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进全出规模养猪的灵魂

2014-04-29张志刚张建新肖春喜郑岩

中国动物保健 2014年9期
关键词:产房养猪猪群

张志刚 张建新 肖春喜 郑岩

摘 要:本文从分析当前国内规模养猪模式着手,指出不同类型规模养猪模式的弊端,认为其共性问题在于忽视了“全进全出”这一规模养猪的技术核心,并就贯彻“全进全出”技术核心提出了四条建议。

关键词:猪饲养模式;全进全出

30年来,中国规模养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千辛万苦,产业布局逐渐形成,成就斐然,为保障国民快速增长的肉食需求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其发展过程中,历经的波折值得人们深思,其中的一些失误必须反思,尤其是那些设计理念和指导方针的失误,一直在制约着规模养猪业的发展,尽快辨析、明了这些失误并予以纠正,不仅是解决规模养猪面临多种疫病困扰、效率低下的当务之急,也是指导规模养猪未来发展的战略需要。

1规模饲养猪群疫病日趋复杂的主要原因在于流水作业的设计思想

规模养猪最大的特征是“全进全出”,其实也是技术核心。随着猪群规模的增大,最先表现的是群体内位次争斗的频率和剧烈程度的上升,不同程度外伤个体同散养相比明显增多,为病原微生物通过伤口侵入提供了必要条件。群体越大,饲养时间越长,感染疫病和发生疫情的概率越高。其次,群体的增大,还会导致排泄物的增加。一般情况下,粪、尿及其废气、鼻涕、咳嗽泡沫等排泄物,对哺乳动物是一种不良刺激。长期处于不良刺激的环境,会使其进入应激状态。其三,是随着规模的增大和舍内密度的提高,猪只之间生物场的相互干扰加剧,不利于猪的睡眠,长期的睡眠质量低劣,会导致内分泌功能的紊乱,直接或间接影响生殖、免疫机能。其四最为危险,就是由于群体规模的增大,为病原微生物在不同个体寄生、增殖、逃避消毒,提供了基本条件。所以,规模养猪要实行“全进全出”。通过全进全出,规避前述风险,至少能够规避最后一项风险。但是在中国,由于开始规模养猪时的主体是投资能力低下的农民,多数猪场是在废旧农场、仓库的基础上改建而成,部分猪场是农户在自家责任田、废旧院落的基础上因陋就简凑合而成,猪场内建筑物布局不合理,通风不良,采暖没有保证,粪尿、废水排放困难等问题广泛存在,缺少“三场”储粪场、病死猪处理场和隔离场,下同)现象更为普遍。并且在设计思想上也没有坚持“全进全出”这个核心理念,将产房、保育舍等采暖保温要求较高、单位面积基建投资较多的建筑物一再压缩,直至设计为“流水作业”的“大产房”和“大保育舍”,形成了不同批次分娩母猪陆续进入、哺乳母猪以“上产床”次序依次分布、“猪走床不空”的产床常年交替使用模式,保育舍的设计理念与此相同(俗称“富贵不断头”)。

这种设计思想虽然节约了基本设施建筑成本,也为投料、清粪、冲洗等管理措施的实施提供了方便。但是却由于产房内母猪和保育舍内仔猪的存在而无法熏蒸消毒,那些建筑物死角和缝隙内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得以持续存在,久而久之,“大产房”和“大保育舍”成为猪场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场所,技术人员和一线饲养员将之称为“疫病摇篮”或“放大器”,兽医称之为“疫源地”或“交叉传染源”。这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中国猪群的蓝耳病、伪狂犬等疫病,来自于国外却比国外变异强烈的现象。

