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策略维度试析
2014-04-29蒋洪平
蒋洪平
摘要:从专业设置与开发原则、专业调研与岗位分析、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资源库建设、基于教学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制度与文化环境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策略维度入手,规划、设计与实践探索高职专业内涵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就业能力、保持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策略维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2-0078-03
策略维度一:专业设置与开发原则
专业设置与开发原则,是指学校在专业设置与开发中所依据的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制订的或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标准。我们在设置与开发专业时,坚持科学性、适应性、效益性、发展性、技术性和复合性原则,充分考虑国家政策文件要求、区域经济需求、学校办学层次高低、学校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状况,坚持“专业开发瞄准产业、专业建设紧贴产业、专业拓展跟踪产业、专业服务适应产业”,以学生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高起点规划专业建设。
策略维度二:专业调研与岗位分析
从专业调研入手,画好两张图表。即围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产业)、重点企业”进行专业调研,形成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图表;积极开展专业岗位职业分析与学校教学分析的对比研究,形成课程与岗位贴合度图表。然后,基于“核心教学、项目训练式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基础类课程综合化、技术类课程理实一体化、技能训练类课程项目化”课程开发。
对于技术类和技能训练类课程,需要首先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重构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理实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其次围绕工作情景、岗位要素,开发相应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强化“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型导向的行动特质,按照完整工作程序的视野,思考、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最后通过在变化的、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获取不变的、思维过程完整性的训练,实现实体性技术、规范性技术通过过程性技术的物化。
策略维度三: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高技能人才成长遵循“学徒工→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发展三步曲。我们应该根据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组织合适的课程,完成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如在入门学习阶段,安排专门知识和基础技能训练;专项学习阶段安排专业基础理论、专项技能训练;综合学习阶段进行综合技术及技能训练。把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阶段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过程相关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行双证融通,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进而,围绕课程体系,选择理实一体、项目载体、工学结合型课程,进行精品化建设,即在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性设计上,遵循“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实验条件、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管理制度”原则进行课程建设。按照“以点带面,连成一片”思路推动精品课程群建设,逐步形成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为学生基于e-learning、Blog、BBS、QQ群等在线互动学习打下扎实的资源基础。教学资源库主要是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教学素材,并以各种媒体形式,以多种展示方式组织、存储、管理,便于使用者查询、下载、应用等,包括文本类、图形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等五大类,具体涉及课程标准、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书、项目讲义、教案、习题集、试卷库、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操作剪辑视频、网站(网页)、考工工件(图纸、工量具清单、评分表、工艺卡片、加工程序)、加工产品、创新制作等。
策略维度四:基于教学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对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化成长引导,使骨干师资队伍沿校、市、省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系列,市、省、国家级技术能手、数控教练系列,以及课程教学团队、数控加工技能教学团队和创新设计教学团队系列路线发展。
第二,依托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实行教师和工厂师傅“双向兼职”、“双岗双责”管理。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定期互换岗位,在课堂和车间的“两栖”状态中,打造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进而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形成自己的“双师”素质结构。
第三,引进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做兼职教师,聘请国内的行业专家做特聘专家。兼职教师重在实践教学,特聘专家重在全面指导。专职教师、兼职教师、校外特聘专家的不同作用使师资结构得到质的优化。
第四,通过开展境外培训、承办学术会议、举办学术讲座,从行业动态、发展趋势、专业理论等方面为教师的“软件储存”升级换代。
第五,与重点大学知名学者、教授成立联合科研团队,实现“与著名高校联合,借梯攀升;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导师负责”。通过这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形成一个以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带头人领衔,以“双师”素质教师为骨干的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
策略维度五: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入手,“引企入校、领校进企”,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为使专业特色发展、品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笔者觉得目前状况下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如何打破这个困局呢?具体思路为: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进行硬件和软件建设。校内基地生产化,实现“引企入校”;校外基地教学化,实现“领校进企”。专业教学团队“两栖”化,实现专兼职教师一体化管理。核心课程精品化,实现工学结合型课程,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校内基地生产化,是指参照工厂、车间实际模型进行结构布局和设备选型,通过引进企业资金或设备,基于校企合作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并积极承担生产任务或参与对外技术服务,不断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实训效果,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车间、虚拟工艺、仿真软件,融合“学、产、研、培、训(技能竞赛训练)”功能,使基地与车间、车间与课堂真正实现一体化。[1]
校外基地教学化,是指根据专业规模和学生实习实训需要,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规模,重点建设具有教学场所、讨论场所、产品模型、生产流程、实训设备、能批量安排学生实训,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的“示范性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组织上将学生分成项目团队参与生产,同时将部分课程带到基地,由兼职教师组织实施,开展教学,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策略维度六:制度与文化环境建设
从制度与文化环境入手,精细化管理,孕育专业建设的温床。其一,基于校、系二级教学管理制度,高水平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工程。其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学生顺利步入职业生涯的基础,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是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突破瓶颈上升的动力基础。学校在深挖内涵,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的同时,通过学生社团、科技节社会实践(服务)活动等平台突显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并将其纳入到教学质量工程总体建设中,使之成为第一课堂育人的有益补充,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知识和技能,提高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其三,注重对数控技术专业技术发展历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专业环境布置。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营造企业生产气氛,如设立“企业文化长廊”。在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增加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相关标语,使师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实习场所渗透5S管理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质量意识。其四,邀请知名校友、成功企业经理人来校传经送宝,与学生们分享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经验,向学生们介绍最前沿的行业科技信息和发展态势,开阔视野,强化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逐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策略维度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入手,过程控制、闭环调节,严格把关人才培养质量。构建、运行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环节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以及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具体思路如下。
其一,在“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科学管理,过程控制”指导思想下,建立以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为主线、以系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管理为纽带的校、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使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成为学校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其二,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准确、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状况数据采集和发布制度,教学质量监控着重把握教学工作状态、控制过程、反馈结果、整改提高。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遵循决策、执行、监督互动性原则,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闭环控制体系,为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重要保证。
其三,认真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大纲)、教材质量、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基层组织工作、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工作、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教学环节的各项工作,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其四,建立与完善一系列工作制度。如执行“四巡”制度(即巡园、巡班、巡课、巡岗),建立中层以上干部听课制度和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实施教考分离和考情分析制度。开展每学期一次的教学“五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和认真检测)综合质量检查、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无记名测评和教学质量奖的评比工作,加强学风、教风与考风建设,形成教师爱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杜世禄.以基地“两化”为载体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责任编辑:陈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