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声漂洋过海来

2014-04-29侯平李彦文

世界文化 2014年6期
关键词:乐歌曲调学堂

侯平?李彦文

近代以来,外国少儿歌曲在中国大规模的流行有两次,一次是20世纪初外国儿歌曲调大量进入国内,以此时兴起的学堂乐歌为代表。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我国新式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本中所教唱的歌曲。另一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外国少儿歌曲涌入国门。这两次外国少儿歌曲的流行都对音乐创作、少儿心理、社会文化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开端。它产生之时,正是内忧外患之际,梁启超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受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音乐先驱直接将外国曲调拿来,填入中文歌词,在词中注入自强奋斗精神,谱写了大量学堂乐歌。在这次学堂乐歌的创作热潮中,涌现出了沈心工创作的《男儿第一志气高》《竹马》《黄河》,李叔同填词的《送别》《早秋》《春游》等代表作。

这些学堂乐歌曲调多来自日本,也有不少源自欧美。学堂乐歌倚声填词,所依据原曲包罗极广,考辩极为不易。据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前言所叙,全书共“查证了392首学堂乐歌的词作者和曲作者,以及歌调的来龙去脉,内容涉及学堂乐歌据以填词或配诗的中国歌调14曲,外国歌调119曲”(按国别计有日本的21曲、德国的29曲、法国的5曲、英国的14曲、美国的13曲、意大利和西班牙的4曲、东欧和北欧的6曲,以及赞美诗歌调21曲)。学堂乐歌中最为国人熟知的是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曲调来源于美国作曲家约翰·P·奥德威(1824—1880)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1879—1943)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这首歌虽取自域外,但经李叔同之手点染,自然带上了含蓄典雅的风致,承续了《诗经·采薇》《渭城曲》以自然景物衬托离情的传统。

外国曲调谱写中国歌词符合倚声填词的传统,也为中国词人所倚重。儿歌《两只老虎》也是外国曲调配上的中文词。实际上,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曲调就已流行全国,当时叫《国民革命歌》,又名《北伐军歌》《打倒列强》,后成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暂代国歌、国民革命军军歌、中国共产党第一首军歌。据燕毅查证,这首歌源自古老的波希米亚(欧洲古地名,在今捷克中西部一带)民谣《雅各兄弟》(也有的说这首歌曲的旋律最早源自中世纪的教堂音乐“格列高里圣咏”),在马勒(古斯塔夫·马勒,1860—1911,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出生于波西米亚)D大调第一号交响曲第三乐章当中,出现这首民谣乐曲的主题。作为法国儿歌旋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但歌名叫《雅克弟弟》。英国人唱这首儿歌,被改成《约翰弟弟》,德国人唱这首歌,就改成《马克弟弟》。现为国人熟悉的儿歌《两只老虎》歌词“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最早出现于何时,何人所作,已难以考证。至少早于1943年,因为曹聚仁在《蒋经国论》一书第五节《新赣南如此》中,就提到当年即1943年唱了《两只老虎》的儿歌。

