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叽哩咕》中的非洲文化
2014-04-29骆元媛
骆元媛
非洲是一片充满神秘的大陆,不仅缘于那里壮美的自然风光,更因为那里独特的文化艺术。尽管 “挺噶挺噶”油画、乌木雕塑等非洲艺术作品已经享誉世界,但是非洲本土动漫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在其他国家的动漫创作中,涉及非洲题材的作品也相当有限。根据西非民间故事改编的《叽哩咕》系列动画片,正是真实反映非洲文化的一部优秀作品,为广大观众打开了一扇认识非洲的窗口。
《叽哩咕》系列动画片是法国著名动画导演米休·欧斯洛的作品,由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的团队联合制作。影片法语版在塞内加尔配音,现已翻译的版本有英语、中文、日语、斯瓦希里语等多种语言。第一部《叽哩咕与女巫》于1998年在法国上映后,立即引起轰动,观影人次超过130万,票房收入达到650万美元,创下法国动画电影史上票房收入的冠军。于是,2005年和2012年,又陆续推出续集《叽哩咕与野兽》《叽哩咕与男人、女人》。影片内容依据几内亚传统故事改编,主要讲的是一个叫叽哩咕(Kirikou)的孩子智斗女巫卡哈芭(Karaba),帮助村民改变贫困生活的故事。由于导演米休·欧斯洛本人曾在非洲定居,深谙非洲本土文化,因此影片以其浓郁的民风、独特的隐喻、深刻的内涵等特点,获得法国国际动画影展最佳作品奖、芝加哥国际儿童影展长篇电影动画部成人审查员奖和儿童审查员奖、以及蒙特利尔国际儿童电影节长篇部审查员奖等多个奖项。
婚姻观
影片中叽哩咕和卡哈芭这对一小一大、一正一邪对比强烈的两个角色,由敌对到相爱的过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非洲人民的婚姻观。首先,他们相信一见钟情。叽哩咕第一次见到女巫就被她的美貌打动,并没有因为她是女巫就对她产生偏见。村中的妇女们中了毒,叽哩咕乔装成魔偶到女巫领地采集解毒花。当他采集完毕后,没有直接回村,却冒着被魔偶围攻的危险走向女巫。后来,村里的孩子问他这么做的原因,他说他只是想再一睹女巫的美貌。
见到女巫本人,原本就怀疑女巫邪恶本质的叽哩咕,更加迫切地想了解事情的真相。而当他知道女巫作恶是因为脊背上的毒刺时,他发誓一定排除万难,拔掉毒刺。几经波折,叽哩咕终于帮助女巫解除了毒刺的困扰,女巫摆脱邪恶的束缚,恢复自由,回归柔美善良。女巫想要报答叽哩咕,而叽哩咕却提出希望她嫁给自己。女巫当然拒绝了他,不仅因为他年龄太小,更因为女巫对于传统婚姻的认识。女巫说:“无论我是不是女巫,有一点不会变,我决不会伺候别人。”叽哩咕回答:“如果你嫁给我,我绝对不会让你伺候我。”女巫讽刺道:“结婚前,男人们都这样甜言蜜语,结婚后,他们就变了。”尽管最后女巫被叽哩咕的勇敢、善良和宽容所打动,和他结为夫妻,但是女巫的话却反映了非洲传统社会男权体制下,婚姻生活中,女性的被动地位。山中智者提到女巫背上的刺是很久以前一群男人插到她身体里的,由于痛苦,她把村里几乎所有的男人都变成顺从的魔偶,听她摆布,这其实也反映了部分女性的觉悟、反抗和报复。
事实上,尽管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更多的女性选择沉默并努力维护婚姻关系,因为她们具有强烈的家庭意识。村里的山泉枯竭,妈妈和叽哩咕长途跋涉去担河水,路上两人的对话中,妈妈提到:“没有黄金我们可以活下去,没有水我们活不下去,失去爱人我们也活不下去,女巫卡哈芭把男人都抓走了,我们的村子就快灭亡了。”这席以女人的视角说出的话,道出了“家庭生活中夫妻关系密切,彼此相互依存,生活需要共同经营”的观念。
尊长观
