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2014-04-29潘小英
潘小英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活动是载体,它不仅负载着所要授受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负载着过程和方法,更负载着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喜欢活动,我们要明确为什么要让学生活动,何时让学生展开活动,安排怎样的活动,活动后怎样评价.
一、为何活动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因此,设计活动时首先思考:为什么要安排这个活动?
例如,“认识分数”(三上),教材通过把一个蛋糕平均分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一折,然后涂出这张纸的■,再在小组里交流”. 这一活动我们不能走过场,不能仅仅看做是对“■”的巩固,而是要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长方形纸的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能用“■”来表示呢?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把握分数的内涵.
一观摩课“面积单位”的执教者在教完1平方厘米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活动:要求学生从学具袋中取出一张蓝色的正方形纸,然后让学生先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一摸这个面的大小. 请问: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量正方形的边长吗?这一“量”的活动只是奉师命而为之,学生是懵懂无知的,做这样的活动也是盲目的.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只是“操作工”,不是“探究者”.
二、何时活动
安排活动要考虑活动的时机. 时机得当,则事半功倍;时机不当,则事倍功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还会带来负面的作用.
“认识公顷”一课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更深刻呢?一位老师执教时运用了“校园平面图”,感觉不错. 因此我们也冲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教师先带领学生绕着学校走了半个校园,每走完一段就告诉学生大约是100米,这样最后围成一个边长大约100米的正方形. 回到教室就开始上这课. 孩子们好奇的表情让人反思:应该让学生利用课上的时间来走吗?有没有更有价值的做法呢?
后来改为课前作业,并让学生看书知道“边长100米的土地面积是1公顷”,带着学生一起到校园里走一走,并要求学生:“放学以后,请同学们走一走,看一看1公顷究竟有多大,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说说1公顷有多大吗?”第二天,学生有说自己住的小区3幢楼的占地面积大约1公顷,有说学校的2块操场大约1公顷,还有说我校占地面积约2公顷多点. 学生是聪颖的,怎样来描述大数,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方法. 课前开展这一活动当然要比课上裕如得多,孩子们的感受也自然丰富得多.
三、安排怎样的活动
活动有价值,爱“它”没商量. 活动是一种外显行为,而思维是一种内在活动,外显的活动和内隐的思考结合在一起才会转化为数学化的行为.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数学活动应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与想象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教学“可能性”时,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让学生玩摸球的游戏. 不同的是,游戏后怎样引导学生对摸球的过程和结果做合理的分析,这对指导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有差异的. 最近一节公开课,我也让学生玩摸球游戏. 玩是手段,通过玩让学生理解可能性大小和可能性大小的规律才是目的,所以活动中和活动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甚至争论. 先出示说说你喜欢什么球,请一名同学摸一个,这时教师让大家猜他摸到的是什么球,体验事物的不确定性. 其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摸球游戏,并做好记录,共摸了几次?红球几次?黄球几次?(盒子里有三种情况:3黄5红,5黄3红,4红4黄)这个环节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 活动后每组出示自己的记录,教师不急于与大家探讨可能性大小,而是先根据记录来猜测盒子里是黄球多、红球多,还是一样多,并说出理由,然后验证. 最后大家一起分析每组记录表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大家通过讨论发现哪种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哪种球少可能性小,两种球一样多,摸到的可能性差不多. 这时就有一组反对,他们组的情况和规律不一致. 因为通过争论大家知道这种情况是偶然的,如果摸的次数很多的话就和大家发现的规律一样. 这就是科学家做研究要反复实验的原因. 课堂到此进入高潮,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 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逐步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学生学习的能力才会增强.
四、活动后怎样评价
活动后要不要评价?怎样评价才能既具有激励功能,更具有导向功能?所谓导向功能,就是在评价学生时,要指出他们“棒”在哪里,或问题出在哪里,使评价成为一种教学资源,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朝有益的方向发展. 如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出示“小朋友过马路”的情境图,提出:“同学们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呀?”学生回答:“有小朋友、小汽车、小树……”这时一名学生回答:“有8辆小汽车. ”教师因势利导,这样评价这名学生:“这名同学能用数字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话说得更明白了,真好!但要数仔细,是8辆吗?”在这里教师的评价较好地体现了导向作用,不仅肯定了这名学生回答得好的地方是用数字进行表达,体现了数学的作用,并向其他学生暗示了“用数字表达得更清楚”这样一种数学意识,而且提出了“要数仔细”的问题所在,从而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轴对称图形”一课,学生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自我评价,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活动. 在学生的惋惜声中,老师就不要再问“同学们,你们对自己剪出的作品满意吗”这样的问题了. 爱因斯坦的“小板凳”,虽然丑陋,但浸润了他的心血. 教师应尊重学生劳动,更应尊重他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