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城市滨水空间分类研究及格局优化探析

2014-04-29盛长元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28期
关键词:分类

盛长元

摘要

以扬州为例,对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的6种类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主要有商贸餐饮、历史文化、绿化游憩、文化教育、居住、工业交通6种功能的滨水区,并对当前滨水空间利用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剖析,尤其对城-河不密切,滨水空间渗透性不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从优化滨水区格局的角度出发,对城市滨水框架进行了梳理,提出滨水空间的开发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打造多条向水通道和滨水节点,并提出打造历史城区精品区域的总体设想。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分类;格局优化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8-09816-05

Exploration on Category and Layout Optimization of Waterfront Space for Yangzhou City

SHENG Changyuan

(Yangzhou Urban planning and Research Center, Yangzhou, Jiangsu 225003)

AbstractWith the case of Yangzhou,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evaluated 6 types of urban waterfront utilization, which includes commercial and restaurant, historic culture, green leisure, education, residence, industry and transport. Then the general problems of waterfront space were analyzed, especially for the estrangement of urban and river and the insufficient permeability of waterfront space. At last, from the pattern optimization angel of view, the waterfront framework was summarized, and proposed that waterfront development should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systemic, build waterfront node and multiple water channels, and create historic boutique concept.

Key wordsUrban waterfront space; Category; Layout optimization

在当今社会,或许是久居喧嚣城市中的都市人群渴望亲近自然,或许是当前千城一面、缺乏特色的尴尬要求城市空间彰显特色,对滨水空间的开发、改造、复兴已经成为国内外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措施。城市滨水区已经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载体。如何开发利用好滨水空间,不仅仅是城市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整个城市规划发展需要考虑的课题。

扬州是一座与水结缘的城市,外围大运河、长江呈倒“T”形半包围城市,城内水系纵横成网。今天的扬州秉承了精致、古典的特色,滨水区的塑造对于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公共空间、激发新城活力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因此,对扬州滨水空间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滨水空间优化对策,对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至关重要,也对当前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1扬州城市滨水空间的分类研究

美国学者安布里和迪克里贝把城市滨水区开发从用途上歸纳为六大类型[1]:商贸滨水区、娱乐休闲滨水区、文化教育和环境滨水区、历史滨水区、居住滨水区、公交港口设施滨水区。实际的滨水区开发类型或许涵盖了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功能。在对扬州现状滨水空间开发状况进行分析时,笔者结合滨水空间的主导功能,初步形成商贸餐饮、历史文化、游憩景观、文化教育、居住、工业交通六大滨水区分类。

1.1商贸餐饮滨水区

1.1.1

现状概况。这类滨水区周边用地以休闲购物、餐饮娱乐功能为主,大多布置在城市相对核心的位置,此类滨水区具有强烈的共有性和对人群的吸引力,并能带动城市特色景观的打造,这不仅仅是核心滨水区的土地价值使然,更是久居城市的居民对滨水空间融入日常生活服务功能的偏爱。这类滨水空间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周边的北城河(冶春茶社,漆器、玉器工艺美术展示销售一条街)、古运河(大水湾康山文化园、1912、宋城名都、扬州经典商务广场)、盐阜路(假日酒店、咖啡吧、酒吧),新城区有明月湖南畔的“京华城shopping mall”,以及运河沿岸在建的“京杭之心”。

1.1.2

总体评价。

扬州历史城区周边滨水空间资源丰富,位居城市核心区,进行商贸餐饮滨水开发的条件非常好,宜居旅游城市的打造也使得该类滨水区的市场需求较大,但是从现状看来,此类滨水区一是分布比较分散,空间不连续,除北城河工艺美术长廊已初具规模,其余地段规模都较小,缺乏整合;二是此类功能区属于公共开放型的滨水空间,但是亲水性不够,除大水湾以及北城河北岸的建筑亲水性较好之外,其余都面临“临水不见水”的尴尬局面(图1)。

2.2历史文化滨水区

2.2.1

现状概况。这类滨水区周边以历史文化景点为主,主要分布在古运河沿岸(大王庙、东门遗址及马可波罗纪念馆、南门遗址及广陵驿站、普哈丁园、吴道台府邸、卢氏盐商住宅、文峰寺、高旻寺等)、北城河沿岸(红园、冶春园、个园、民间收藏馆、史可法故居、御码头、天宁寺等)(图2)。

2.2.2

总体评价。随着沿河景观带和水上游览线的建成,滨水景点已经贯通形成特色旅游线路。

2.3游憩景观滨水区

2.3.1

现状概况。

以绿化景观功能为主,设有游憩设施(包括游船码头)的滨水空间,是与水域相连的滨水前沿区,也是近年来滨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主要有沿山河风光带、古运河风光带、漕河风光带、古邗沟风光带、引潮河风光带、曲江公园等(图3)。

