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体检”需要“私人定制”
2014-04-29张沂平张琼
张沂平 张琼
张沂平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浙江省肿瘤医院化疗中心主任、浙江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协作中心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是浙江省肿瘤化疗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沿海地区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数,大肠癌、胃癌、胰腺癌是沿海地区较为常见的几种癌症,而这些癌也被称为“富裕癌”。
“富裕癌”和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及相应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比如饮食过于精细,饮食习惯偏向高蛋白、高脂肪、少谷物、少蔬果,身体活动程度减少等。这些生活点滴会在日积月累间破坏人体内的“小环境”,为癌症的发生种下“恶果”。
面对日渐汹涌的癌情,不少企业家、白领的防癌抗癌理念也发生了变化,“防癌体检”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尤其是上万元的“年检制防癌体检”,更是受到富人们的青睐。但专家却指出,“年检制防癌体检”并不靠谱,要及早发现癌前病变必须迈入“私人定制”时代。
什么是“防癌体检”
“防癌体检”是一个新鲜事物,是对无症状人群进行癌症检查的一项措施,它与常规体检的最大区别,一是检查设备和项目,二是解读检查报告的人选。例如,常规体检通常用x线胸片筛查肺癌,而“防癌体检”采用的是低剂量CT,更有利于发现早期小病灶。健康体检做耳鼻喉检查用的是间接鼻咽镜,而“防癌体检”用的是电子鼻咽内窥镜。
实行的“防癌体检”年检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早期发现癌症,降低癌症死亡率。但是,“防癌体检”实行年检制也有一定的弊端。
利“防癌体检”通过有效、简便的检查措施,对无症状人群开展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癌症,最终达到降低人群癌症死亡率的目的。同时,通过减少焦虑及心理负担,减少癌症相关死亡率,从而减轻个人、家庭的精神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弊 “防癌体检”耗资巨大,收效有限,目前的“防癌体检”方法,即使严格实行“年检制”,甚至加检查项目,也不能查出所有早期癌症,而盲目增加繁琐的检查项目,还会给个体健康带来新的风险,例如,过多放射性检查导致身体受辐射量增加,查查不可疑病变,可能使被怀疑者处于焦虑状态等。“量体裁衣”才是抗癌良策
专家指出,从专业角度来看,癌症的预防分为两个级别:一级预防是指提高防癌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改变体内“小环境”,避免高危致癌因素,可谓“防癌于未然”。癌症的“二级预防”,就是及早发现癌前病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谓“防癌于起始”。
癌症的早发现有赖于定期的体检。很多人,尤其是经济相对富裕的人,对体检非常重视,但是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检查方式,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其中不乏因过度焦虑导致过度检查的情况,所以“防癌体检”的“私人定制”非常有必要,即针对不同个体患癌风险量身定制体检方案。例如年龄在50岁以上者,长期吸烟、吸烟指数在20包年以上,或吸二手烟超过20年,长期工作在密闭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在粉尘颗粒较多的环境的人就应该在常规体检的基础上,每年定期进行1次肺部低剂量螺旋CT筛查扫描的防癌体检。
乳腺癌
检查对象:一般建议40岁开始,乳腺癌高危人群,如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者等,检查年龄需提前。
检查方法:乳房自查及临床体检,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每1-2年1次,致密型乳腺者需联合乳房超声波进行检查。
大肠癌
检查对象:年龄超过40岁,有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及遗传非息肉性结肠癌家族史者应从10岁以后开始检查,有便血等症状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定期检查。
检查方法:大便隐血试验、肛门直肠指检每年1次,纤维结直肠镜检查每5年一次;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及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家族史者,纤维结肠直肠镜检查每年1次,2次阴性结果后,可改为每3-5年1次。
前列腺癌
检查对象:超过50岁男性,预期寿命大于10年者。前列腺癌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但对人体危害相对较小,预期寿命小于10年的高龄患者,治疗与不治疗对寿命延长的区别不明显,而一旦检查发现前列腺癌后,将使许多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疗。
检查方法:直肠指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SPA)试验每年检查1次。
肺癌
检查对象:超过50岁的危险人群:高度危险人群是指年龄55-74岁,并且吸烟大于30包年,或戒烟小于15年的人;中度危险人群是指年龄大于50岁,并且吸烟大于20包年,同时又其他危险因素,如辐射暴露史,职业暴露史,癌症病史,肺癌家族史,慢性阻塞性肺病史或肺纤维化病史、吸二手烟史。(注:吸烟“包年数”是计算吸烟量的指标。吸烟包年数=每日吸烟支数/20支×吸烟年数。)
检查方法: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每年1次。
肝癌
检查对象: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高危人群。
检查方法:甲胎蛋白,肝脏超声波检查,每年1次。
结束语
防癌体检更适用于患癌风险相对较高的人群,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检查,从而达到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