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对歌剧音色个性的影响
2014-04-29牟刘娜
牟刘娜
【摘要】在我们的印象里该段著名的民族歌剧选段的演唱音色是水灵、透亮的,运用了偏真声的演唱方法,极具音色个性,生动地刻画出小芹的内心活动,被广大的观众所熟识喜爱。文章将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去探讨该唱段运用该音色演唱的必要性,揭示文化习俗、社会规范等方面对歌剧音色个性的影响。
【关键词】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音色个性;文化语境;民族歌剧
文化语境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可分为两方面:一是文化习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众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对属于该集体的成员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当然这个文化习俗中包含的内容就太多了,比如各地方言、地方音乐、欣赏习惯等等;二是社会规范,指一个社会对言语交际活动作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比如该剧里于小芹和小二黑这对青年男女碍于当时社会的一些传统规范在表达爱情时就会欲言又止、遮遮掩掩。中国民族歌剧作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文化语境的极大影响,不管是有极强时代感的舞台背景还是浓郁地方风格的曲调旋律乃至整部剧唱腔的音色个性都与之有关。
《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是著名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的选段,歌剧叙述了一个从封建婚姻到自由婚姻的故事。根据地的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姑娘于小芹相爱却遭到双方父母反对,青年男女为了婚姻自由敢于冲破封建传统、落后家长等种种束缚,并最终结为美满夫妻。该唱段便是女主人公于小芹的经典咏叹调,是于小芹在第一场出场时在村外河边唱的,是对民兵队长小二黑一片痴情的内心独白。全曲可划分三段,从不同侧面刻画出女主人公的形象和内心发展阶段。第一段旋律明朗、舒展,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于小芹那纯朴可爱的形象;中段从“你去开会的那一天”开始,回忆小二黑去公社开会领奖、乡亲们热情相送的情景,唱出了她对二黑哥纯真、炽热的情意。第三段,从“昨夜晚小芹我做了一个梦”开始,作者以巧妙的构思,借小芹之口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小二黑练就的过人本领及英勇机智地组织抗敌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这位抗日战争时期的优秀青年。演唱这段咏叹调时要求音色透亮、水灵,在舞台表演的配合下展现出小芹时而思念,时而羞涩,时而天真,时而激动,时而自豪的人物心情。这种音色在演唱上使用了真声机能多点的偏真声的声音来演绎,即便是在当今盛行的民美结合方法的环境下依然要用这样的音色、这样的方法去演唱该段,我认为这其中的必要性与文化语境有很大的关系。
一、文化习俗对唱腔音色的影响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石惟正老先生说过:“只要是人声的音乐,歌唱和语言就是不能截然分离的。我们歌唱的方法中,不但要研究发声的规律、语言的规律,而且要研究发声和语言的关系,研究在不同的声乐风格、种类中,如何从内容和艺术表现的要求出发恰当地协调、处理好发声和语言、旋律和语言的关系,使它们以最好的方式合作,统一在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的声乐表演当中。”“浓郁民族地方风格作品的表现力在于它的地方语言风格,甚至主旋律的创作也要受方言音调走向的制约。也可以说这类声乐作品的主旋律是民族、地方方言音调的提炼、美化和延长。有了这点。就有了一种对一县、一省、一族听众的基本凝聚力,地方戏如此,乡野民歌如此,曲艺、说唱中的唱段更是如此。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深深地理解:为什么海外华人、华侨听到家乡话、家乡歌、家乡戏时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己。”
