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2014-04-29姜浩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教育模式亟须改变、教学理念有待提升、教学手段仍需完善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英语教学改革需要抓住的两个要素——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语言文化特色,进而探讨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具体为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和革新考核评价体系,以此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姜浩(1975- ),男,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山西 太原 03005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46-02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模式亟待改变
中国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课程,一直到大学阶段,十余年的学习可谓漫长而艰辛。然而,在实际的英语交际过程中,多数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更有甚者,有的大学生甚至博士生从未有过全英语的交际经历。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所造成的。种类繁多的英文考试令学生眼花缭乱,从中考、高考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无一不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功利性,它们成为英语教学的“指挥棒”。这些考试推动了英语教学,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从考试内容上看,多数考试都侧重语法、词汇,客观选择性题目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而主观应用型的题型偏少。这使得众多的英语学习者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操练规则性的定型知识,而对如何运用知识关注甚少。因此,许多学生善于答题,能够在各类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却无法运用英语进行实际的交流。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绝不是造就一个个“考试机器”,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必须改变。
(二)教学理念有待提升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因材施教原则,缺乏对学生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知识传授为重点;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广大教师认可并采纳,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传统的翻译教学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以语音的准确性、词汇的扩充性、语法与句型知识的正确性为主导的语言技能教学早已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教师单方面教学方法的改变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配合,甚至会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提升,同时学生的学习观念也要跟得上这种变化。
(三)教学手段仍需完善
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英语课堂教学基本告别了粉笔、黑板,CAI教学使课堂输入量大为提高,音频、视频等素材结合教科书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然而,现代化教学媒体软件的技术尚不全面成熟,尤其是人机互动学习软件的智能化还不够完善,这使得不少学生在使用电脑系统进行口语训练过程中感到受挫折乃至萌生抵制情绪。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综合使用教材、多媒体材料及设备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需因材施教,合理巧妙地把知识传授与课堂活动结合在一起,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两个要素
(一)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是促进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因素,是激励、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因对事物本身产生强烈兴趣而引起的动机,而由外部因素引发的学习动机则是外部动机。相对而言,内部动机要比外部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更直接、更强烈、更久远。学生如果拥有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他们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且能够持之以恒,不斷进步。
大学英语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学习的主体——学生;进一步而言,学生的内部动机在英语学习中扮演着主导作用,因此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必须得到激发。可以设想,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根本不参与任何学习活动,即便教师教学水平高超、课堂讲授细致全面,其教学成效也必然不尽如人意。学生的投入是决定因素,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内部动机,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和课后自我学习,这是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教师应当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以传授知识的多少为业绩,而应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上面。只有这样,大学英语教学才能不断前进,最终达到质的飞跃。
(二)英语语言的文化特色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通常包括文字、语言、地域、文学、绘画、戏剧、电影等。一般所说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语言的学习和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传授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包含了母语和目的语的文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有的时候学生似乎读懂了句子的意思,却怎么也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更无法窥探其内涵,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过于注重字面含义,忽视了篇章的文化背景,未能仔细思考语句潜在的文化内涵,这是非常典型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再比如,学生在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过程中,往往由于母语文化影响而选用母语相对应的词语,而这些经过翻译过来的语句与地道的英文表达相差甚大,有时甚至还会造成误解。我们知道,在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文化信息甚至远远大于语句层面的内容。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丰富教材的背景知识,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传授文化知识,切实把文化教育渗透到英语教育当中。
中西方文化差异一方面阻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成为学生交际过程中的一只只“拦路虎”;但同时它也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随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从而进一步地促进学习。因此,文化差异是一把“双刃剑”,教师要用好这把双刃剑,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依靠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随着教学理念的提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过去单纯的讲解者、“教书匠”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协作者。在这一重大的转变过程中,不少教师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实现“完美过渡”。究其原因,首先是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的素质有待提高。