1976年十年动乱结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大量外国少儿歌曲再度越海而来。与清末民初音乐界先驱对学堂乐歌重新填词不同,这次传唱的多是原汁原味的日本及欧美少儿歌曲,或原文传唱,或中文译文演唱。此时流传的日本少儿歌曲多是动画歌曲。日本是动画大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动画歌曲随动画来到中国,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最早流行的是《阿童木之歌》:“越过辽阔天空,啦啦啦,飞向遥远群星,来吧!阿童木,爱科学的好少年……”这是动画片《铁臂阿童木》的主题曲,动画造型是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的杰作。从1963年元旦起这部动画片在电视台播放,在日本创下并保持极高收视率。日本电视网在1980年重新绘制了同剧彩色版。1980年12月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这部动画片的黑白版播放权,成为最早引进中国大陆的日本动画作品,播出后广受欢迎。《花仙子》也是较早引入中国的日本动画片,电视台重播多次。主题曲《花仙子之歌》悦耳动听,意境优美,“Lu lu lu……,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花儿啊,你在哪里悄悄地开放,我到处把你找,脚下的路伸向远方。”结合动画剧情,歌词也出现大波斯菊、蒲公英、针槐树意象,唤起了少年儿童特别是女孩子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进的日本动画片还有《聪明的一休》《咪咪流浪记》《哆啦A梦》等,它们的主题曲也风靡一时,成为一代人难以磨灭的记忆。《聪明的一休》以日本室町时代特立独行的禅宗僧人一休为原型,讲述他的童年生活,1975年—1982年在日本播出,共298集,1983年由辽宁儿童艺术剧院编译、引入中国。其同名主题曲“格的格的格的格的格的格的”伴随了80后的成长,他们视小和尚一休为偶像,欣赏他的聪明伶俐,学习他的助人为乐。《咪咪流浪记》(又名《星仔走天涯》)是1977年日本创作的动画,根据法国作家耶克特·马洛1878年出版的小说《苦儿流浪记》改编。其主题歌《找爸爸》,是流浪儿对父亲的深情呼唤,令人闻之泪下。《哆啦A梦》(又称《机器猫》),1979年日本电视台首播,1991年引进中国,这个动画在全球各地都有极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8年哆啦A梦成为日本首任“动漫文化大使”,负责向全世界推广日本动漫文化。《哆啦A梦之歌》也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歌曲,歌曲活泼轻快,天真烂漫,满载着童年的欣喜和梦想。

英美的传统儿歌在中国也很盛行,伴随着中国学英语的热潮,很多孩子对这些歌曲从小就耳熟能详,甚至能用中英文双语演唱。“Happy Birthday to You”,即《生日歌》,成为生日时大人小孩必唱之歌,此歌曲调同于另一首英文歌“Good Morning to you”。“I Can Say My ABC”是学习英语的启蒙歌曲,这首歌曲调又同于“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即《小星星》。“Jingle Bells”,中文译为《铃儿响叮当》,也是中国孩子喜欢的圣诞歌曲。“Happy New Year”,中文译为《新年好》,“新年好啊,新年好啊,祝福大家新年好!我们唱歌,我们跳舞,祝福大家新年好!”成为新年时少儿喜爱演唱的歌曲。“London Bridge”反复唱“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译文为:伦敦桥垮下来),词意奇特,但少年儿童接受时也不会考究其深意,多是全盘拿来演唱。这些传统儿歌何时传入中国,多不可考。但也有部分国内流行英美少儿歌曲是动画、影视剧歌曲,如美国迪士尼《米老鼠和唐老鸭》《美女与野兽》《狮子王》《风中奇缘》《花木兰》等动画片中的主题曲、插曲。美国电影 《音乐之声》的插曲“Doe Ray Me”(中文译为 《哆来咪》)、“Edelweiss”(中文译为《雪绒花》)也流传很广。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少儿歌曲在中国影响也很大,如《小红帽》(巴西儿歌)、《粉刷匠》(波兰儿歌)、《舒伯特摇篮曲》(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代表作)、《小白船》(又名《半月》,朝鲜作曲家尹克荣代表作)、《小小少年》(德国电影《英俊少年》插曲)等。

这些少儿歌曲自海外来,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许多歌曲也化入中国几代人的记忆与日常哼唱中。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积极向上,在少年儿童心灵上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也启发了他们对梦想、自由、幸福的追寻。在今天,少儿歌曲的创作及传播已成为难题,据上海市妇联对全市290名7岁—18岁少年儿童的调查,过八成儿童不喜欢儿童歌曲,流行歌曲、影视歌曲和网络歌曲是儿童最爱。因此,重新关注和借鉴外国少儿歌曲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对国内原创少儿歌曲也有启发作用。

波兹曼曾指出:“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我们希望少年儿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歌,少儿歌曲的百花园更加丰富多彩,也期待着更深层次的中外文化交流,不仅请国外的少儿歌曲进来,也推动国内的少儿歌曲走出去,让世界少年儿童都能在优美的歌声中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乐歌曲调学堂
古稀之年上学堂
Wake up, Bunny
寄秋声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布谷鸟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