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自杀背后的“代际剥削”
2014-04-29
五六年间,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年轻讲师刘燕舞走过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江西、贵州等十几个省几十个村子,根据驻村调查400多天所得数据,画出了一根折线。他指着这根节节攀高的上行线条,解释其含义: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农村,老人自杀率越来越高,情况还在恶化。部分地区,农村老人自杀开始被视为正常,甚至合理。
“药儿子、绳儿子、水儿子”
2008年的湖北京山调查,刘燕舞至今仍记忆犹新。一天正午时分,刘燕舞跟村里几个老人一起蹲在树荫下乘凉,有媳妇路过,抬眼瞟见公公,“骂狗一样”顺口骂了“个狗日的死又不死”的“老不死”几句,声音洪亮。老人们似乎习以为常。一位老者告诉刘燕舞,“我们这的老人都有三个儿子”,看出刘燕舞的疑惑,他继续说:“药儿子(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这三个儿子最可靠。”
2008年的京山调查,让刘燕舞开始关注作为边缘人群的农村老人生存状况。驻村调查半月中,有村子发生了3起老人自杀事件。有村民说京山老人自杀还不算严重,让刘燕舞去应城看看,说那里有个老人要自杀,还怕子女不埋他,自己挖了个坑,躺在里面边喝药边扒土。2011年,刘燕舞特地去应城,不止一个农民跟他说:“这些年,村里老人就没有正常死的。”
最让刘燕舞震惊的,是老人自杀后村庄的平静,和人们讲述自杀老人时的谈笑风生,似乎死亡无可畏惧,自杀是桩喜剧。有长子语气坦然地聊起老母亲的死。因慢性病卧床的老人向他和来探望的弟弟抱怨,小儿子甩出一句:“你烦么子啦?疼么子啦?屋里又不是没药,吞两口不得了?”说完就走,他一声不吭地起身去送,等回屋,母亲已喝完一整瓶农药。
家庭中开始按市场的思维方式处理关系
2012年,刘燕舞的师兄去京山农村回访,回来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医院给老人下了病危通知单,在外打工的儿子请了7天假回家,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这个儿子就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老人随后自杀,儿子赶在7天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现代性讲究市场理性,讲究竞争,看重核心家庭的利益最大化。”当农民之间、甚至一家子的父子、兄弟间都开始按市场的思维方式处理关系,人们开始算账。
不止一个村子,不止一位媳妇跟刘燕舞讲过给老人治病的账怎么算:假如花3万治好病,老人能活10年,一年做农活收入3000块,那治病就是划算的;或者活个七八年,就也不太亏本;但要是治好病也活不了几年,就不值得去治。
代际关系中的“剥削模式”
刘燕舞提出,当前代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种异于反馈和接力的“剥削模式”。自杀的老人们年轻时曾拼死拼活抚育子女,帮他们盖房结婚看孩子,但丧失劳动能力后,无论是物质或情感上,他们的所得都少得可怜。双向反馈变成单向剥削,被榨干所有价值后,老人就变得一无是处。
刘燕舞见过一个80岁的老人,写得一笔好字,逢年过节去镇上卖对联,赚点小錢打麻将,儿子认为比起打麻将,父亲更该把钱给自己,为此暴打父亲。同村另一个86岁、身体健朗的老翁,平日种田收入除自己吃的,都给了儿子,只是爱喝点小酒。儿子媳妇认为老人这么大年纪还花钱喝酒,不把钱省给孩子,很不替子女着想,一个正月初一,老人喝酒后又被儿子媳妇痛骂,喝药自尽。
据刘燕舞统计,农村老人自杀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生存困难,例如失去劳动能力后得不到子女照顾,吃不上饭,其次是摆脱疾病的痛苦,两者合计逾直接死因的60%,之后是些情感问题。缓解当前矛盾,刘燕舞表示,国家的角色举足轻重。2011年,在应城调查时,新农保还没铺到当地。老人们问刘燕舞新农保会不会轮到自己村子,得到肯定回答,不少老人说那就先不自杀了,再挺两年。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