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课堂在“兴趣”中活起来

2014-04-29朱学军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正方体长方体活力

朱学军

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比较归纳、演示观察、操作实践、自我反思等多种途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课堂的导入如同整台戏的序幕,仿佛优美乐章的序曲. 如果教师能巧妙地组织教材,精心地设计导入,诱发学习兴趣,就能增强课堂活力,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被燃起,学生思维的闸门就会被开启,学生蕴藏的潜能就会被挖掘,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报一些自然数,然后很快告诉学生能被哪个数整除,再让学生计算验证,学生产生了惊奇感,急于想知道教师有什么窍门. 这种引入激发了学生深入的求知欲,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活力,必须把“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要. 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教完新课后進行延伸性质疑,同学向我提出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分母相同或者分子相同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如果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能不能比较大小呢?”这证明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思维状态,求知欲望强烈.

三、比较归纳,生发兴趣

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选学知识”时,课本中的算法是用短除法,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观察,进而再引导学生予以验证、对比,得出这种方法不但正确,而且简便.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又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产生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活力.

四、演示观察,催生兴趣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实现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认知上的飞跃,我便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6根小棒动手摆三角形,学生始终摆不出更多的三角形,关键时刻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正四面体教具让学生看,里面有好几个三角形,学生都愣住了,顿生好奇心. 这时我才说:你们摆的三角形都在同一平面内,老师摆的三角形已经不在同一平面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立体图形. 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增强了课堂活力.

五、操作实践,调节兴趣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就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自己动手做一个小长方体和一个小正方体纸盒,并且在小长方体和小正方体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六个面,然后让学生分别沿着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再展开. 通过这样的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既拓展了教材的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小结反思,增发兴趣

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结尾时,我这样小结: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果哪名同学的学号数是卡片上的数的倍数,就可以离开教室,但走的时候,必须先大声地回答“几是几的倍数”或“几是几的因数”. 如此小结,既巩固了新知,检查了效果,又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增强了课堂活力,可以说“课结束,趣犹存”.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只要教师善于营造兴趣氛围,学生的学习就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正方体长方体活力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多少个小正方体
活力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改制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