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春妙手杏林珍

2014-04-29

健康人生 2014年7期
关键词:职称评定传人名医

张承烈

浙江省医学会名誉会长,胡庆余堂名医馆馆长,主任中医师,曾担任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常务),浙江省医药管理局局长,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浙江省政协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卫生部中医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为“老药工”力争职称

1987年,国家普遍开展对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时任省医药管理局局长的张承烈遇到了难题:中药行业很多有一技之长的老药工学历都偏低。当时,胡庆余堂的“传人”、浙江省中药行业的“领头羊”冯根生说;“我的学历是小学毕业,但我是大学文化程度。”

事实也是,冯根生和胡庆余堂乃至全省的一大批老药工在中药这个领域确有一技之长,是国家的宝贝。张承烈在调研的基础上,力主对老药工的职称评定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他的提议得到了省人事厅、职改办支持,把考试改为“考核”。老药工参加职称评定,除了上交论文或书面经验总结外,对“实践部分”进行现场考核,包括中药丸、散、膏、丹的制作、古方的炮制、中药饮片的加工处理,膏方的制作和中药材的真伪鉴别等,由评委现场评分。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老药工技术职称评审的程序和质量,也切合实际地解决了这些没有学历的老药工“副高”以上职称的问题。

老字号新作为

张承烈任省医药管理局局长期间,与胡庆余堂传人冯根生非常投缘。在谈到继承老药工的宝贵经验时,都想到了胡庆余堂这个老字号品牌。冯根生是胡庆余堂的“关门学徒”,对胡庆余堂有深厚的感情。后来,张承烈被聘为胡庆余堂名医馆馆长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让老字号焕发新光彩。

一是名医馆恢复了历史上中医坐堂的传统;二是邀请了一大批名老中医到名医馆坐堂,他本人也在周三、周六参加两个半天的门诊;三是举办“中医学术沙龙”学术讲座和交流。比如,湖州中医院院长姜琦主任医师(现国家级名中医)的“温病”、省中医院李学铭主任(国家级名中医,已故)的《黄帝内经》、浙江中医药大学周庚生教授的《伤寒论》,还有张承烈自己学习“金匮”的心得等,利用名医馆这个平台传承中医药文化,重温“四大经典”著作,积极推动了广大医务人员学习中医理论、临床经验,活跃了中医药学术氛围。

传承珍贵文化遗产三件事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作为名医馆的医生,有什么可以传承给后人?张承烈做了三件事:捐文稿、编专著、求“脉案”。

一是捐文稿。张承烈提议名医馆的专家将自己的论著、祖传的古方和秘方贡献出来,赠送给胡庆余堂,留存给后人,这项活动同时也向国内其他一些国家级的名老中医发出了邀请。在捐赠仪式上,共有22位专家向胡庆余堂捐赠自己的文稿资料。其中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石氏伤科”传人石仰山教授“石氏伤科”的论著和他祖辈的历史资料、上海海派中医妇科名家陈筱宝先生的嫡系传人陈惠林教授的论著和他祖辈的学术资料等。

二是编专著。张承烈花费近一年半时间,组织中西医妇科专家编写了一套《中西医妇产科丛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书写了《妇科炎症》、《乳腺疾病》、《新生儿疾病》、《皮肤病与性病》、《女性美容养颜》、《针灸治疗妇科疾病》、《妇产科常用中药方剂膏方集》等,全书共15个分册,约60万字。

三是求“脉案”。张承烈提出向在胡庆余堂名医馆坐堂的专家征求“脉案”的倡议。每人用毛笔写一张中医处方和一张膏方,由胡庆余堂组织编审,即将付梓出版。这是胡庆余堂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中医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职称评定传人名医
“老精神”与“新传人”
事业单位职称的评定问题初探
便秘应该怎么吃?名医这样告诉我们
让名医们上线
村医职称评定需有据可依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闽剧传人陈淑英
“教学型教授”能否推动职称评定改革
“五老”重传承 企业有传人
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