2卖强留弱成为水平传播的推手

中国规模养猪由大型的规模猪场和小型的专业户猪场组成。在专业户猪场,由于受技术扩散的影响,农民在仿造猪场的过程中照搬了错误的设计理念,并将这种错误进一步放大。突出表现有两点,一是“流水作业”的大产房、大保育模式全盘照搬。二是销售商品猪时“卖强留弱”。这两项背离“全进全出”的错误,使得场内繁殖猪群、保育群、育肥群全部实现了“人为传播”,感染不同疫病母猪在产房内相互交叉感染,仔猪在保育舍内完成二次交叉感染。在育肥猪群,虽然因为半开放猪舍的使用和群体的缩小降低了水平传播概率,但是留下的弱猪又将疫病在不同批次间传递,形成了从前往后的批次间交叉感染。这种客观存在的现实,构成了了专业户猪群混合感染病种多、常有病毒病参与,并且疫情爆发频率高于规模饲养场的基本要件。同时也揭示了粗放管理猪群大多在盛夏或严冬首先从保育群发病,进而形成疫情的内在原因。显然,“卖强留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说它是猪群病原水平传播的推手非常恰切。

3简陋条件下的自繁自养为疫病泛滥推波助澜

不可否认,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00年规模养猪发展的初期,由于种猪价格高昂,同时也为了避免频繁引种导致猪场内疫病复杂化,自繁自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一种经验,甚至成为一种技术路线在规模养猪企业大面积推广。然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原种猪场伪狂犬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猪流感等毒病检出原阳性率的上升,自繁自养的负面作用日渐显现。主要原因就是种猪群的更新换代没有坚持“全进全出”,加上检疫和隔离观察措施没有真正落实,选留母猪同新购母猪的混群,使得规模饲养猪场内的繁殖母猪群逐渐成为多种病原的载体,其临床突出的表现就是每当商品猪价格走低、规模饲养猪场更新母猪群3~6个月间爆发疫病,临床病例混合感染严重,四到六重感染(极端的甚至八重、九重感染)成为常态,严重地影响着仔猪和保育猪的育成率。

事实上,那些在村落中间利用废旧宅院改造,或者在村边责任田内建设的猪场,尽管也采取了隔离措施,但是由于村民散养猪的影响,那些通过空气传播的疫病根本无法避免,如口蹄疫、猪流感等。同样原因,那些通过蚊蝇传播的血源性疫病也难以避免,如猪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乙型脑炎等。此类猪群实行自繁自养,除了减少一点购买母猪成本之外,隔离措施在疫病防控方面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对规模饲养猪场和专业户猪场的分析表明,没有或者无法做到“全进全出”,是共性问题,这又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猪群混合感染病例多、动辄发生疫情、病毒变异剧烈的内在原因。所以,在伪狂犬、蓝耳病、圆环病毒等国外病毒相继进入国内,猪场选址和场内布局随意性很大的背景下,自繁自养在预防新病毒进入方面的作用日渐式微,甚至成为疫病泛滥的助推器,是一种必须立即纠正的技术路线。

4密集布局的养猪小区是实实在在的疫情放大器

由于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加上政府干预,在便于行政管理、便于监督、便于废弃物集中处置、有利于形成养猪联合体的思想支配下,国内建立了许多集中养猪小区,成为规模养猪发展过程中独有的现象。

事实上,在猪场集中布局的养猪小区 ,全进全出更是空谈。区内部分农户实行自繁自养,无法做到全进全出,即使整个小区全是育肥猪场,也会由于商品仔猪体重、来源的差异,以及各户饲养管理水平的不同而难以实现全进全出。所以,养猪小区内猪群之间相互感染,多发混合感染病例(四重、五重感染)屡见不鲜,也是一种必然结果。实际生产中,规模养猪小区除了作为形象工程为地方领导的政绩提供支持之外,对节约土地资源、支持环境建设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没有也无法显示积极的作用,反而由于小区内病种的复杂而使染疫风险加大。品种相同猪群的相对集中,一旦发生疫情,很容易出现连锁反应。小区内疫情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距离相近猪场发生疫情的内在原因,许多小区荒废不用正是自然规律对这种“想当然”做法的惩罚。

