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4-04-29严肇宏
严肇宏
【摘要】 新课程改革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数学问题,提高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本文立足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对创设问题情境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促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感体验、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发展”的理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组织数学教学正是适应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容易增强学生的吸引力和注意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理解和思考情境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和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发散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所谓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选取恰当的问题素材,设置合理的情境结构,逐步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认知活动中,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进行教学,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做法,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要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投入其中,一探到底,其付出的热情往往比常人要多得多.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利用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典型的数学故事或者数学史实案例,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授“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著名数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数学史实来创设问题情境:泰勒斯在金字塔的旁边竖立一条木柱,当木柱的影子的长度和木柱的长度相等时,只要测量金字塔的影子的长度,便可得出金字塔的高. 教师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根据什么原理来测出塔高的?”教师这样发问的方式就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吸引力. 教师再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就能帮助你回答. ”故事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能迅速集中大家的注意力. 巧妙的设问恰好找准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在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创设实用型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魅力
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非常广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学问题来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之大,充分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在十一黄金周期间,甲商场所有商品八折优惠,乙商场付现满200元再返20元. 小明妈妈去商场购物,购买原价多少的商品两商场付款相等?”该问题让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学习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展开交流学习. 引入新课具体、直观,有利于学生对新课内容的理解.
(三)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数学探究和思考
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矛盾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在发现矛盾、发现疑点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寻找答案. 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比、演绎、归纳、总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激起学生的思维,主动地思索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探究”.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3 + 3 + 3 + 3 = 3 × 4,3 × 4就是4个3相加,接着提出问题:3 × (-4)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4个3相加吧?那又该如何理解呢?于是产生疑问,教师利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在学有理数加法时是在数轴上进行的,如向东走7米再向西走4米,两次一共向东走3米,即7 + (-4) = 3,那么,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这样,通过在悬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习动力自然也就能带动起来了.
(四)精心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完成教学过程.
例如,在“中点四边形”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1)当外部四边形是一般四边形时,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形状?(2)当外部四边形的形状发生变化时,中点四边形又发生什么变化?(3)你能得出哪些有趣的结论?最后这个问题没有固定唯一的答案,让学生感到新奇,学生有产生无限空间想象的可能. 这种开放型问题情景的设置,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创新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五)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自主发现数学命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操作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为理解数学知识做好准备,为发现数学原理提供帮助,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数学有着直接的和重要作用的经验,以及情感性的支持,从而帮助学生自主去发现数学命题,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上课时,老师先让每名学生自己动手用纸剪下一个等腰三角形,在三个顶点上标明A,B,C,然后把纸片对折,使三角形两腰重合,然后让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自己得出这样的数学命题: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 = ∠C;
(3)BD = CD,即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 = ∠ADC = 90°,即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CAD,即AD为顶角平分线.
通过运用这样的操作性情境教学,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和数学命题的理解更加深刻,体验到了自己发现数学命题的快乐,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应用要求教师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立足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符合教学实际的情境. 因此,教师在运用问题情境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目标要明确.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教学效率,不能为了情境而脱离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在进入规定的情境之后,要及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回,忌“流连忘返”.
(二)数学问题情境创设避免只重趣味性. 例如,有的老师在讲解图形的轴对称性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大量的情境,但是对本质内容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课堂上虽然充满了趣味,但是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一知半解,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三)数学问题情境创设避免太陌生,学生难于理解. 例如,一位老师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平面一点需要一对有序实数对”时,利用“神舟”飞船来创设情境:GPS可以准确地测出返回舱降落地点的经度和纬度,通过经度和纬度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确定平面内一个物体的位置. 学生对于GPS以及它的工作原理太过于陌生,这样的情境很难让学生理解,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总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充分应用问题情境创设,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加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积极探索,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使我们的教育教学环境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数学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吴文军.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之情境创设[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0).
[3]郭红峰.浅议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J].吉林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