长者在非洲传统社会享有很高的地位,倍受尊敬,由男性长者组成的长者议事会通常负责村里的大事决策。而根据本土宗教信仰,已故的长者灵魂永生,可以协助人与神之间的沟通,如祈雨、祈福等等。影片中,叽哩咕的爷爷正是这样的智者,他住在隐秘的山洞里,孤身一人稳坐在圣台,他无所不知,慈爱仁和。叽哩咕历尽艰难险阻终于见到了爷爷,他恳求爷爷帮他迅速长大,爷爷回答:“你现在身材矮小,可以进入别人不能进入的地方,要引以为豪啊!而有一天,你长大了,变得伟岸成熟,也要因此而感恩啊!”关于女巫邪恶的本源、村中的谣言、女巫与村民的对立,叽哩咕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接踵而至,爷爷笑道:“你是个好奇心强的孩子,一直在追问为什么。不过,你再这样问下去一定会问到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爷爷的教诲语重心长、意味深远,既有对人生观的指引,又有对哲学意识的启蒙。
影片中还有另一位长者,个性与叽哩咕的爷爷迥异。当他给孩子们讲述关于村民抵抗女巫的故事时,没有强调男人们的屡败屡战、不屈不挠,反而说:“我们的战士全部都牺牲了,我们不应该和女巫作对。”当叽哩咕的小舅舅去找女巫决斗而迟迟未归时,这位老者又说:“他一定是受到了惩罚,回不来了。”当村民们在叽哩咕的建议下,讨论就地取材,用黏土制作陶器,拿到城里卖钱维持生活时,这位老人又说:“别异想天开了,这不可能。”这些都说明在非洲社会仍有个别长者保持着迷信、消极、顽固的思想。但是村民们对这位长者,也只是沉默,没有顶撞和驳斥,保持了应有的尊重。
育儿观
影片开头,叽哩咕在妈妈肚子里闹着要出来,妈妈说:“能够在妈妈肚子里讲话的孩子就能够自己出来。”果然,叽哩咕在妈妈的指导下,自己爬了出来,并扯断了脐带。叽哩咕撒娇让妈妈给洗澡,妈妈又说:“能够自己出来的孩子就能够自己洗澡。”于是,叽哩咕跳进小盆,顽皮地洗起澡来。尽管这个情节只是民间故事的神奇传说,但是却反映了非洲家长对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重视。
在后来的故事中,叽哩咕听说小舅舅去找女巫决战,要去帮忙,妈妈并没有劝阻,而是默许他加入战斗。叽哩咕为了寻找真相,不得不绕过女巫的住处,去爷爷住的圣地。妈妈只是送他来到地道的入口,递给他一把匕首,并鼓励说:“祝你好运!”这些例子都体现了非洲家长对子女自强自立的信任。
此外,家长们也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妈妈曾对叽哩咕说:“你不肯屈服,并且有颗好奇的心。我真为你感到骄傲。”爷爷也曾夸奖叽哩咕是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天真无邪、机警聪明的人。这些鼓励和赞扬都坚定了叽哩咕成长的决心,使他更加自信勇敢地面对困难和艰险。
抗争意识
尽管男人们都因大战女巫而失败,村里唯一的壮丁——叽哩咕的小舅舅还是义无反顾地手持长矛和盾牌,踏上了决斗的征程。一个人走在路上,他也自言自语:“我会不会也像哥哥们一样一去不回呢?”但是脚下的步子却没有停下。当他看见女巫领地烟雾笼罩的灰暗景象时,不由得惊愕,但是他还是鼓足勇气坚定地走进了阴霾。女巫卡哈芭轻蔑地问:“你想要做什么?”勇士的目光炯炯,直视女巫,回答道:“你不要再让我们忍受饥渴,不要再伤害村民了!”他的言辞铿锵有力,说罢挥起长矛。勇士的言行激怒了女巫,她命令魔偶进攻勇士。而勇士则沉着应战、骁勇敏捷,以至于女巫都怀疑是勇士的帽子给他带来了勇气和魔力。当然躲在帽子里的叽哩咕在整个决斗的过程中也起到了窥察敌情、协同作战的积极作用。面对强大的女巫,村里的男士们前赴后继、顽强战斗,尤其叽哩咕的小舅舅在与女巫对峙时克服了内心的恐惧,越战越勇,表现出非洲人民面对邪恶和强权的勇敢和坚定。
而叽哩咕小小年纪,却果敢机智,挑战女巫,他陆续遭遇道路阻隔、魔偶围攻、天气突变等重重困难,但从来没有退缩。最终战斗胜利,一切真相大白,其实也证明敌人远没有想象的强大。原来山泉水不是因为女巫的魔法而干涸,而是汲水怪兽霸占了水源;女巫没有吃掉村中的男人,而是把他们变成了魔偶……女巫的确做了一些损害村民的事情,然而谣言却把她夸大成食人的恶魔。叽哩咕并没有受到既定认知的局限,他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选择探寻真相,拯救所有人。
人性认识
