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里金融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

2014-04-29尚昱吟付联志

中国市场 2014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尚昱吟 付联志

[摘要]随着阿里金融的兴起,在互联网金融业已引起轩然大波,其业务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扩大,冲击着传统的商业银行。本文分析了阿里金融的组成,并结合阿里金融业务板块对比分析了阿里金融和商业银行各自的比较优势,针对阿里金融的发展模式和商业银行的自身特色,提出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阿里金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9-0105-02

1 阿里金融的组成

1.1 第三方支付

阿里金融始于2004年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支付宝并于2011年5月拿到了支付牌照。经过多年的发展,支付宝用户突破了8亿,与此同时阿里也扩大着支付宝的使用范围,创新并推出了快捷支付和“摇一摇”支付和2013年4月推出的“信用支付”,即买家可以申请1~5000元的信用额度,利用该信用额度在天猫或者淘宝上消费,免息38 天,目前,最高申请额度可以达到2万元。

1.2 网络理财

2013年6月支付宝推出一项增值服务——余额宝,即用户可以利用支付宝中的余额空闲资金直接购买货币基金,获取收益。截至11月14日,余额宝突破1000亿元,用户数近3000万。

网络保险。2013年年初,阿里和腾讯、平安保险共同设立了互联网保险公司,线下的产品开发和保金管理由平安负责,线上销售、保单办理和理赔由阿里巴巴提供。阿里计划提供网络理财服务在平台上销售基金等理财产品,同时提供数据、咨询和技术支持等服务。

1.3 阿里贷款

阿里贷款也是阿里金融事业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5月,阿里巴巴就联合建行、工行,向会员企业推出网络联保贷款服务,但双方对客户定位不一致,于2011年终止合作。2010年、2011年,阿里分别在杭州、重庆成立了两家小额信贷公司,“阿里金融”正式诞生,为阿里巴巴旗下独立的事业群体,主要面向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小额信贷等业务,并已经推出淘宝(天猫)信用贷款、淘宝(天猫)订单贷款、阿里信用贷款等微贷产品。截至2013年二季度末,阿里小贷已经累计为超过32万家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需求,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000亿元,不良贷款率仅0.87%,比例低于银行业的平均水平。

2 阿里金融的比较优势

2.1 阿里金融完整的生态系统

阿里金融已经初步完成了支付、保险、理财和信贷为一体的完整的生态系统。阿里14年来积累的小微企业用户为其金融业务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市场,阿里集团的数据积累,是银行征信内容的欠缺,利用庞大的客户数据和阿里云的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可靠的信用体系,支付业务能够将所有业务有效链接起来,为下游用户提供了统一的接口,对下游形成了控制性的影响和整合作用。

2.2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之一是大数据和数据分享,互联网金融具有庞大的网络用户群、海量交易和信用数据、强大的网络支付功能、方便快捷的操作流程、资金分配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等的优势。阿里集团在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可谓一枝独秀,运用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不断地开拓支付宝的信用支付、网络保险、网络理财等新的服务业务。

2.3 阿里金融独特的管理系统

(1)网上信贷与电子风控体系结合,打造“信贷流水线”。依靠阿里云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工作人员可以在阿里后台操作屏幕上看到每个贷款环节客户的信用状况,滞留情况和推进速度。同时,针对坏账,阿里设有专门的电催部门进行催收。阿里云强大的信息储存、检索、分析体系,使得阿里金融可以实现“信贷流水线”,通过信贷流水线,阿里金融力争做到每个业务员管理1000家小微企业,建立真正的信贷工厂。