2.3.2

总体评价。滨水环境的整治为这些地区周边的滨水住宅开发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和较高的品质基调,步行道、游憩设施和游园广场成为市民日常集会、娱乐健身的场所。但是部分河道(尤其古运河)单一的硬质驳岸导致滨水岸线过于死板,缺乏亲水性,同时单一纯粹的绿化景观也使得滨水空间活力不足。

2.4文化教育滨水区

2.4.1

现状概况。以现代大型文化、教育设施为主导功能组织滨水用地开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明月湖北侧-沿山河一带(双博馆、国展中心、党校会议中心、体育公园)、茱萸湾(动物园)。

2.4.2

总体评价。该类滨水区分布较为集中,比重相对较低,随着城市文化教育功能的完善,该类滨水区仍有发展空间。

2.5居住滨水区

2.5.1

现状概况。以居住用地开发为主导的滨水功能区,现状分为两种情况: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滨水住宅。主要分布小秦淮河(电厂宿舍区)、二道河(邵庄等)、盐阜路南侧(治淮新村等)、古运河东岸及南岸(二畔铺),南护城河南通路北侧(属于南河下历史街区)等;②2003年以后新开发的楼盘。老城区周边的滨水居住区依托近年来实施的用地更新,主要分布在古运河沿岸(南、北“凯运天地”、“莱茵苑”、“运河一号公馆”、“万马滨河城”等)、漕河北岸(“阳光水岸”、“御河苑”),旧城区的新城河沿河(“四季园”、“幸福小区”等),以居住功能为主的新城西区大部分滨河空间都被开发为滨水居住用地,沿山河、引潮河风光带的打造提升了居住区的整体品质(“阳光美地”、“水岸泓庭”、“京华城”、“半岛家园”等)(图4)。

2.5.2

总体评价。

此类滨水区所占比重最大,近十年来火爆的房地产开发使得居住用地成为土地出让市场中最活跃的部分,但是居住区的私密性和封闭性往往也造成了封闭的滨水界面,尤其对于核心区位的滨水空间,过量的房地产开发影响了滨水资源的公共性和社会性。20世纪80年代的破旧居住区,甚至“城中村”用地,也将随着滨水区建设而陆续更新。

2.6工业交通滨水区

2.6.1

现状概况。即以工业用地、港口、码头等用地为主的滨

水功能区,这类滨水区多位于京杭大运河两侧(一电厂、轧钢厂、

图4居住滨水区建筑状况

冷冻厂、化工厂等)、古运河北段(绿杨水泥厂、群发化工厂等)和三湾段(扬农化工、亨威热电厂等),以及南部滨江地区(远洋国际码头,二电厂、造纸、水泥、机械制造等工厂)(图5)。

2.6.2

总体评价。沿河工业临近历史城区,占据着优质的滨水资源,且多为污染严重的三类工业,对环境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这是20世纪工业化早期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此外,长江沿岸的滨水空间除瓜州段外,其余皆为工业港口岸线。沿江一层皮的开发模式造成了沿江岸线利用的单一低效,扬州“沿江不见江”。

图5工业滨水区建设状况

除此以外,蜀冈-瘦西湖景区(包括唐城、大明寺、观音山、汉广陵王墓、瘦西湖、宋夹城湿地公园、保障湖等)构成古城北部开阔、舒展的生态文化滨水空间。

3滨水区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扬州滨水区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也形成了多种功能类型,滨水区的经济价值已经被广泛认可,但在前期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3.1滨水开发不连续,带有市场随机性

由于缺乏对城区滨水体系的规划引导,此前对滨水区的开发或更新带有一定的市场随机性,项目建设就地段论地段,没有纳入滨水空间进行整体考虑,也造成了滨水开发的不连续性,布点分散。

3.2开发结构不均衡,忽视资源公共性

滨水开发或更新先期比较偏重房地产,尤其在古运河、北城河等区位和开发价值比较重要的核心滨水区,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忽视了滨水地带的公共性,也造成滨水空间开发比较单一[2]。

3.3量多点散少精品,缺乏功能多样性

扬州前期对滨水区的开发建设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整治为目的的风光带建设,二是带有功能性的节点开發,对于滨水节点的打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量,但是仍然缺乏具备一定规模、具有扬州特色和强烈吸引力的精品区域。比如最具吸引力的特色滨水商业空间,在古城东、北、南三侧沿河均有分布,但规模较小,缺乏选择多样性。如东门遗址附近的宋城名都、扬州经典商务广场一直人气低迷,而康山文化园一带的高消费娱乐滨水区又将普通市民拒之门外。