5盲目扩大规模加大了疫情风险

部分企业因为种种原因形成了超大规模猪场,如存栏基础母猪2万头以上场(曾有报道山东、湖北等地的数个猪场存栏基础母猪达4万多头)。此类超大规模猪场,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解决不了猪只之间、猪群之间生物场的相互干扰问题。同人类社会一样,城市化会提高生产效率,都市化则在同时带来道路拥挤、空气污染和生活废水处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就养猪而言,超大规模猪群尽管采用了正压或负压通风、水帘、猪粪堆积发酵、废水"三级处理"等现代化的工业装备和技术,却仍然不能摆脱疫病频发的窘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尽管采用了“整圈或整栋甚至整个分场的群进全出”,却由于数目众多的猪排放气味形成的局部“气溶胶罩”,而导致疫病在不同猪圈、不同栋猪群、甚至不同分场猪群之间的互相传播,猪流感、口蹄疫等通过空气传播的疫病,母猪群营养不良时仔猪和保育群内的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封闭稍差的甚至包括乙脑、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就可能频频发生,对猪群的健康构成极大危害。这种设计观念上的偏差,是追求超大规模的根源,也是企业面临更大的疫情风险。

6坚持“全进全出”理念是规模饲养健康发展的基础

规模养猪是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节约资源和提高生产效率。这个目的要求人们从品种、饲料、猪场建设多方面着手,创造适合猪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一年多胎、一胎多仔的物种特性表明,在成千上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一定的淘汰率伴随着代次传递的过程,猪群正是依托同大自然的博弈中淘弱留强、适者生存,才得以延续和发展,野猪是这样,家猪也是这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然而,在规模饲养过程中,人们对高断奶成活率和高商品猪育成率的追求,使得在自然环境中可能遭到淘汰的个体得以存活,客观上为疫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西方在发明规模养猪时首先强调的是全进全出,从而实现将发育缓慢和弱小个体随同合格商品猪出栏予以淘汰,从而保证群体较高的抗逆性和抗病力。在中国,因陋就简建设的规模猪场,随意分布的猪场和猪场内的不规范布局,饲料、饮水、兽药质量的不稳定,以及对生长速度、瘦肉率、育成率的无节制追求,导致猪生存环境的极度恶化,那些弱小个体就成了暴发疫病的极其脆弱的突破口。所以,坚持“全进全出”理念,是规模饲养健康发展的基础。从我国养猪业的实际出发,笔者就坚持好落实“全进全出”理念,提出如下建议。

1)贯穿于设计过程 规划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都必须将“全进全出”作为设计的基本准则,贯穿于规划设计的始终。

2)大型猪场从产房、保育舍改造做起,以分场为组群单位,实现产房、保育舍和分场商品猪的“全进全出”。规模相对较小的猪场,应当以整栋猪舍为单位,实现“全进全出”。

3)专业户转变饲养方式着手,摈弃“自繁自养”,实行专门化饲养。专门生产仔猪或保育猪、专门育肥,从而实现同批次的“全进全出”。

4)公司加农户的养猪基地,应当通过“分阶段、多地点”模式,实现“全进全出”。即公司将同一批次出栏仔猪投放在相对集中的猪场内育肥,实现“区域内全进全出”(或小区内“全进全出”)。

总之,“全进全出”是规模化养猪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和技术路线,努力贯彻“全进全出”的技术路线,是目前摆脱疫病威胁的需要,也是规模养猪健康运行、持续发展的需要。所有猪场经营者,不论企业规模大小,都必须确立“全进全出”新观念,进而推动生产流程和工艺的改进,真正做到疫病防控从猪场设计、布局、选址做起,猪群的健康状况就会很快有所改观,稳定生产、可持续发展才会从口号变为现实。

(编辑:何芳)

猜你喜欢

产房养猪猪群
箭毒蛙的神奇产房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产房外的丈夫
养猪
生孩子的时候能在产房吃饭吗
产房仔猪寄养探究
“环保税”来了,养猪不知道这些你就亏大了!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猪群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