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策略研究

2014-04-29尚娟陈志敏陈素敏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22期
关键词:冷链生鲜供应链

尚娟 陈志敏 陈素敏

摘要:

以生鲜农产品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基本特点,在对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供应链集成;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04602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上升,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合理构建与安全运营,关乎着链上各个主体乃至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概述

1.1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生鲜农产品也称为鲜活农产品,是指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鲜蔬菜、水果、水产品、禽畜及其肉类等初级产品。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生鲜农产品为对象,以某企业(组织)为核心,从生鲜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开始,直至其到达消费者节点的各个主体所构成的功能性网链结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集成化的结构模式,包含了农资用品供应商、农产品生产者(生产组织)、农产品流通者及消费者,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产-销-消”的物流链、信息链和资金链,同时还是一条可增值的链条。

1.2生鲜农产品供應链的特点

(1)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由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概念可以看到,它跨越了第一和第三产业,涉及了农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并受到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影响。

(2)链体结构的分散性。

从生鲜农产品的参与主体的结构来看,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的品种众多,供应商繁杂;生鲜农产品生产者大多是分散的农户;而分散的分销商又将产品扩散至分散的消费者,整个供应链过程表现出强发散性,同时链上各个主体同时又不断变化并参与到其他供应链当中,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动态交叉结构,致使供应链结构不稳定,管理复杂,成本过高。

(3)食品安全的严苛性。

生鲜农产品是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来源,同时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其供应链的流动效率和效果极大的影响到消费者的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频发,给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恶劣影响的同时,也催生了对生鲜农产品安全的重视。可以说,食品安全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首要目标,脱离了这一主题,将会造成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不信任,继而影响链上各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4)流通成本的敏感性。

生鲜农产品的自然属性要求其供应链在运行过程中,必须以食品安全为第一要义,以专业技术手段为依托,这在无形当中提高了产品成本,然而生鲜农产品又大多是低价值的产品,对流通成本的敏感性很高,过高的冷链成本会使农产品的价格增加,继而影响销售节点的成果。因此,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被认为是一个成本高、耗损大、利润微薄的领域。

2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现状分析

2.1生鲜农产品供需数量呈增长趋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扩大,人们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截至2012年底,全国水果产量达到24056.8万吨,畜肉产量达8387.2万吨,呈现出较高的增长趋势。从消费结构来看,全国人均鲜奶消费量达9.62公斤,人均蛋类消费量达到8.2公斤,处在高速的上升通道当中。这均说明居民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旺盛,生鲜农产品及其供应链的发展潜力巨大。

2.2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逐渐增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采购之时将食品安全作为首要因素,还有很多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品牌化的绿色有机生鲜品,并且也开始从相对安全的购物场所选购食品。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不够,仍存在着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等概念的含糊不清,也不会辨别包装上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志等现象,对有问题的生鲜食品的后果和处理方式不甚了解。这说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建立并逐渐加强,但维权意识还有待加强。

2.3以农贸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占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多以农贸批发市场为核心,即农产品生产后经过简单的包装运往产地批发市场,后经贸易销往各地批发市场,之后以小批量形式进入零售农贸市场。这种供应链模式在我国农产品流通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不少大型的批发市场配有较为专业的仓储、拣选设施,信息技术也开始应用在批发市场当中,较好的实现了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并带动了区域的专业化生产,利用产销一体化经营实现了规模效益和全盘流通。

但这种模式大都基于交易营销模式,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采取的是以利益为拉动的短期行为,供应链的集成度低,一旦出现链上参与主体的“不道德”行为(例如,为缩减成本以次充好,或不采用低温流通设备等),整条供应链就会出现“断链”的风险,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保证,甚者会给消费者带来难以弥补的恶果。由于这种形式的供应链上主体的关系是松散的动态结构,因此,在质量安全追溯上存在很大的难度,由此会引发生鲜农产品发展的恶性循环。

2.4“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开始起航

“农超对接”是当今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新型模式,连锁超市对农产品进行集中的采购、管理,并通过统一配送中心实现产品的分销。此种模式的核心企业为连锁超市,统一采购、统一储存、统一配送,所以农产品相应的配套设施和设备比较齐全,能较好的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与信息传递。同时,超市的品牌经营特性决定了它需要特别注意与生命密切相关的生鲜农产品的质量问题,避免质量安全问题对超市的存续产生破坏作用。这就促使连锁超市有动力积极改善和整合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进行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但这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流通成本较高,且生鲜农产品的质量监测体系还不全面,一般的检测仪器只能检出农药残留量超标,而不能具体检测出哪种残留量超标,并且对于非法禁用的农药,超市里的仪器也检测不出来,由此带来食品安全的隐患。

