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014-04-29曹颖
曹颖
走进小学数学教学,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足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数学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 只有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起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如何让孩子们喜欢这门抽象的学科呢?我以个人体会谈谈小数教学的一点反思.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橘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体验了数学的美、感受了数学的趣、领悟了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二、互动合作探究开发学习资源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線”,探究的意义在于更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在操作中感悟,在探究中发现,在交流中升华.
如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采用各自喜欢的方法求圆的周长,在交流中比较体会到这些不同的方法从本质上都是依据“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讨论圆周长与圆的什么有关,经过不同办法的操作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在探究发现中体会并归纳出圆周长公式C = πd,感受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简便. 运用多种形式,让每一名学生都充分互动、互学,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有效生成课堂的理解与实施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用量角的方法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发现计算的结果不一样. 这时教师继续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呢?利用手中的长方形、三角形纸片,自主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有的继续用量角的方法来验证,用量角器分别测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得到的内角和有些是180°,有些接近180°;有的学生用长方形来证明,因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它的内角和是360°,将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就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 ÷ 2 = 180°;有的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还有的学生直接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成一个平角,同样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又深入挖掘,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如果将四个完全一样的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再一次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最后总结概括出:“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化,它们的内角和总是180°. ”也就是说:“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教师巧妙运用了点拨、启发,引导助推学生主动探究,促使每一名学生积极主动地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进行创造性学习,有效生成课堂的理解与实施,达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优质.
四、有效的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 ”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现实生活中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增强学习材料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新问题.
1. 情境导入,任务驱动
如“求两商之差应用题”,如果纯粹以普通应用题形式呈现,未必能引起学生多大兴趣,而如果加以整合,以文化熏陶的角度来呈现,渗透生活,会让学生更乐于接受. 例如:“今年东庄一块平行四边形小麦地,底250米,高60米,共收小麦1200千克;西庄一块三角形小麦地,底180米,高120米,共收小麦1620千克. 今年收成哪个庄比较好?”所谓“比较好”,从数学角度解释就是谁平均每公顷收成较高,所以本题的实质就是求“两庄的土地平均每公顷各收小麦多少千克”.这是常见的求“两商之差”的类型,加以文化背景,使之变成一种现实情境,更能吸引学生注意.
2. 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又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 面对怎样创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性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自我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