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如相问,我在学MOOC

2014-04-29倪玮

大学生 2014年7期
关键词:公开课考试课程

倪玮

据说寒假面对三姑六婆的轮番提问,正解是:过年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学MOOC。比如,问:“期末考得怎么样啊?”

可回答:“我上哈佛大学的MOOC课,拿了个completion with distinction,哎,说了你也不懂!”

就算面对“男朋友交了吗”的尴尬问题,也可以用“我上了清华的‘财务分析与决策,感觉年纪尚小投资爱情不合适”化解。

不知有没有小伙伴用这一招成功的,至少MOOC名称一出,唬人的效果是杠杠的。

公开课2.0

MOOC中文翻译是“慕课”。《纽约时报》把2012年称为“MOOC元年”,因为同年内诞生了MOOC三鼻祖Coursera、Udacity和edX。不仅如此,MOOC还被报纸美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以哈佛大学的《公正:该如何是好》、耶鲁大学的《哲学:死亡》、普林斯顿大学的《人性》等为代表的是第一代公开课,简称OCW(Open Courseware),一般是大学课堂的录像及ppt。OCW自2006年陆续走红,造就了一批中国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公开课。

OCW名声在外,其实并不user-friendly,大部分沦为了学生移动硬盘里的摆设。几乎人人备着几十G的公开课,很有气势,但鲜有人看,也不舍得删。OCW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时长,动辄一两个小时,太容易走神犯迷糊,也很难抽出完整的大段时间观看。互动也少,即便是像以互动著名的《公正》课老师Michael J. Sandel,颇有心机地在讲座里穿插各种段子和问答,仍让线上学习者产生距离感。

MOOC是公开课2.0,和OCW相比,不变的是名牌大学的资源,改变的是除了资源以外的一切。老师们在MOOC平台上发布课程,固定开课时间和计划表。OCW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课堂交流,拍摄视频只是附加,而MOOC从创意之初就瞄准了线上教育市场,所以在其内容组织、教学方式上,都明显倾向网络学习者的特点。

比如,国内MOOC的视频教学录像片断一般只有10分钟,时间短,中间还穿插小测试,不做quiz就没法继续。学生可以加入讨论组或qq群,投票、提问等。看第一代公开课,简直是拖延症者的噩耗。与之相比,MOOC课从一开始就有确定的开课计划,作业、考试都有deadline,还有证书支撑你完成一个又一个deadline。在激励措施上,MOOC很会把一个大任务切分成一个个小计划,自然就能调动积极性了。

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让MOOC照顾到时间不够和容易分神的人,同时也被贴上“碎片化”的标签。对我而言,MOOC的十几分钟并不用学到高深知识,重要的是,在这十几分钟里突然被激发的某个想法,和在那之后经过阅读和思考,重新在某个时机场合下理解了课程的某个“点”,有着恍然大悟的奥妙感。学习从来没有捷径,没有什么能代替枯燥而漫长的自我探索和阅读。所以,学霸只能帮你到这里了,运用得当,MOOC能极大地激发你的兴趣,打通你的任督二脉之后,你还得自己坚持每天扎马步。

少一点内容,多一点提炼,少一点讲述,多一点互动……这样的小细节,其实就是MOOC课程互联网思维的细化和表现,就是MOOC作为二代的革新。

挥起MOOC小皮鞭

“MOOC小皮鞭”是果壳网旗下产品“MOOC学院”官方微博的固定频道。这个看似有几分调侃的标题,有更深的含义,有时候,学习需要一定的强制力逼着你学。更多时候,你觉得青春正好读书浪费,最反感苦口婆心的说教……在强制和自由之间,那恰到好处的平衡再微妙不过。MOOC之新,就新在用互联网思维找寻到了平衡。

学习的目的在于发展无数种可能性,从不同的切口和专业领域认知世界。对于主动搜索MOOC课程的学生来说,主观能动性已经得到了保证。那怎么让主动搜索者能坚持,怎么吸引潜在的用户呢?互联网有的是其他的轻松选择,浏览美图、观看视频,都比听课、参加讨论、考试舒服。所以,勾起用户的兴趣成了大难题。

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与超弦理论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Brian Greene说:“如果孩子们能够用对待著名歌星和演员的态度来对待科学家,那么社会文明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勾起用户兴趣就要从大家感兴趣的“著名歌星和演员”开始。比如,在足球比赛的间隙里,穿插MOOC课程“足球运动与科学”;抓住《来自星星的你》热潮,介绍有趣著名的外星文明公式德雷克公式(Drake equation)……更有有才网友,列出了“福尔摩斯养成计划”,介绍“卷福”必须要学会的MOOC课程,从斯坦福大学的《密码学》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法医学概论》不一而足。都说偶像的动力是源源不断的,MOOC比你更懂你!怪不得Brian Greene在批判了孩子们不好学之后,掉过头就去客串了《生活大爆炸》,客串之后,他关于弦理论(string theory)的TED视频一夜间点击量翻番。新媒体时代的注意力经济,还真不可小视。

兴趣保证了主动性,接下来就需要一点强制力了。是的,你没有听错,MOOC课程还有考试。拿Coursera为例,大部分课程在开课之初,就给选课者提供了选项,可以选择是否选择考试和选择几次考试等。如果想拿到结课证明,考试是必选的。

我最近在Coursera上听的一门课是杜克大学教授Jennifer Carbrey和Emma Jakoi的Introductory Human Physiology(《人体生理学导论》)。在课程介绍里明确表示,课程中会有三个测试,要求在规定时间范围内作答,闭卷。根据所有学生都必须遵守的“Coursera荣誉规定”(the Coursera Honor Code),闭卷考试中不允许查阅任何纸质资料、上网搜索。事实上,如果真的违反了禁令,也不会有人知道。可问题是,既然都已经主动上课、考试了,又何苦要作弊呢?