非洲文化关于人的本性善恶的认识,电影给出了两种观点。其一是大多数村民的观点,邪恶是某些人的本性,无法改变,更不需要对他们以德报怨。其二是叽哩咕和智者的观点,人性本善,邪恶一定是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如果能找到并解决问题的症结,人性可以回归善良。叽哩咕一直在思考女巫邪恶的本源,他觉得在女巫美丽的外表下,应该有颗善良的心。于是,他问舅舅:“为什么女巫卡哈芭那么坏?”得到的回答是:“坏就坏还需要什么原因!”他又问村里那个懦弱的老人,老人说:“她坏因为她是女巫,你不应该问关于女巫的问题。”叽哩咕当面质问女巫,女巫不屑于回答他的问题。叽哩咕又问妈妈,妈妈答道:“坏人不只她一个……即使我们没有伤害过别人,却有人想伤害我们。人活着就会碰到这些事,就好像水会淹死人,火会烧死人。”后来,叽哩咕找到了山中智者,智者说,其实是一群男人在女巫背后插进一根毒刺,毒刺使她拥有法力,饱受痛苦的折磨,使她厌恶孩子,轻视女人,憎恨男人,并想尽办法伤害别人。由此可见,女巫本性善良,她只是一个受过伤害、受到误解、等待救赎并充满愤怒和傲气的女人。
豁达心态
女巫卡哈芭的毒刺被拔掉,邪恶消失,回归本善后,她感激地吻了叽哩咕,叽哩咕竟神奇地瞬间长成高大帅气的青年。率真的叽哩咕不计前嫌娶卡哈芭为妻,并带她回村庄。一开始人们心存怀疑,不肯接受他们。但当爷爷和其他男人都结队回来的时候,村民们知道卡哈芭确实变得温和善良了,就原谅了她。这些体现了非洲人民的宽容心态,他们愿意给有过错的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此外,他们也有积极生活的乐观心态。尽管女巫和魔偶的侵扰使得村民们生活穷困潦倒、危机重重,但是他们会因为一次次小的成功而欢欣雀跃,载歌载舞,自我鼓励,继续坚忍地为生存而抗争。
音乐和舞蹈
音乐和舞蹈是非洲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影片导演专门请到了西非音乐家创作音乐,并用当地传统乐器演奏,以充分展现这一文化特色。影片不仅在叽哩咕每次历险和决斗时,适当地渲染音乐背景,更突出强调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片首字幕阶段的配乐就是节奏分明的非洲鼓点,随着一声公鸡鸣叫,村舍的画面由暗渐明,原有的鼓点混合弦拨乐器构成简单而轻快的音乐,这是一个空气清新的早晨,叽哩咕诞生了。后来,叽哩咕在思考如何避开魔偶去寻找山中智者的时候,坐在倒扣的锅上,就像打鼓一样用手敲击锅底,形成由疏到密的节奏,体现了他思绪的走向和变化,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非洲人与生俱来的独特音乐天赋。最终,男人们恢复自由,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自在地敲打手鼓和智者一起回村,幸福的氛围在欢快的鼓声中变得浓重。
每一次叽哩咕用智慧破解了女巫的阴谋,如战胜魔偶、救回孩子等等,电影都会奏起相似的旋律,大家围在一起,合着音乐载歌载舞。非洲舞蹈豪放而热情,主要是以扭动腰部和胯部为主,并自由摆动双臂,节奏感强,充满生命的张力。最令人难忘的是叽哩咕用铁钳扎破汲水怪兽的肚子,山泉突然喷薄而出,导致他溺水的那一幕。刚刚还在为泉水重新奔流而欢呼的村民们,看到叽哩咕弱小的躯体漂浮在水面,立即陷入到巨大的悲痛中。全村人集体吟唱呼唤回叽哩咕灵魂的歌曲,还是方才庆功的音乐旋律,但是节奏变得缓慢,男女老少构成高低声部、独唱与合唱的轮换,声音缥缈悠远,歌词真诚动人:“叽哩咕,身材矮小,但是机智勇敢;叽哩咕,我们的朋友;叽哩咕,大家的孩子……”听了大家忧伤的呼唤,叽哩咕奇迹般慢慢地苏醒过来。他看看大家,又看看泉水,说:“我成功了!泉水回来了!”看到叽哩咕醒了,大家欢欣鼓舞,歌曲的旋律也变得欢快跳跃,叽哩咕的重生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希望。
美 术
影片动画借鉴了古埃及的壁画和黑非洲的绘画。色彩上,主要以红色系与蓝色系对比,象征愤怒、烦躁与豁达、沉静的反差。例如,叽哩咕拔毒刺的一幕,他通过偷走女巫的黄金首饰,巧妙地把她从住所引出来。怒不可遏的女巫眼眸空洞、目光火红。她所到之处,花草树木全部凋零,一片灰暗。而当叽哩咕用牙齿将女巫的毒刺拔出后,立刻万物复苏,蓝色背景下,朵朵洁白的鲜花伴着轻柔的音乐竞相绽放,让人感到心灵涤荡后的清新和宁静。