歌剧《小二黑结婚》的故事是发生在山西某抗战根据地,曲作者们在创作这部歌剧时理所当然地吸收了山西民歌和山西梆子(另外还有河北梆子、河南梆子等)的音乐素材。借鉴了戏曲板腔体的手法来创作人物唱段,人物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其中不管是山西民歌的演唱要求还是山西梆子的演唱要领都同样强调咬字的功夫、语言音韵的味道。山西方言是最接近文言的方言,音调里充满了古韵味,其中含有大量发音短促、有力的入声词,而想要展现出山西方言的这些语言美就必须把字咬得好,咬得恰当,重视咬字问题。因为,咬字是歌唱的基本,歌唱技法会受到咬字的影响。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歌唱家郭兰英就提到过山西梆子中咬字的重要性:“唱戏唱戏,唱戏不但用嗓子,还要用字。因为听唱戏而听不懂字句,就根本不能满足观众要求。不管嗓子怎么哑,声音有什么缺点,字咬清楚了,观众还是欢迎。如果声音虽美,而咬字含糊,一旦嗓子沙了,那就准会‘扫了饭碗。”有了咬字这个基础后,再把字声结合,用偏真声的声音去唱,唱出来的歌声就对味儿了。相反的,一味地忽视文化习俗的重要性,不借鉴山西歌唱音乐的特点,不在咬字上下功夫,单纯地追求发声技法,追求音量,就会出现演唱者废了很多气,可自己总觉得声音下不来,声音绵软无力,且声音不打远,观众听不清楚歌词,无法进入剧情,不能感受人物情感的不好效果。比如《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中的第三段,二黑哥在小芹的梦中被喜封抗日模范,小芹唱起“昨夜晚小芹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二黑哥你当了模范”。这时小芹的唱腔中既该有为二黑哥当了模范而感到的喜悦之情又有作为女儿家梦到心上人的羞涩之情,要唱出这种感觉咬字必须既清楚又靠前(事实上咬字靠前就是为了咬字清楚,而清楚的咬字又会有助于情感的发挥);紧接着小芹继续唱起“人人都夸你,夸你是神枪手,人人都夸你打鬼子最勇敢”,这时小芹的唱腔中该是充满骄傲之情的;而最后小芹越表达越激动,人物内心独白达到高潮。“县长也给你披红又戴花,你红光满面站在那讲台前。大伙儿呀,大伙儿呀……”这时咬字更得讲究,更得用偏真声的声音去演唱,做到咬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快而不僵、慢而不浊,决不能用真假混合声甚至假声去唱。总体来说,整个第三段都对咬字要求很高,咬字不清楚,松松垮垮会直接导致人物情感表达不准确。偏真声的唱腔音色和清晰的咬字既符合山西方言短促、有力的特点,又符合梆子的韵律特点,小芹的激动兴奋之情也会轻松地传递给观众。总之,地方方言、地方戏曲作为文化习俗中极具特色的代表决定了歌剧唱腔的音色个性,如若反其道而行之,仍无所谓地用真假声混合的方法(即美声唱法)去唱这类作品,那效果只会是不尽如人意的。
二、社会规范对唱腔音色的影响
该歌剧中的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抗日根据地,在当时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并不是完全开明的,实际上还充满了很多愚昧落后的观念。比如,剧中小芹的母亲三仙姑贪图彩礼以父母之命逼小芹嫁给好吃懒做的吴广荣;小二黑的父亲二孔明私下给小二黑收童养媳等等都可以看出当时农民阶层思想风貌上的封建、保守。所以当时青年男女的谈情说爱绝不会是像现在社会这般的开放、自由。这就决定了小芹的演唱音色总不会是浑厚的,演唱时声音绝不能太靠后。试想,如果真把这样浑厚的音色放在小芹身上恐怕只会让人错把小芹当成对待爱情热情、主动的卡门,而且这般热辣的小芹也会与当时的社会规范格格不入。相反,小芹的音色应该是水灵、通透,甜美又不失机灵的。这就要求演唱者演唱时得用偏真声的演唱方法去处理作品,重视咬字与情感的结合,唱出剧中该有的乡土气息。总之,生活化的唱腔音色、有方言特点的咬字,再加上真挚的情感才能展现出一个好似白莲般纯洁、善良的小芹,才能让观众感受到小芹对心上人满满的爱恋与思念。比如《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第二段中小芹回忆二黑哥去县里开会时的场景“你去开会那一天,乡亲们送你到村外边。有心想跟你说呀,说上那几句话,人多,眼杂,人多眼杂我没敢靠前,没敢靠前。”这段就把小芹那种舍不得心上人远行,想跟心上人道别、叮嘱几句却又怕被旁人笑话,最后又懊恼自己没能与心上人说上话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演唱者的声音必须靠前唱,咬字得用近似说话的感觉去处理,尤其是那句“人多,眼杂”,好似自言自语般的咬字、羞涩的感觉一下子就会让观众看到一个既心急又羞涩又懊恼的恋爱中的少女形象。这样的音色塑造出来的小芹才会有鲜明的时代感,符合当时的人物形象。
三、文化语境下的中外作品
“演唱技术(即唱法)以及与之相关的音乐风格,都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时代、民族、地域文化等差异)等特殊性为基本存在态势的,其风格和技术标准,都是特定文化按照其独特的文化需求和音乐趣好而共同选择的结果。因此,谈不上谁科学谁不科学,谁先进谁落后,谁高级谁低级等等。”
