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肺外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2014-04-29湛要五史茜
湛要五 史茜
【摘 要】目的:对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肺外并发症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和了解。方法:以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的13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支原体肺炎除了会累及呼吸道(重症肺炎)外,还会同时并发肌肉皮肤骨骼、神经、血液、泌尿、心血管、消化系统等多系统损害。结论:支原体肺炎大多症状重,肺外并发症多,但体征轻,可以累计多系统并造成脏器损害,因此对该病应注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大程度减轻或避免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为患者预后的改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临床特点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532-02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和呼吸道的急性炎症改变,青壮年、儿童是支原体肺炎的多发人群,且患者大多伴有支气管炎和咽炎,可在军队、学校等人群较为密集的地方传播。在非细菌性肺炎中,支原体肺炎约占三分之一的份額,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肺炎中,支原体肺炎约占十分之一的份额。该病虽然多发于秋季,但是季节性的差异并不十分显著。本次研究以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的13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为对象,来了解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以及肺外并发症的临床表现,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的13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60例。18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为0~2岁,38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为2~5岁,80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为5~12岁。全部患者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中有关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有咳嗽、发热、肺部体征,X线检查(动态观察表明病变具有游走特点,即某一处病变消散后,又在它处出现新浸润,少量胸腔积液,伴肺不张),采用明胶颗粒凝聚法测定血清抗体,全部患者MP-IM为阳性,滴度≤1:40为正常,滴度≥1:80为阳性。
1.2 方法
全部患儿均接受三大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心肌酶、胸片、血沉、CRP、血肝肾功能等检查,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头颅CT、脑电图、脑脊液检查。同时,由专人对患儿的临床特点、肺外并发症、临床治疗效果、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分析
72例患儿入院时存在发热现象,热型无规则,其中,18例患儿的发热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或体温达到37.5℃。64例患儿入院时存在咳嗽现象,且大部分属于刺激性干咳,42例存在呼吸困难或气喘的问题。24例患儿可闻啰音,且以干啰音为主。18例患儿存在头晕、头痛的问题。32例患儿存在胸闷不适的问题。
2.2 肺外并发症分析
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共计30例,急性期患儿体温较高且难以控制,并伴有咽痛等问题。患儿双侧扁桃体均出现肿大,且表面可见脓栓,血常规表明N、WBC均有提高。
在血液系统方面,18例患儿存在过敏性紫癜,双下肢出现大量的瘀点、瘀斑,同时伴有关节肿痛和腹痛问题。6例患儿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细小出血点散见全身。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20例患儿存在心肌损害,8例患儿存在中毒性心肌炎,表现为心肌酶升高、胸痛、胸闷,心电图表现异常。12例患儿为川崎病,发热持续超过5d,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血小板计数提高、指趾端脱皮、皮疹。
在神经系统方面,6例患儿为脑膜脑炎,表现为惊厥、精神状态差、呕吐、高热头痛等,脑脊液检查结果表明,细胞计数略有提升,蛋白、氯化物处于正常状态。
在消化系统方面,4例患儿出现腹泻、呕吐,8例患儿出现肝功能损害,AST、ALT均有升高。
在泌尿系统方面,6例患儿镜下血尿,但肾功能、蛋白尿均为正常水平。
2.3 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本次研究所涉及136例患儿入院后首先选用红霉素进行治疗,用药规格为20~30mg/(kg·d),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2~4周。待患儿病情逐渐稳定后,改用口服方式给予阿奇霉素,用药规格为10mg/(kg·d),连续服用3d后停用4d并以此为一个疗程。另外,12例患儿酌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丙球蛋白,8例患儿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4 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血清抗体测定:采用明胶颗粒凝聚法对患儿进行血清抗体测定,滴度≤1:40为正常,滴度≥1:80为阳性,全部病例MP-IM阳性。
尿常规:6例患儿潜血(+ ~ ++)。
血常规:108例外周血白细胞水平正常,28例升高。8例血小板减少,16例血小板计数升高。
C反应蛋白:50例增高。
血沉:52例患儿存在幅度不同的增快。
肝功能:8例存在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问题。
心肌酶谱:56例患儿存在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两项特异性指标升高的问题。
脑脊液检查:6例患儿存在压力升高,但氯化物、糖、蛋白均为正常水平,细菌培养、涂片未见致病菌。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病毒、细菌之间的原核细胞微生物,丝状、球形是肺炎支原体的基本形态,大小约为13nm×200nm,由于体积较小,所以滤菌器对其基本无效。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含有DNA与RNA,大多通过飞沫传播,在成功侵入呼吸道之后,会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神经氨酸受体之上,并在增殖的过程中释放出有毒物质,不仅会造成组织损伤,还会引起急性毛细支气管炎以及间质性肺炎。
近年来,国内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率表现为逐年提高的发展趋势,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肺炎支原体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病原之一。
综上所述,支原体肺炎大多症状重,肺外并发症多,但体征轻,可以累计多系统并造成脏器损害,因此对该病应注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大程度减轻或避免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为患者预后的改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5-1205.
[2] 吴晓平、江丽娜.支原体肺炎肺外表现62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1,31(7):113-114.
[3] 王瑶、董鹏,等.肺炎支原体肺炎13例诊治报告[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9):1271-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