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码转换或借用与汉语借词的产生

2014-04-29黄红王红梅

考试周刊 2014年91期
关键词:语码转换借词

黄红 王红梅

摘 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语码转换与借用的关系,其次指出了其对汉语借词引进的作用,最后举例分析了汉语借词的三种形式,并得出了结论。

关键词: 语码转换 借用 借词

1.引言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相互隔绝的,而总是随社会、文化的接触、交流而相互不断接触、渗透、影响的。语言借用是语言接触的一个重要结果,而词汇借用则是语言借用的主要部分。操不同语言的民族接触的原因很多,如文化交流、商业贸易、战争、政府、殖民统治、移民及地理上的接近等。不同的社会文化接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语言接触。语言接触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长期的,往往随着引起它们的社会文化接触的产生或消亡。语言接触总要在参与接触的语言中留下影响。一般来说,接触时间越长,语言的相互影响就越大;语言的亲缘关系越近,其相互影响就越大。

借词的产生是语言借用的结果,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语码转换与借词的产生有没有关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语码转换与借用两者之间的关系。

2.语码转换与借用的关系

许多研究者都探讨过语码转换和词语借用的区别,但是从未就两者的区别达成一致见解。关于单个词汇的转换是属于语码转换还是属于借用就有两派不同的观点:其中一派认为语码转换和借用是完全不同的现象,它们有着不同的表层结构和受不同条件的制约;另一派认为语码转换和借用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它们受同样的条件制约。

实际上,研究者对语码转换和借用不区分的原因有二:首先,语码转换和借用处在一个连续体内,某些语码转换会逐渐得以普及并逐渐扩散到整个语言社团,从而成为借用。正因为它们之间本来就没有清楚的界限,所以没有必要区分语码转换和借用。其次,交际者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同时出现在一个语篇内的现象看成是语码转换还是借用完全是一个心理现象,超越了研究者的观察范围,缺乏可操作性。

赞成语码转换和借用之间存在区别的学者的依据是:形位音位的融合(morphophonemic integration)、母语同义词替代(native synonyms displacement)和語法范畴(grammatical category)(Gardner-Chloros,1995:73-74)。就形位音位与周围的语言的融合而言,语码转换和借用都可以与周围的语言融合,也可以不融合,这取决于语言使用者个人和语言本身;就母语同义词替代而言,语码转换和借用都能够填补周围语言的某些“词汇空缺”(lexical gap);就语法范畴而言,尽管人们认为被借用的往往是名词,但是实际上所有语法范畴都有可能被借用。

由此可见,区分语码转换和借用的难度很大,尤其是对于单个词汇的转换而言,笔者倾向于认为它既可以是一种语码转换,又可以是语言借用。因此,就借词的产生而言,语码转换跟借用一样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3.语码转换或借用与外来词的引进

每种语言都有独特特征,包括独特的语法、语音、句法、词汇、语义及其他内部结构,因此,不同语言的借词能力也不同。有的语言借词能力强一些,范围广一些;有的语言借词能力弱一些,范围小一些。由于自身的特点,英语的借词能力非常强,从世界许多语言中借用了大量词汇。据统计,其总词汇量的80%是外来词。汉语的借词能力不如英语强,但也借用了大量外来词。

3.1汉语外来词的引进

纵观整个汉语史可以发现,当中国以开放的态度面对世界时,汉语中就会出现大量外来语词。有人认为从上古到现代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借词就至少有三次。

第一次是汉代,由于和西域地通商,汉族和西域各民族频繁交往,汉语同西域诸语言也发生了接触,因此汉语中借入了其他语言中的许多词语,如葡萄、苜蓿、石榴、狮子等。

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大量梵语借词进入汉语词汇系统,如菩萨、浮图、塔、罗汉等。

第三次是“五四运动”前后,大量英语、法语和日语等语言的词语进入汉语,如模特、逻辑、马达、干部、手续等。语言的借用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在直接借用中,语言A的成分被直接借到B中去。有时语言A的成分由语言C进入D,再由D入E……最后进入语言B,这便是间接借用。汉语间接地通过日语从英语借用了不少词,除上文提到的“干部、手续”外,还有“肯定、主食、引渡、积极、经济”等。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几年来,出现了引进外来词的第四次高潮。引进的外来词有蜜月、白皮书、卡拉OK、ATM机、WTO、CD,等等。