文化语境对歌剧音色个性的影响同样适用于外国作品;中国音乐因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特点而各有千秋,外国作品也同样因各个国家的文化习俗、社会规范而不同。我们应该考虑到特定国家的文化语境,尊重他国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音色个性、欣赏习惯等等,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拿偏真声的音色(民族唱法)去演唱外国作品,否则把小芹水灵的音色放到热情、奔放的卡门身上又会贻笑大方了。
西欧歌剧诞生于1600年前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成熟的声乐教学体系,演唱时注重呼吸、共鸣、位置、口型等技巧,讲究声音的通顺、圆滑等。而诞生于意大利的美声唱法(真假混合声)之所以有上述的这些特点,与意大利的文化语境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意大利语的元音丰富,发音听起来悦耳、清脆,这样的发音咬字习惯决定了其声乐咬字时得偏后,擅用真假声的结合;而我们中国汉字听起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这样的咬字发声特点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声乐演唱时的咬字发声方法,所以照搬美声唱法到中国作品,又或者把民族唱法硬套到西洋作品都是行不通,效果不好的。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擅长美声唱法的歌手在演唱中国作品时会出现吐字不清、废气却没声等尴尬效果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当今中国歌剧创作上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的原因。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歌手充分认识到了咬字发音在“土洋之争”中的根本性,掌握了中西咬字的规律从而处理得很好。比如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在大型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扮演七叔公,原本是美声唱法的他为了融入这部歌剧的民族风格,使全剧演唱风格协调统一,他对原来的美声唱法从发声到共鸣位置都做了相应的变化处理,整个感觉给人的印象是民族风格浓郁,吐字清晰,情真意切。
此外,外国的社会规范、思想观念也不同于我们中国,还拿爱情这个主题举例,外国人在表达爱情时是直接、坦白的,而中国人在表达爱情时往往羞涩、暧昧的;而表达方式、习惯的不同反应到音色个性上就特别明显:一个热情、明朗、激动;一个暧昧、羞涩、欲言又止。再拿小芹来说,小芹在表达对二黑哥的爱恋时言语委婉,心里虽万分不舍心上人远去,却碍于旁人眼光不好意识表达出来;而不管是西洋歌剧的咪咪、托斯卡,还是卡门等等,同样身陷爱情,但她们在表达爱情时就直接明了得多了。
总而言之,这些社会规范、思想观念的不同会对音色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把文化语境对歌剧音色个性的影响看得明白、认得清楚,那么“土洋之争”问题也会有个肯定的答复了,并不是“洋嗓子”就科学,“土嗓子”就不科学;更不是完全摒弃“洋嗓子”,全盘接受“土嗓子”。唱法、音色、音乐风格的不同因文化语境的不同而不同,绝不是单纯地由演唱者的条件、受众的欣赏习惯或者时下流行的唱法所决定的。
四、结语
歌剧《小二黑结婚》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作品,是对新歌剧《白毛女》成功经验的借鉴与发展,注重对中国地方语言和戏曲的吸收,对后来中国歌剧创作有深远的影响。而《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更是该歌剧的经典唱段,我们不能把我们如今盛行的民美结合的音色甚至美声的音色机械地套用在此,单纯地追求歌唱技术。因为歌剧的音色个性既不是靠歌者的本来音色、技术决定的,也不是凭时下流行的声乐唱法决定的,而是由作品所产生的文化语境决定的;从地方语言到地方戏曲,从大的传统文化到当时当地的意识形态,这些都该是歌剧音色选择的依据。
总之,歌剧艺术(尤其是唱腔音色)如果远离了民族文化语境,就不会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长久的生命力,并最终会枯萎、消亡。一部歌剧作品的音色选择要以适合作品风格为前提,而作品风格的形成是与语言声调、人民生活习惯、感情表现等文化语境紧密相连的。因此,重视文化习俗、社会规范等文化语境对歌剧
音色个性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也只有这样,当今中国歌剧舞台上才会出现更多既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喜爱,又同时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歌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