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传统教学模式溯源及其不可替代性

2014-04-29张黎莎

北方音乐 2014年6期
关键词:传统教学古筝民族音乐

张黎莎

[摘要]古筝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早在战国时期已广泛流传于民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形制古朴典雅,声音优美动听,深受大众的喜爱。近年来,古筝艺术在诸多杰出演奏家的推动下,发展愈加蓬勃。其推广度与大众认可度随之提高,古筝教学也随之有了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古筝;传统教学;民族音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音乐教育模式方面陆续涌现出大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这些改革对古筝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引导的平台。近些年来,音乐教学模式研究领域中,钢琴集体课已经由萌芽走向日趋成熟的研究状态,这些教学研究成果对古筝教学模式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古筝教学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教学方法和模式也有诸多的创新和丰富。在20个世纪90年代,就有古筝教师提出集体课教学的初步构思。那么,集体课教学是否能够取代传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呢?我们就“一对一”教学模式的特点进行追溯与探讨,力求将古筝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和发展,以避免一味地盲从和盲目的创新。

古筝的教学,多年来一直沿用“一对一”单独授课的教学模式。即一个教师针对一个学生个别授课,现今应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即为此模式。据抽样调查研究表明,专业院校教学时间制定多为45~90分钟。少儿古筝教育课堂中,不同教师每堂课时长差别较大,总体范围在45~60分钟之间。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过程中,无论是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间音乐,还是宗教音乐,都有着直接的口头传承。尽管传统音乐陆续产生了多种记谱法,如文字谱、燕乐半字谱、古琴简字谱、工尺谱、潮州二四谱等等,但由于中国传统音乐记录的只是曲调的骨干音或乐器演奏的音位、指法,其音高时值不确定,记谱法作为一个音乐的书面信息载体,仅仅给后人提供了演奏或演唱的母体形式。乐谱在适应其特点的传承方式的辅助下,才能完整形象地传承下来。依谱传声还要依赖“口传心授”的师徒教承。并且,中国民族乐器演奏讲究韵味和意境,注重在单一旋律中表现韵味和风格特征,其实际演奏效果远远超过谱面信息。这也决定了其传承方式的特殊性。

另外,中国传统音乐派别众多,古筝艺术的流派更是异彩纷呈。不同派别的筝文化风格各异,且亦有各自成套的演奏技法和演奏风格。各个流派作为一种音乐现象,各自体现了因地域差异和时代差异而带来的文化、民俗、语言及美学等方面特点。因此,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无论是有谱,还是无谱,“口传心授”始终是传承的主要方式,古筝演奏的传承多年来一直沿用“口传心授”这一个别授课的方式。

究其溯源,文化特征决定艺术特征。传统的“心授”的传习法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习乐手法,也是中国乐器演奏传承的重要规范。千百年来,“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方式始终贯穿在中国民族乐器传承的历史长河中。这一教学方式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古筝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功用并仍然具有沿袭的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延绵了几千年,它以审美意象为中心,以感物说的传统美学思想为基础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神形兼备、神似为先的审美特点”。这一特点顺应了中国文化的精髓,重“神”和“意”。这一特征是文化传统在艺术领域中的体现。针对古筝演奏在韵味、意境和演奏技术方面,个别课教学体现出了其不可替代性。

在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中,由于音乐与语言的高度结合,形成了曲调、音色、节奏、旋法等方面独具风格的音乐形态,由此而产生了独特的音乐美感——音韵美。这种美体现在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的微妙变化上。在古筝艺术里,体现为各种加花、装饰、揉、滑、压、颤等技法,这些都是为了强调横向曲线上的动感,以求得各种风格的韵味。可以说,韵味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之所在,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韵味的灵魂地位在古筝乐曲中毋庸置疑。韵味对乐曲风格的体现和音乐形象的表达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韵味的表达与传习,是古筝传承中的重中之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口传能将音乐准确、原样地传达。

