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单位:“老解放”驶入迷茫期
2014-04-29邹礼卿刘泉子
邹礼卿 刘泉子
老地勘单位如同一辆上世纪50年代的老解放牌汽车,满载历史的包袱和传承在艰难前行。”4月25日,湖南省的一位老地勘队员对记者表示。
如同退潮后的裸泳,在目前矿业经济持续低迷的状态下,地勘单位的前行显得越发沉重。
而摆在地勘单位面前的不只是“历史包袱重”这么简单。地勘投入的减少,境外找矿的迷茫,企业化改革的呼声一直萦绕在地勘单位的周围。
地勘投入的减少
在世界经济尚待复苏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下导致整个矿业经济不景气。“有些矿业权转让都成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地质找矿的积极性,社会资本进入到找矿领域已经明显下降。”湖南省内的地勘单位已经感受到宏观经济对地勘行业的影响。
不只是商业性勘探项目的剧减,国家投资的项目也在缩减。一位地勘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对地质工作最直接的影响是,这几年很少有地勘队员待在家里的情况,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队员待在家里。”
事实上,湖南作为“有色金属之乡”和“非有色金属之乡”,有着千亿的矿业产业和近百万的产业大军。
据5月底在长沙召开的湖南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进会透露,自2011年开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 湖南省投入地质勘查资金31.1亿元,圆满完成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一阶段(2011-2013年)三年工作任务。
但从地勘投入而言,目前每年4亿多元对地勘单位的省级财政投入是无法支撑这个产业。即使是这4亿元的投入,也是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近年来努力争取的。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王伟华回忆,这是投入最大的时候。
相比较而言,有些北方的一些矿业大省如内蒙古、新疆、河南等省份对于矿业的投入很大。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内蒙古省级财政对于地勘的投入超过10亿元。
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的一次内部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省地勘投入的萎缩成既定事实,主要是社会资金大量减少导致资金投入锐减。
一方面是地勘投入的减少,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环境的恶劣导致地勘成本的增加。“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越是条件恶劣。当地村民开出天价的青苗补偿和修路的补偿,有的钻机无法进去,进去了就不让出来。”一位地质队员强调。“曾有个项目,一个钻机的坑的赔偿费要5万—10万,最后只能取消项目”。
境外找矿的迷茫
“境外找矿项目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科技处的一位负责人说。
2012年底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的一份材料显示,2010年以来,湖南共争取国外专项项目82 个,涉及20个国家20种矿种,获得国家补助资金3.68亿元。
2012年12月,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局长叶爱斌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曾表示,“目前,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已在10个目标国合作勘查了27个境外风险找矿项目,项目总费用达2.1亿余元.其中获批国家风险勘查补助金9591万元,自筹资金11425万元。”
然而,自2010年连续实施三年境外找矿项目之后,中央地勘基金停止了境外项目的申报。
伴随而来的地勘单位对境外找矿项目的迷茫。2013年突然停止申报了,但是2013年之前,很多单位自己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在国外取得和参与了一些矿权。
然而,地质队缺少的资本,失去了中央地勘基金的引导,一些境外找矿项目做完预查之后就面临资金问题。
“项目实施越到后面资金需求就越大。我们国家的政策是两年不做勘查,就缩减面积的四分之一。国外一些国家也一样。不管以前国家资助的项目,还是风勘资金资助项目都面临着烂尾的风险。”一家地勘单位境外找矿项目的负责人说。
初尝了境外找矿项目甜头的地勘单位甚至总结:地质队的地质找矿的“三大宝”已由过去的罗盘、放大镜、地质锤过渡到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勘探,现在终于到了技术、管理和资本即大致接近现代地质的阶段。
“然而,目前的地勘单位有1.5个优势。一是技术优势,二是国内的管理优势,但还缺少国外的半个管理优势和资本。如果没有国家的引导,就进入迷茫期。”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企业化的忧虑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对于许多还未进行改革的国有地勘单位来说,他们并未摆脱“打工者”的角色。“地勘单位用国家的钱找矿,取得的找矿成果是国家的而不是地勘单位的。如此一来,怎能调动他们的找矿积极性呢?”
“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已迫在眉睫。”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特邀专家王希凯说,“对大多数地勘单位来说,企业化是必由之路,没有其他选择。”
然而,湖南省地勘单位却面临着包袱重、产业单一、家底薄的问题。
据统计,湖南省内的地勘单位均面临退休人员比重过大的问题。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已经达到了1:1的比例。
产业结构单一。湖南省内地勘单位大多数以地质勘查为主,小部分的涉足了工程勘查,房屋建筑勘查等衍生产业,还有部分涉及了矿业开采。但就湖南而言,地勘单位基本没有矿权,即使又矿权要进行开采,也面临很多难题。
据湖南省内一位地质专家估算,湖南省内地勘单位的人均资本不到2万元。而这样的资本实力是无法适应矿业权市场对于资本的巨大需求。
在地勘单位企业化呼声高涨的时期,湖南省内的地勘单位却面临包袱重,产业单一,家底薄的难题。
湖南省内的一位地质专家认为,地勘单位企业化,首先需解决“钱从哪来,人到哪去”的问题。而地勘单位企业化则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充分的市场化,其次是地勘单位的产业化,最后才是地勘单位的企业化。“而目前连充分的市场化都尚未完成。”他说。
上述专家认为,地勘单位的布局搞好,地勘单位的企业化不能一刀切。地勘单位改革不能拿内蒙新疆等矿业大省做比较,很多省份的地勘单位是没有矿权配置。
对于地勘单位的企业化,陈毓川认为,国家应当给予地勘单位更宽松的政策,鼓励地勘单位实现企业化发展。“国有地勘单位找到矿以后,国家应当把矿权留给国有地勘单位,让这些单位以此为资本,实行勘探开发一体化,走企业化发展道路。”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