30分钟的考试很人性,可以考两次,取最高分。考虑到网络课程的特殊性,考试还特殊设立了弹性的9天“拖延时间”,有突发情况的考生需要提前申请以推迟参加考试。这门课程70分及格,如果完成,可以获得一张结课证明(A Statement of Accomplishment),如果考到85分以上,还能获得一张荣誉结课证明(A Distinction Statement of Accomplishment)。

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闭卷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特别是对基础课程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不考几次,还真就记不住那些个拗口但实用的专业名词。所以,哪怕是网络课程,MOOC也相当严格,给考试制定了soft deadline 和hard deadline,在soft deadline之后,每推迟一天,就会减去10%的成绩,在hard deadline之后,成绩无效。

MOOC能学到什么

对于人文社科的学生来说,“浸润”和“分享表达”是比“死记硬背”更重要的东西。太长久以来,我们有着这样的思维定势,觉得一定要背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才算学到了东西。MOOC从这点上看很自由,但自由不意味着无序。这是一个用户自主创造的年代,网民的智慧是无穷的,稍加引导,就可以滚雪球出很多好创意。所以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小组讨论去吧,让qq聊天去吧……文献读不懂?没关系,凭感觉接着读。学生们反而在自主探寻中,发现了另一片广袤的世界。

我上的第一门MOOC是很多人力荐的Coursera上台湾大学吕世浩的《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一课。跟完8周的课,某年某地某事我一个也没记住,感觉就像张无忌与张三丰的经典对白:“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忘了不必要的,却感悟到难以形容的思辨能力和探索历史的兴趣。课程作业也很有意思,第一份作业要求自选中国历史上一事件以报纸形式报道出来。为了做好这个作业,我特意去图书馆查阅了中国最早邸报的样式和内容,感觉到了创造的乐趣。

一个学计算机的同学告诉我,他在听了Udacity上的《CS262程序语言》课程后,对JAVA语言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前就是单纯copy和记住别人的语言,而这门课从开课之初就告诉我们要创造自己的语言。”他两眼放光地说。在课程导论里,授课老师Brendan Eich(他也是Netscape通信公司的程序员)说,没有哪一个语言,会比自己创造的更加贴合需求。MOOC的广博突破了地理限制,让不同教育范式、文化背景随着授课与交流,真正走进每名学习者。

MOOC探讨的知识是小而美的,《人体生理课》可能花一节课来讲为什么睡觉的时候会抽筋,《心理健康》半学期就只分析了“拖延症”,这些知识或许无用,但就算从纯粹理性人的角度分析,十分钟花在MOOC上,是最划算不过的投资了。

责任编辑:张蕾磊

链接:虽然个人兴趣点不同,但是一些公认的好课是学霸必备,推荐给大家。大部分MOOC课程是英文的,感觉吃力的同学可以去果壳网的“MOOC学院”看看,或者加入“MOOC自习教室小组”,不仅配备字幕,还能找到其他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哟!

Coursera推荐:

1.杜克大学:A Beginners Guide to Irrational Behavior

学完后你就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不理性行为了。比如,面对本门课程巨大的作业和阅读量,你会理性地选择完成。

2.香港中文大学:昆曲之美

不同名师的混搭课,从白先勇到梁谷音,连配合的线下活动都是高大上的昆剧折子戏观赏。

3.斯坦福大学:Machine Learning

Coursera创始人之一Andrew Ng 授课,机器作为工具,融入了精心设计的实验,尤其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又对此感兴趣的人听。

edX推荐:

1.哈佛大学:CS50X:Intro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计算科学的入门级神课,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超级有趣。

2.麻省理工学院:Mechanics Review

听了你就明白,物理并不是给你一个球滚来滚去算动量动能,而是万物之理。

3.麻省理工学院: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God, Knowledge and Consciousness

不要被名字吓到,这课其实就是教你如何推理、如何论证、如何培养哲学的思维。

Udacity推荐:

1.Sebastian Thrun, Peter Norvig: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开课老师实在是大神级人物,Sebastian Thrun是Google无人驾驶车和Google Glass的负责人,Peter Norvig者是Google研究主管。

2.Steve Huffman, Sean Bennett:Web Development: How to Build A Blog

这课从最基础的HTML讲起,不少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从这里找到了毕业设计的灵感。

3.Don Norman, Kristian Simsarian,Chelsey Glasson:Intro to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手把手教你做设计。看了之后你就知道,《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非得坐在自己的专属位置上不是变态,而是他独特的设计体验。

猜你喜欢

公开课考试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第一次公开课
你考试焦虑吗?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