3.2语码转换或借用对外来词引进的作用

我们以已相对稳定的第三次汉语外来词引进为例,谈谈语码转换或借用在引进外来词中的作用。本世纪初,列强帝国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民开始惶惑地面对整个世界,特别是知识分子,痛切地感到古老中华的落后,从而提出“师夷”口号,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向西方学习。大批知识分子远涉重洋,寻求民族振兴的出路,于是产生了一大批双语使用者。这一批双语使用者大部分都是爱国志士,他们虽然感到中国的落后,但热爱着祖国,有着振兴国家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特定的民族、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使得他们集个人意识、民族意识于一身,这两种不同意识的矛盾最明显地体现于语言使用中。在国外,他们不耻于身为中国人,为自己的民族语言而骄傲,与自己的同胞用汉语交际;回到祖国,他们感到自己与大众的不同,这里有着个人意识,甚至是一种“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心理,表现在谈吐中,常常使用一些外来词,区别身份,介绍国外情况等。他们介绍国外一些新事物时也引进了一些外来词。

4.语码转换或借用的三种情况

4.1用借词表现来自其他语言社会的客观事物、现象等顺应语言使用现实

语用学家Verschueren(1999)在著作《语用学的理解》中提出了一个语用学研究语码转换的模式。他提出了语言运用基于“选择—顺应”理论。在现实交际中,如果某一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而不存在于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就相应地顺应语言现实,使用语码转换和语言借用的言语策略,达到交际目的。

因为在普通话中没有可供选择的词汇语码(以前没有供认识的客体或者人们没有认识到)表现相应的事物,这种情况的词是以近乎标签的形式隨着客观事物等一同进入语言词汇中的。这一部分的词是必须转换或借用的语码,是表达客观事物所必需的,在一个共时平面上,常常能获得汉语词汇成员的资格,如“热狗、议会、电话、小提琴、歇斯底里”等。

4.2使用者由于身份意识而有意用外族语或者其他方言的词

语言与语码都是和一定的地区、群体、活动或功能联系的,语码转换便成了交际双方体现社会地位和社交世界、在语言市场上谈判的共同投资;它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和亲疏关系或标记和维护权势关系等(Verschueren,1999)。

处于特定阶层的人们,在掌握了两种语言或两种方言的情况下,由于各种不同的交际环境,他们可以在两种语言或方言中做出自由选择,这使得他们即使在使用同一种语码时往往因为身份意识会掺入另一种语言(或方言)的语码(这里主要指词语形式)。以我国五四前后的知识分子为例,由于身份意识(同时也是对当时的社会包括语言的沉闷等的不满),他们常常有意运用一些外语词,致使那一个时期大量外语词充斥于文学作品、争论文章中,例如“赛因斯(science)——科学”、“生的闷物(sentiment)——情感”,等等。这一部分词大多有或者可以有本族语形式。从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角度考虑,这一部分词由于有相对的本族语形式,它们的生命力一般不强,甚至只出现于某个人的作品中,稍纵即逝。

4.3使用者的语言中有相应的可供使用的语码,但不足以表达使用者的特定心理,或者不能如实地传递信息,为了追求准确、鲜明的表达效果而使用了别的语言或方言中的词的形式(语码)表达。

从语码转换的角度看,就是在本族语或方言中没有满意的语码而吸收别的语言或方言的词而加以运用。由此产生的外来词或方言词,一方面,外来词、方言词具有准确鲜明地表意的作用,另一方面,本族语词汇不足或不能明确表意:民族心理、乡土意识与表达需要产生矛盾,例如“OK、秀、酷、的士”等。

5.结语

不管是语码转换还是借用都会影响外来词的产生。有些外来词是必须转换或借用的结果,而有些外来词则是使用者由于身份意识而产生的语码或借用结果,有些外来词是为了满足使用者更能准确、鲜明的表达效果而进行的语码转换或借用的结果。

猜你喜欢

语码转换借词
回鹘文献语言中借词的对音规律研究——以《玄奘传》第六卷为例
阿鲁科尔沁土语的汉语借词研究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高校内语码转换研究
顺应模式指导下的教师语码转换在词汇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华语电影中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
Analysis of soc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se of Uyghur loan words in Xinjiang Chinese dialect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功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