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境谐——陈佳之和他的绘画
2014-04-29侯燎
侯燎
陈佳之是我儿时的伙伴,长在冀畿之地、运河之畔。小时一起画画、一起下河摸虾,做过很多好玩的事。那时他每天练习写字,线条糊满墙壁。几年前,在一次展览中看到他的“水”系列作品,很美,颇为欣赏,还特意为他写过一篇短文。
“苟日新,日日新”是他不断追求的境界。看他的画总是在变,每次都有新的惊奇和感悟,变化很大,出乎意料,他的画作都是用心画成,绝不迟疑、拖沓,讲究的墨色,书法的用笔,严谨的章法、构图,时而感受其厚重、大气,一种时代的张力扑面而来;时而感受其细腻、委婉,馨香古风犹存。读来无不使人怦然心动,心动之余竟品出一种士人情怀和雅致,余味缭绕,美不胜收。
陈佳之的绘画风格与生活中的本人一样,自然恬淡。就像画面中徜徉的淡淡气息,简单通透。他的画追求笔墨情趣,严谨的人物形象,松弛而富张力的笔墨,干净的淡墨,厚朴的积墨,自然染出,氤氲而发,不疾不徐。善于用水是他画作的一大特点,水的流动、灵透,弥漫一种朦胧之美,追求一种不真实的真实,给人以梦境的幻化。他通览古贤作品,从古代、现代、东方、西方的绘画中汲取营养,早年学习西洋绘画打下坚实的写实功力,之后专习传统绘画,孜孜以求,与古对话,怅然神游,习古而不泥古,不迷信,不固化。他的作品既有中国传统的养分,也有西方绘画的浸润,用墨的渲染和笔法的求变受到西方绘画极深影响,厚积由龚贤、黄宾虹学来;观临北魏雕塑及壁画又多了一层认识,更多了一层老辣,飞动又不似娟秀;线的使转参化于书法的线条,具有书法的灵动劲健,同时又隐含了西方用笔的干裂直率。
《暖絮乱红,也似知人》《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高台树色阴阴见》《红旗漫卷西风》等山水作品,类似山型的构图基座,给人以踏实稳定感,山形以简笔画出,用笔直且具变化,设色淡雅脱俗,色墨含水温润华滋。意识上的从简从散是他不断寻找的突破点,近年,其画作多用复笔,意有增加厚朴的质感,“多多许,少少许,少少许,多多许”。艺术追求就是这样,一切的艺术活动宛如行者在路上。路是个过程,艺术的磨砺、痛苦的探索,是个脱皮孵化的过程,看他的画一层层的脱,一层层的变……
淡是他绘画的又一特点,淡而不弱,灵透不失厚朴,通篇给人以朦胧的梦境之美,水润心滋,也是心性的体现。最感其画中人物,鲜活令人兴奋,探微至致,深思而后得,绝无草草之应景媚俗之习,每绘事如敬宾,战战兢兢,用心至诚,用笔开合有度,肆意有法。《长岛曙光》《半山溪雨带斜晖》《六祖谈经图》《水》系列等人物作品,深得古法之妙,其画人物用色淡雅圆润,形象丰满高古充满意趣,整体风格构图饱满,墨色厚朴,散淡闲适,气氤充和。近年北上学习,深得老师精旨,耳濡目染,潜心默记,而后更能发于心中之气宇,合于尺寸之幻化,大气淋漓不饰雕琢,语言时尚,正气充盈,无唯唯诺诺缩手之嫌。随国家画院画家去长岛写生,深得张江舟、梁占岩老师首肯:墨色好,感觉好。
平素不喜交际,或三友问道或两友谈天,闲暇种草,养花养鱼,鱼无须格外饲养,花草不求速大,一盆一缸俱植藕荷,荷径数尺,花开拳大,满院幽香……
苦瓜和尚说过:“法本法无法……。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我之为我自有我在……。”佳之的画从传统中走来,而自成出新,悠游从容于技艺之中,追求画中的自我表现,自我个性,自我气息。《礼记·乐府》:“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佳之自始至终自觉追求“道”层面的艺术探索。看其走过的 “感性——理性——感性”,“无我——自我——无我”的道路,即知他的苦苦追求,格物冥想,图谋穷变。“见性不留佛、大悟不存师”,愿他的艺术道路达到无我之境,大化之境,和谐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