2.5冷链物流思想尚未普及

全程低温是保证生鲜农产品品质的最有效的方法,而我国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进入冷链,在蔬菜水果中引入冷链物流技术的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有的生鲜农产品是进入超市后才采取保鲜措施的,这就带来了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这个问题是生鲜农产品的低值性和现有供应链难追溯的特点共同决定的,致使链上主体受经济利益驱使而产生投机行为,导致非优博弈结果的产生,从而降低了供应链的绩效。

另外,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冷链物流技术、装备落后,利用率低,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这些问题都制约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健康稳定的发展。

3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策略

3.1改革生产组织模式

由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可以看到,从其生产节点开始就存在着主体分散,难于管理的困境,这极大的增加了供应链的管理难度和成本,同时很可能出现点状分布的生产者由于信息不全面、农业知识不足和利益驱动,而在供应链源头埋下危害消费者健康的安全隐患。因此,若想在整体结构上加强生鲜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安全性,源头问题必须予以重视。为此,本文建议可以逐渐将现有的农产品散户化的生产经营过渡至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例如加强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一步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连锁超市等有实力的企业将分散的生产者组织起来,从农资采购的环节开始保证生产要素的品质,在生产过程中给予专业、统一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过程管理,农产品检收时提供统一的检测监控、统一收购加工。

3.2积极适度引入冷链物流

生鲜农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流通环境的严苛性,若在此过程中出现问题,则会危害整条供应链的绩效与稳定。因此,需要积极在生鮮农产品供应链中引入冷链物流的思想与技术。然而,由于冷链物流的成本相对较高,使得例如蔬菜、水果等低值产品对流通成本的承受能力差,最终致使供应链上的主体丧失进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因此本文建议,一方面可以从政府宏观层面予以扶持,如加大冷链物流的科技投入力度,对主动引进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给与税收优惠,从而减轻企业的资本投入压力,降低冷链物流成本,提高其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产品角度入手,进行客户的差异化经营,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实现生鲜农产品的品牌化经营,继而在其供应链中优先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整个产业的冷链化运作。

3.3强化供应链终端管控

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采购大都在供应链的终端进行,例如农贸市场、超市等,这些节点也是进行供应链管控的关键节点。本文建议可以从政府监管层面自销售终端入手,加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管控。明确生鲜农产品的安全管理部门,通过科学、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对产品的安全进行检测、监控与管理,并通过食品安全发布平台定期发布相关信息。这种从消费节点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管控的方式,直接面向最终的消费者,可以从供应链下游直接拉动上游各个节点积极维护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3.4加强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具有主体多元化和结构发散化的特点,容易出现各级主体的投机行为,继而使得“竞争-合作-协调”机制无法运行,危害供应链的发展。由此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应该在改革组织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作伙伴关系,引入供应链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得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得以协调。

需要注意的是,建立和维护生鲜农产品合作伙伴关系的难度很大,关键在于如何将原本松散的伙伴关系稳定下来,这需要借助于生鲜农产品的商业模式进行,变原有的交易营销为战略营销模式,将各个层级的主体合作关系稳固下来,才有可能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成本分摊和利益协调,继而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

3.5强化消费者安全消费意识

消费者是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主体,是其供应链的拉动方,要实现生鲜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的目标,从消费者的角度入手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消费者具有充分的食品安全消费意识和知识,并积极展开维权,才能促使链上各个主体以需求为出发点改善个体行为,改进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为此,本文建议可以各级媒体为中介,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性和相关知识和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指导,鼓励消费者主动维护自己的权利,对有问题的农产品积极反应和维权。而政府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部门,各级主体协同起来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有力的监督和规范。

参考文献

[1]侯玉梅,刘力卓,李明芳.河北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其分析——以秦皇岛地区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2]刘畅,安玉发,中岛康博.日本生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变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1,(10).

猜你喜欢

冷链生鲜供应链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亚洲生鲜配送展
亚洲生鲜荟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超市生鲜里的这些秘密你一定要知道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