(2)完善的“征信系统”,有效控制坏账率。阿里积累了小微企业的现金流、交易额、信用记录以及成长状况等数据,这些数据是阿里金融的一大优势。这使得阿里征信系统极富价值,甚至比央行的征信系统更有说服力。客户申请信用贷款时,无须担保,只需提供企业近一年的销售总额、经营成本、总资产、总负债等财务数据,以及其在阿里的交易额占当年销售总额的比例。阿里依据客户提供的财务数据,再结合数据库的数据,对小微企业的真实信用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3)客户资源庞大且可持续。阿里金融稳定而庞大的客户群是众多金融机构不懈追逐的目标,自1999年阿里巴巴创立以来,每年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选择加入阿里巴巴这个大市场。在经历了2000年、2001年、2004年三次爆发性增长后,阿里巴巴的会员数量每年呈稳步增长趋势。许多传统的经销商和制造商都选择在网络平台上完成采购和销售业务,许多零售商和个体户也纷纷加入电商行列。同时,在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背景下,小微企业纷纷注册为阿里巴巴会员并在其平台交易,可以预见,依托其庞大的客户资源优势,阿里金融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4)微贷技术创新。阿里金融利用阿里巴巴B2B、淘宝、支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客户积累的信用数据及行为数据,引入网络数据模型和在线视频资信调查模式,通过交叉检验技术辅以第三方验证确认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将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映射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根据数据分析决定放贷。这套微贷技术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对于担保、抵押等信贷手段的要求,借助IT技术获得和监控企业经营状况,控制风险,不仅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也简化了申请环节,更能向小微企业提供365d×24h的全天候金融服务,并使得同时向大批量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成为现实。

3 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

3.1 拥有专业金融人才,金融产品丰富

商业银行是传统金融中介,拥有多年的金融服务经验,产品种类齐全,服务方式多样,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专业金融人才的研发可以自主开发理财产品及金融衍生品。

3.2 客户基础广泛,业务地基牢固

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经营,积累了庞大的客户资源。以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12年年底,工商银行拥有438万公司客户和3.93亿个人客户,公司类贷款和公司存款余额均保持快速增长,并且工商银行拥有自己的信用卡商城,针对现有客户已经推出了各项金融服务,积累了大量的、稳定的、信息化程度高的、网络意识信用意识强的客户群体。

3.3 持有银行牌照,资本实力雄厚

由于阿里金融没有银行牌照,不能吸收存款,贷款资金仅限于注册资本金,向同行业融资的资本也不能超过注册资本的2倍。阿里巴巴等电商公司进入金融行业最大的障碍也在于此。而且,短时间内放开金融牌照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这是商业银行的一大优势。商业银行在网络融资方面具有资金规模优势,总体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一百万亿元,资本实力强大。

3.4 风险控制体系完善,银行信用可靠

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是贯穿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主线。商业银行高度重视风险管理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健全各项风险控制规章制度,严格管控各类风险。相对于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的可靠度要高出许多,在中国特有的银行业背景下,大型商业银行的信用级别与国家信用相差无几。电子商务客户信息的搜寻、订单的下达、物品的确认均通过网络,没有面对面的沟通,完全凭信用支撑整个交易,违约风险很大。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内控严格、安全可靠,且以银行信用为担保,由商业银行直接实施交易资金的监管,这有效的弥补了由于网络交易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足。

4 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4.1 积累、挖掘和保护数据

银行应有管理的开放数据,与海关、税务等部门共享、互换数据,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银行数据服务体系并深度挖掘数据。并加强自律、规范法律、保护客户信息。

4.2 吸纳行业精英,以开发金融产品为特色

吸纳金融、网络技术、计算机、法律、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行业精英,组建自主创新的队伍,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并使之有效运营。创新网络融资和网络支付结算业务,将股票、债券、期货、保单、银行卡等业务进行创新整合,向客户提供一种涵盖众多金融产品与增值服务为一体化的模式。

4.3 加强与电商合作,并扩展海外业务

传统电商金融服务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其后续发展,传统电商也在谋求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商业银行以参股电商为契机,利用市场作用,克服各自的不足,拓展金融业务,实现双赢。还可以通过电子平台,本国企业可以和海外企业进行贸易往来,扩展海外市场。

4.4 通过网络营销,建立新型银企关系

商业银行通过网络营销和客户建立新型合作关系,扩大客户群体。积累了一定的行业交易数据后,可根据产业分类,对细分产业进行数据统计,根据产业特点和客服需求调整业务资源,为客户推出个性化服务,使客户享受“一条龙”服务。

4.5 降低行业门槛,接纳中小企业群体

我国拥有中小企业高达420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贡献者,若能降低商业银行门槛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不仅拓宽了客户源还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雪玉.互联网挑战银行之一:阿里金融[J].金融科技时代,2013(5).

[2]刘丽娟.阿里改写金融[J].中国外汇,2013(12).

[3]鲁佳雯.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网络金融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手机银行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