影片中也多次出现了黑非洲的雕塑。如山泉水出口处的木雕图腾。泉水是从山体内部经狭长的隧道流出来的,出口处的山体表面雕刻了面具图腾。图腾的眉毛和鼻子相连,形成一个Y字,他眯着眼睛,噘着嘴,仿佛在吹口哨,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情,而泉水则刚好从他的嘴里流出。另外,女巫卡哈芭住所的大门也是面具图腾。倒三角的眼睛,尖利的鼻子,一张充满獠牙的大嘴,棱角分明,威严恐怖。每次女巫从住所走出之前,魔偶门卫们都齐声念咒,之后图腾木门从中间分开,沉重地将两侧的开门魔偶压倒在地,这时女巫从火焰般的室内走出来。原始图腾强化了女巫住所阴森鬼魅的氛围。
服饰与发式
影片中女巫卡哈芭的服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的围腰布蓝绿相间并印有黑色几何图案,头部、颈部、臂部和胸部都佩戴金灿灿、沉甸甸的黄金首饰,非常符合非洲人的审美观。村子里,男人、女人都赤裸上身,着单色围腰布。城市里,男人戴帽子、穿长袍,女人缠头巾、穿连衣裙,服饰色彩相对艳丽。这些都是非洲人民的传统服饰,随着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非洲人民的现代服饰,不仅面料和色彩多样,而且设计新颖,花纹精致。年轻人甚至倾向穿着西化。
非洲人的发质浓密卷曲,男人们习惯剃光头,而女人们则会把头发辫成辫子,再披散开,或束在一起,有些人会直接在头上涂抹油脂,梳理成整洁的发型。影片中村民们的发型基本都属于传统发式。现代生活中,尽管也有年轻人喜欢把短发做成发散式的造型,但是像女巫卡哈芭那样犹如剑麻式的、一撮撮笔直高耸的夸张发型,只是影片的艺术造型,在生活中极为罕见。
生活环境与劳动场景
导演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让广大观众了解到非洲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领略了非洲的怡人风光,如乞力马扎罗山、奥尔杜瓦伊峡谷、维多利亚瀑布、纳库鲁湖等等。影片中出现的粗壮的猴面包树、丛生的剑麻、交织的荆棘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非洲植物,而长颈鹿、火烈鸟、皇冠鹤、鸵鸟、大象、野猪等等,也是非洲本土常见的动物种类。
影片中的村舍具有浓郁的非洲特色,草苫屋顶,圆弧墙壁,透气孔窗,房屋没有门板。这是非洲传统的茅草土坯房,甚至现在在一些偏远地方居住的民族,比如马塞族,仍然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一般有血缘关系的大家族会住在一起,他们的房屋比邻而建,整体排列也形成圆周,整个大院落只有一个入口。
此外,影片也描绘了非洲人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用木棍在臼里舂米,用头顶陶罐取水,用长砍刀砍柴,用大坛子酿酒,用石头支起陶锅生火做饭,田间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影片清晰地呈现了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
总之,《叽哩咕》系列动画电影讲述的是非洲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与 《狮子王》《马达加斯加》等涉及非洲题材的动画作品不同,影片的主人公是非洲人民。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充满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的非洲自然环境,更体现了非洲人民的思想观念、艺术和生活状态等文化元素,使观众加深了对非洲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