阻力小的方面打开缺口,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基本方法,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经济奇迹将不断涌现,君不见中国神话曾多次惊呆世界。虽然近代中国曾被其他国家侵略,但历史一次次证明中国人民是顽强的,不可战胜的,因为中华民族是传承了上下五千年的古老国度,他所蕴含的底蕴和精神是那些侵略者永远理解不了的。现在,中国的国力今非昔比,但正如那句话所说,“中国,正在崛起,中华人民,正在崛起”。相信任何胆敢冒犯我中华民族的国家或者个人,都将受到我中华民族的严厉制裁。

谨以此文,献给建国65周年,愿祖国繁荣昌盛,国家长治久安,人民永享太平。

猜你喜欢

生产力经济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拥抱新经济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