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改革策略

2014-04-29申淼

理论观察 2014年9期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高校对策

申淼

[摘 要]应用文教学终点还是要落到学生动手写作上来,而怎样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动手应用却是教学上的一个难题。针对当前应用写作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点面结合方式,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教学研讨,分析了亟待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165 — 02

写作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反映综合脑力劳动的一种能力,它是一项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的一种能力,它是一项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叶圣陶先生这番话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实用写作在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得到了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从企业用工到选拔人才制度的考试,首先考察的是会不会写实用文章。实用写作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及社会重视程度实际上是反映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

约赖·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这样说道“当代社会应该记住最重要的大事有五件,其中之一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1〕无数事实证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绝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社会需求的是多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从培养合格人才的角度出发,在大学语文课堂中针对理工科各专业学生学科特点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目的都是一个——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

就大学生本身而言,大学期间要参加各种考试,如四六级外语考试也曾有这样的考题:写一份加入某社团的申请。但是很多同学仍然不会写,不懂格式,更不会恰当的表达,影响了外语过级。大学毕业时要写求职信,择业时用人单位既要考核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也要考核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写作能力,如写一个报告、请示、竞聘演讲稿等等。或者将来找到工作,用人单位让我们写一些常用公文,我们不会写或是写不好也会使用人单位对我们能力的认可大打折扣。总的来说,在人类学习、工作、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应用文。应用文有着如此重要作用的情况下,却得不到同学的正确认识。

一、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现状分析

文章的产生源于实用的需要。“人类的群体活动需要交流、组织、协调、指挥、应用文也就用运而生了。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形成区别于文学作品和实用文其他文类的“个性”。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应用文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2〕然而应用文的课堂效果却不堪理想,概括起来就是学生方面: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兴趣:教师方面: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教材方面:体例单一、缺乏创新、取舍不当、不切实用:教法方面:单一机械、枯燥乏味、脱离实践。首先是从社会到学校普遍存在着一种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而忽视实用文章应用性的倾向。对应用文体社会价值认识的不够深刻,虽然有些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实用写作的重要性,但在学科认识上始终将它视为一门技能课,并未能从理性角度认识到应用文写作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使这一课程仍然站在边缘化学科的队伍当中。其次,从学生入学到高考学习语文对于写作的重视也基于应试基础上,更多的是在文章中体味其优美华丽的辞藻,而对于实用性文章的学习少之又少。从而导致了现在高校大学生淡化实用文体写作。在应试教育下,学生更关心的是外语、计算机、专业课等与求职就业息息相关的课程学习,认为对于母语的写作,有了高中6年的母语学习基础,只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就能写好。所以不愿意在实用文体写作上下功夫,行文不规范、逻辑混乱等现象普遍存在。再次,在教师教学方面,习惯于程式化的教学步骤即“概念、性质、特点、例文、实践、点评”这样的模式。使其课堂枯燥乏味,在整个课堂教学上太偏向于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应用文体本身实用性的价值,并未将其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师配备上,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优先选择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导致应用文写作的老师缺乏授课的积极性。

二、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强化主体意识

1.以就业为导向 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应用写作课的目的可以这样表述:“培养学生运用应用文载体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做好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3〕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所授内容要能直接为学生的就业、用人单位的需求服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门课程的教学都必须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应用文写作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不能只停留于理论层面,要充分考虑学科自身特点及发展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习作方法,使知识成为转化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真的态度。应用文写作内容涵盖面广泛,在课程设置上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突出应用文实用性的特点,根据专业需要大胆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对于文秘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行政公文、公关礼仪文书是教学重点;对于理工类学生来讲,事物文书如调查报告、计划、总结则是教学重点;而相对于经济类学生而言,如合同,条据则是教学的重点,而其他类的内容只需要了解均可。

2.制定以“实用”为目的的教学计划

打破固有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理论讲授→范文讲解→动笔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是从我们授课的主体角度出发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略了作为接受知识主体的学生的感受。如果我们可以大胆的改变教学规律,使例文在前,在学生了解文体样式基础上概括归纳总结文种的概念特点性质。 利用生活工作需要,通过写作时间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课程技能训练的比重,学生的作业通常是错误多端、五花八门,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交流研讨的批阅方式,通过相互交流,由思维的提炼和语言的加工,形成可靠的规律和定理。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评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学生完成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揭示应用文写作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完成完整的认知教学体系。

3.利用生活需要 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程内容应注重高效、实用、趣味。高效相对于教师授课效果而言的,实用趣味是就课程本身内容而言的。教师运用博文强识而又妙趣横生的语言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打破应用文单一枯燥的授课模式使课堂学习氛围和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内容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趣味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大学课堂的育人功能。对于教师本身而言非常有必要熟练掌握应用文写作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家行政机关法规政策。

(二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4〕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建立气氛融洽的课堂氛围。

1.情景教学法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当我们无法将写作的理论知识与时间应用能力充分结合时,教师将问题的解决与具体情境有机结合是最好的办法之一,也就是“创设情境”教学中尽量要让学生的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5〕

例如,在讲授求职自荐信这节课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现场模拟一个面试的小场景。同学们根据观看面试的情景,增强学生的应聘者角色意识,让学生走向面试情境亲身体验、感悟、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通过现场情景模拟法同学们可以站在面试官的角度取长补短,知道自己在求职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以便更有利的形成书面文字向用人单位全面的介绍自己。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模拟情境中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从而获得知识。

2.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练习、调查、研讨等教学环节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体现应用文应用的本质:应付生活、用于实务,课程要能为公务活动提供便利;因此要将应用文写作这一学科与具体的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常常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也常常有好的经验需要推广,实践教学正是从这一客观需要出发,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而产生。

例如在讲事务文书中调查报告这一结课时,结合调查报告的文种特点为现实工作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之后所作的书面回答。可以布置给学生感兴趣的例如“毕业后工作还是考研”、“大学生每月生活费该何去何从”等等,同学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问、社会观察、去图书馆查阅文件资料阅读有关书面书籍。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所学的课程内容真正地运用于于社会实践中去。要有效延伸和扩展

3.比较教学法

在应用文教学中,比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延伸和扩展的学习内容,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在比较教学中,可以是正确与错误的问题比较比较:从错误的范文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修改,从而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错误例文来的来源既可以是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公务类选拔性考试内容也可以是学生习作中发现的问题等更加贴近学生的案例;文体本身的比较,例如在讲应用文文体特点时可以从语言、体式、结构等方面与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公文共性与个性的比较:强调从一般到特殊,即某一类公文的总体写法和某个个体公文写作的比较。如报告与请示的比较。

〔参 考 文 献〕

〔1〕 梅艳译.大趋势〔M〕. 北京: 中国新华出版社,1984.

〔2〕 裴显生.应用写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裴显生.应用写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 王策三.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5〕 吴群志.校本研究与师本研究〔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2004.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应用文写作高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论“内外兼修”模式下高职应用文写作第二课堂学习平台的构建
浅谈高职应用文写作课堂效率的提升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