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

3.4封闭界面一层皮,削弱城-水渗透性

滨水界面的封闭性也是当前滨水区建设的一大误区。一是临水界面缺少亲水平台,尤其古运河笔直单调的硬质驳岸使得滨水空间的趣味性大减,二是陆域建筑界面的封闭性,缺乏城市腹地向滨水区的开口和通道,导致滨水区的吸引力和影响范围非常有限。根据国际经验,滨水区核心范围约为200~300 m,对人的吸引范围可达1 500 m。反观扬州,滨水建筑以大体量建筑群为主要形式,沿河一层皮的开发模式使得滨水空间难以向城区腹地渗透,使得在距离水体很近的地方也难以感到水的存在,“临水不见水”是对这个问题最直观的感受。

3.5滨水通道数量少,影响交通可达性

影响滨水空间可达性的原因主要有3点:①大量封闭的居住区。②滨水道路的建设,尤其扬州老城区外围与滨水景观带之间的环路承担着疏解老城交通的任务,造成通往滨水景观带的通道被切断。国内外经验表明,在滨水吸引范围内影响滨水景观渗透的阻碍要素有可能导致滨水空间的断裂,交通性道路是一个很重要的阻碍因素。③上述垂直于滨水区步行通道较少,导致城-水渗透性不足,也影响了腹地至滨水区的交通可达性。

4扬州滨水区格局优化研究

4.1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策略

结合宜居生态城市的特点,扬州应构建疏密有致的滨水空间。城区外围的滨水空间宜舒展、开阔,与绿地景观构成城市开敞的生态空间,城市内部则坚持紧凑、多样性的开发,打造精致、紧凑、宜人的滨水区,集聚人气,展现特色,提升综合效益。据此笔者提出三大优化策略:

①融合——融入扬州的文化、生态特色,延续扬州精致的园林特色,使其成为展示扬州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的“城市客厅”。

②提升——带动滨水地区土地价值的提升和活力的提升。③共享——注重公共开放空间的塑造,推动滨水空间全民共享。

4.2城市滨水空间格局优化

研究确定市区滨水区空间结构为:一片精品区域,五条滨水轴线,八处滨水节点(图6)。

图6扬州市区滨水空间结构

一片精品区域是指城河水系环绕的历史城区。五条滨水轴线分别为古运河、沿山河、大运河、廖家沟、长江。八处滨水节点是指蜀冈、茱萸湾-凤凰岛(七河八岛打造东部大型生态节点)、明月湖、京杭之心、三湾、扬子津、运西、瓜州。各片区节点功能定位见表1。

4.3打造精品——优化历史城区城河关系

扬州历史城区范围为东至古运河一线,南至古运河、二道河、荷花池一线,西至蒿草河一线,北至唐子城北护城河一线的地区,总用地面积约18.25 km2。其中唐子城、宋夹城、瘦西湖景区和明清老城区为重点保护区域。这个区域承载了城市千年历史文化,并致力于服务城市旅游和现代城市生活,規划重点打造一片环城水系,两大功能片区(以友谊路-大虹桥路为界,分为南北两大片区)(图7)。

环城水系:串联两大片,凸显三道古城轮廓线,还原通史式的历史城区。沟通城河水系,建设环城景观带,打造步行环城景观带,并与现有水上游览线沟通。

北片区: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生态公园,由唐子城、平山堂-瘦西湖、宋夹城构成。该区滨水区建设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沟通环城水系,主要是唐子城护城水系的疏通及其与瘦西湖、宋夹城护城水系的贯通;二是依托唐城遗址,打造唐文化主题生态景区。

南片区:文化精髓荟萃的明清古城,即扬州现在的老城区,在点轴开发模式的引导下,重点打造一环一纵的滨水格局和五大重要滨水节点,其中一环为明清古城护城河(由古运河古城段-北护城河-二道河围合而成),塑造具备开放性的滨水景观廊道,赋予商贸、娱乐功能,一纵为纵贯古城的小秦淮河,五大节点为东门、大水湾、南门、珍园、冶春(图8)。

其余为历史城区风貌协调区,重点保证环城水系及滨水景观带的畅通性和连续性,并适当打造开敞节点,以供市民日常游园集会之用。

5结语

随着生态宜居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滨水区的更新也被认为是城市活力塑造的重要地区。通过扬州的案例分析,笔者认为进一步优化城河关系,并赋予滨水区一定的城市功能,使其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是塑造滨水活力的必要条件,同时滨水区有其自身的空间特殊性,滨水区的共享性、可达性与滨水通道、滨水区功能布局密切相关,这也要求滨水区开发要进一步优化格局,形成体系,点轴互动,并纳入城市空间结构的框架中进行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

彭璐.城市滨水休闲空间营造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1):182-185.

猜你喜欢

分类
2021年本刊分类总目录
分类算一算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星星的分类
我给资源分分类
垃圾分类,你准备好了吗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