各级教育部门,尤其是高校自身,应当制定长期的英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组织教师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业务进修和培训,尽可能鼓励教师出国访学,提升他们的学历层次、专业知识水平和跨文化交际意识。采取激励政策使他们不断地钻研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提高其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
教师自身首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始终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汲取相关领域优秀的科研成果,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把先进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实践,敢于创新,稳步提升教学能力。其次要提升个人讲课艺术,善于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去指导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牢记两个要素,巧妙运用文化因素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使他们重视英语语言文化的内涵,从而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特点,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跨文化交际理念,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丰富课堂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最后,熟练掌握现代网络多媒体教育技术,丰富英语教学。网络具有巨大的语言文化学习资源,多媒体技术令课堂教学内容输入量大为提升,大幅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网络资源和教材内容完美结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应尽可能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结合实际应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现阶段,各高校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均是经过多位学术专家精心编写的佳作,从课文内容到课后练习都非常适合当代大学生。但是,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任何出版的书籍包括教科书在内都不可能完全赶上时代的步伐。一些新近出现的热门话题,如国际时事、社会趣闻、人为或自然灾害等必然会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应“与时俱进”,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和教材内容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学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在课堂所学的内容确实是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当中必然要用到的,他们的学习动机才会得到进一步激发,才会牢牢掌握这些知识。
文化知识的讲解可以贯穿大学英语教学始终,教师应充分利用文化这一要素开展、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讲解西方文化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选择性地、巧妙地进行介绍。比如探讨吃饭的习俗时,可对比中西方正餐时间、食品、餐具等的差异,尤其可以提到西方校园内的学生食堂通常都是自助餐这一特色。在讲解词汇时,同样可以介绍其文化色彩。如“basin”这样的简单词汇可以难倒很多美国人,原因是西方人不像中国人那样习惯于睡觉前用脸盆洗刷,他们根本不用脸盆,于是在美国超市想购买脸盆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再比如美国的自来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因此在公共场所经常可以看到喷泉水(water fountain)这类设施。文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另外,在课堂教学当中或课间时间,教师可以选用适当的音视频英文资料来活跃课堂气氛。如经典英文歌曲、英文原版电影片段都可以创造良好的语境,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切身体会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我国的外语教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变革,教学法不断更新,推动了外语教学的发展,主流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以及语篇教学法等对我国的英语教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反复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巧妙运用教学手段,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已广为使用,并且占据英语教学的主导地位,师生互动效果也成了评价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应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除了传统的提问方式外,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对抗性辩论赛、英文戏剧表演、英文原版电影配音、才艺展示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无疑会使英语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英语学习活动当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主动求变,始终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在两年为一周期的英语教学中通常会长时间面对同样的学生,不论教师个人魅力多大、讲课能力多强,学生或多或少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审美疲劳”,教师需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变化授课模式。如果课文篇章简单,可以让学生替代教师分组讲解;如果文章较难且内容枯燥,不妨使用语法翻译法;对于一般的文章,则可以多种方法并存,甚至可以让学生来选择每堂课的教学方法。但总的原则是客观、求实,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大学英语教学。
(四)革新考核评价机制
现阶段的考试体系把卷面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这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考核体系,应敢于创新。
首先,要丰富考核形式,改变单一的期末考试模式,应增加口试考核,增加平时成绩在综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并拓展平时成绩考核的多样性。口语考试可以督促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平时成绩的考查应尽可能全面、科学、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应涵盖学生的一切课堂活动和学习态度,包括回答教师提问、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辩论参与等。教师对于学生平时学习的成绩评定应适当结合学生互评,尽可能了解学生课堂外的英语学习状况,力求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其次,期末考试应减少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增加对知识运用和分析能力的考核;试卷中要减少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题比例,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最后,教师要及时把考核结果及学生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生。考核只是形式,并非目的。通过考核,教师可以了解学生英语學习中存在的问题,才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紧紧抓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语言的文化特色这两个要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教学改革是综合性的,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提高教师的素质,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革新考核体系。贯彻落实改革的各项策略,大学英语教学必然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史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
[3]李雪.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5).
[4]王春燕.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9).
[5]胡燕琴,何奕娇.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J].教育探索,2013(1).
[6]叶伯范.如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