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情 自主建构

2014-04-29严美娟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份数平均分盒子

严美娟

根据学校的要求,年级组教师之间要开展常态课研究,应组内老师要求,让我上一节课,因为是常态课,刚好教到平均分,就把这节课拿来研究. 这节课公开课上得也比较多,在教法上几乎如出一辙,都是先动手操作,然后再进行抽象,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从教学效果来看,好生明白,差生被老师牵着走,没有自主参与的热情,对每份数和份数这两个易混淆的概念也是稀里糊涂,看起来场面热闹,差生掌握得不理想,尤其是几个几个来分,摸不着北. 如何根据学生的这些学情,让学生自主建构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唤起经验,建立联系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同样多”这个概念,根据学生这个基础,我和小朋友交流,“你们听说过平均分吗?你觉得平均分会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分得一样多. 课堂上有的小朋友举了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同样多. 二、创设情境,感受要素

以往的教学中,对总数、份数及每份数的理解,教师牵着走,先让学生分一分,再告诉学生要分的是总数,分成了几份是份数,每一份是多少是每份数,基本上教师讲解传授. 本节课,我先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提出“如果让你来平均分,你会分吗?”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平均分要怎么分呢?”接着老师拿出一个盒子,说:“盒子里有一些东西,请你来分,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盒子里有什么,这就让学生明白了“分什么”和“怎样分”,自主建构自然而生.

三、提供素材,多元表征

以往的教学,都是让学生动手分,再说一说把什么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平均分的含义仅仅局限于数量上. 本节课,我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多角度理解平均分,为后续的解决问题做好基础,继而延伸,为分数的含义做准备. 如:(1)师从盒子里抽出一根绳子,如果把它平均分成两份,你会分吗?(生:对折)每份怎么样呢?(板书:把一根绳子 平均分成2份 每份同样长)(2)从盒子里拿出一把尺子,看看这把尺子上有平均分吗?(0到1有平均分,0到10有平均分)你是怎么知道平均分的?(一格一格一样宽)(板书:每份同样宽)(3)从盒子里拿出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你会吗?(对折再对折)每份怎么样?(每份同样大)(4)从盒子里拿出5颗糖,你会平均分吗?(把5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1颗)每份怎么样?(板书:同样多)

这样学生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就非常丰富,每份同样长、同样宽、同样大、同样多都是平均分,也突出了平均的含义“同样”,比单一的数量一样多理解得更深刻.

四、自主建构,形成表象

过去在教学平均的分法时,教师这样与学生互动:把15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你怎么分?学生有的说一根一根拿,有的是先拿2根……还有再接着分,有的是每次5根.

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一概不知,只是为了多种方法而多种方法. 这节课我在数据材料上做了一些调整,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根据需要来分.

1. 感受一个一个分

刚才我们把5颗糖平均分,我们是怎么分的?基于学生原有的水平,学生能想到的也只有平均分成5份,每份1个. 这样,一个一个分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要求,而是自然想到的. (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1颗1颗分,每人1颗)(板书:平均分成5份 每份1颗)

2. 感受一部分一部分分

把5颗糖平均分,你还会怎么分?基于生活经验,学生对“平均分成两份”还是比较清楚的,又自然引到了平均分给2个人. 在分的过程中,小朋友先每人2颗,再把剩下的一颗一人一半,对一部分一部分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3. 感受几个几个分

当一些数字较大时,一次分完,对少数的差生来說,很难与几个几联系起来,在此我在数据上又做了一次调整,提供整十、整百、整千数,学生不得不从几个几来思考,而且这种思考是基于学生原有的几个十是多少,还能自主迁移到几个百、几个千. 而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我又从符号入手,5n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再用一个反例来检验:把48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10颗,对吗?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在平均分的过程中,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学生在不经意间经历了分的过程和为什么要这样分.

五、实践操作,深度理解

本节课中最难理解和最易混淆的是每份数和份数,如何让这一过程清晰,笔者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动手操作,分为三步走,一是分一分,二是画一画,三是说一说. 将思维外化为语言,理解什么是份数,什么是每份数.

1. 把6根小棒平均分,你会怎么分?先动手分一分.

2. 把刚才分的画下来,说说你画的图的意思.

3. 结合图说一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和“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的图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

4. 完成书本练习. 哪幅图表示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六、应用拓展,巩固概念

1. 完成书本练习第1题,先说说图的意思,再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怎么知道自己分对了呢?一般情况下,教师将此一带而过,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自己对了,让学生理解总数、份数、每份数三者的关系,也养成了检验的习惯. 2. 把16个苹果平均分,如果平均分给( )个小朋友,每份是( )个.

为做题而做题的学习是低效的,如果让每一题发挥最大的功效,就应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做了这题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总数没有变,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

3. 学校买来2筐橘子,共重20千克,一共有200个橘子,平均分给两个班级,说一说每班可能分到多少.(可能是1筐,可能是10千克,可能是100个)

学生完成题后,老师把话锋一转,上一题分的份数变了,每份也变了,可是这一题都是这些橘子,份数也没有变,答案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单位名称不一样了)这时又一个峰回路转,尽管用不同的单位来表述,但每份数总是和总数对应的.

以上是本节课上完后的一点思考与收获,从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看来,效果不错. 本节课如果将“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比较充分一些,这样学生的认识会更深刻一些.

猜你喜欢

份数平均分盒子
有趣的盒子
如何利用题组训练提高分数“量”与“率”的区分度
对提单及保单出具份数的思考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寻找神秘盒子
平均分一半
“份数法”的妙用
条条道路通罗马
肉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