中国传统音乐追求“神韵”,将音乐作为一种自然与人融合的产物,在进行音乐学习活动时,要求学习者聚精会神、平心静气,在身心放松的“静”的感觉中获取音乐信息和与作品相近相类似的情感联想,在感受的前提下发挥想象力,并与其沟通心灵感觉、意向,由此感悟到作品耐人寻味的神韵,并通过这种心灵的感悟而渗透到演奏中。这种艺术特点注定了中国音乐的传承是非常具有教学的特殊性的,教师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因材施教,具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特征。一对一的教学沿承了口传心授的方式,是传承音乐文化的不得不提的优良方式。

举例来说,古筝曲《渔舟唱晚》是娄树华先生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的,并引用唐代诗人王勃《腾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佳句为乐曲的标题,描绘了夕阳西下、湖光山色、渔人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依恋。曲调优美动

此曲的演奏中,古筝左手的揉、滑、压、按所产生的韵,将人带入静谧幽深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一种恬静的喜悦。这里编织了“夕阳、山色、水波、渔人”的醉人图画,含蓄地传递了“动静结合”及“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首乐曲的韵味和意境的教学,是个别课教学以外的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胜任的教学难点。既需要用心去体会,又需要用手把手的教学完成音韵体现在左手按弦技术方面的演奏,以及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方式完成对神韵和意境的启发。乐曲的音韵、意境、神韵、演奏技法是学习此曲的关键,演奏者根据个人的艺术造诣和演奏风格,对乐曲的诠释各具特色。乐曲的教学具有个体性、灵活性、多样性。在乐谱的基础上,教师的口头传承和意境的表述,根据乐曲的艺术特色和学生个体的差异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一对一个别教学的传统模式才能够完成口传心授的教学需要。诸如此类的乐曲数不胜数,如《高山流水》《平沙落雁》《和番》等等诸多乐曲,都需要教师从技术、技巧到意境提升等进行细致传神的示范与讲解。

在现代古筝教学中,古筝个别课教学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上也显示出了其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学习者个体的不同特征,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对乐曲的讲解要求中,需要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这一原理来自于教育学中对不同个体实施不同教学方式能够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原理。举例说明,现代乐曲《战台风》,乐段一:即1~33小节。

此段描写码头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工人在码头上热情劳动的场面,着重表现工人劳动的热情和一派繁荣的场面。这里的演奏根据学筝者的不同性格和演奏特征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因人而异的教学词汇表达。对于演奏风格热情或性格活泼外向的习筝者,教师应注意学生在演奏中要把握尺度,以免过犹不及。此段在演奏中过分热烈会导致感情色彩的偏差。但是对于演奏含蓄内敛和性格内向腼腆的习筝者,教师应采取启发鼓舞的方式,因本段旋律规则,律动感较强,体现了劳动的重力节奏,演奏倘若气势不足,则会将音乐情绪误导为松弛氛围下欢快的舞蹈。艺术火候和艺术分寸的把握,在此段显得尤为重要,恰到好处的演奏状态和恰如其分的演奏强度,才能将本段音乐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地勾勒出来。此例表明,现代筝曲的教学依然离不开一对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古筝集体课模式探索的初步阶段,单一的改制,将个别课的教学内容原封不动搬入集体课教学模式中,必然导致古筝教学出现粗制滥造,乐曲的传习有形无神。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变更根本不能满足教学最佳效果的需要。

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顺承了中国传统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针对于中国民族器乐的特征来说,这一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古筝教学的特殊性中,同样显示了其不可取代性。个别课教学的优势是其他任何教学方式所不能比拟的。教学模式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改革与创新是基于良好完成教学内容并达到教学效果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探讨出一个有益有效的教学模式,成为古筝教师在教学道路上需要倾力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传统教学古筝民族音乐
我终于会弹古筝了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微课:数学教学新途径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系统的实现与研究
我的古筝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