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型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2014-04-29王迪吴建勇李雯雯朱洁冰
王迪 吴建勇 李雯雯 朱洁冰
摘要 从多元价值角度阐述了整合型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的必要性。同时,采用文化因子分层分析法,对于淮安市沿里运河城区内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层分析,并以空间和时间条件分析入手,整合式地构建淮安市里运河遗产廊道,从而有效地论证了整合型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的可行性。
关键词 分层分析法;里运河;整合;遗产廊道保护;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9-10216-02
基金项目淮安市科技项目(HAS012084); 淮安市科技项目(HAS2013094)。
作者简介王迪(1981-),男,浙江嵊州人,讲师,硕士,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遗产廊道是在绿道基础上形成的概念,融休闲游憩、文化与生态保护于一体,是一种线性的文化景观,可以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等,也可以指通过适当的景观整理措施,联系单个的遗产点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绿色通道[1]。其相关理论在分散性文化遗产资源整合保护中具有较好的综合性价值。
淮安作为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的重要交接点,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天灾和人祸的因素,目前淮安城区的文化遗产被破坏得非常严重,从空间上呈现出零星散点式分布,而众多遗产点位于被高楼大厦淹没的老城区,通达性、标识性、受重视性以及文化遗产宣传力度都很差,几乎不为人们所知。而每个地域的文化遗产是该地域的“历史见证物”,如民间建筑、街巷空间是城市中的重要景观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本,是保护城市特色的物质要素,存在于此的民风、民俗、传统生活方式等非物质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灵魂所在。这些地域文化塑造了居民的精神和气质,成为居民的情感寄托和回忆。同时,文化遗产具有规范、引导人们的生活行为的作用,实施社会压力和社会控制的功能。但是,目前的城市设计仅仅注重了经济价值,却忽视了宝贵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等。因此,如何在城市中凸显多元化价值将成为未来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条件[2]。
1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遗产的构成与分布
1.1 物质文化遗产
1.1.1 点状物质文化遗产。淮安市沿里运河城区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4处,有周恩来故居、文通塔等。淮安市沿里运河城区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镇淮楼、金代铜钟等。淮安市沿里运河城区内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有李更生故居、清江大闸等。
此外,城市中的古树名木、未被列入保护单位的但属于淮安漕运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且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并构建古代淮安市基本城市框架的遗产点(表1)、古民居、近代工业和公共建筑、古代战场、古代重要事件发生地址等,都是城市中的点状自然和人文物质文化遗产。
1.1.2 线状物质文化遗产。线状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没有被列入保护单位,但是其历史文化价值重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遗产线。①水系。整合型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遗产廊道以里运河为基本走向,因此淮安市里运河为主要线状物质文化遗产。除了里运河外,线状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引里运河水形成的城市古代水系网络,包括古代护城河,古代城市内部水系网络(如文渠),古代沟通里运河和古黄河水系网络等。②城墙。楚州(古淮安城)和清江浦(清江县)城墙遗址。
1.1.3 片状物质文化遗产。淮安市沿里运河城区内的确定历史地段11片,其中2片为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和上坂街、驸马巷和龙窝巷历史文化街区。其余9片为一般历史地段。此外,淮安市沿里运河城区的古镇古村片区共3个。
1.2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安市沿里运河城区内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已被列入保护名录的特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普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列入保护名录的特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和民俗精华三大类。其中,国家级1项,市级7项,区级若干项。普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沿淮安市大运河各乡镇的生活风俗,礼仪风俗和岁时风俗等。
1.3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前人所创造的,并被后代继承的,体现人类特性的一切优秀文化和财富,即都属于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犹如哲学中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单独存在[4]。
因此,整合型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遗产廊道保护既是对淮安市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串联整合,也同时兼顾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素,以求完整保护文化遗产。
2淮安市文化遗产资源整合保护的条件
淮安市文化遗产主要属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分布较为分散,分别分布在清江区、青浦区、淮阴区和楚州区内,很多文化遗产位于城市郊区、村镇和老城的街巷中,鲜为人知,这显然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和教育传播等。因此,需要应用建立遗产廊道的方法,以淮安市里运河为廊道主线展开,将淮安市沿里运河周围的文化遗产合理地串联起来,让分散的各个文化遗产点利用线网的结构整合为一体,方便淮安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2.1分散性文化遗产整合保护的空间条件从空间条件看,淮安市城区里运河沿线分布着淮安市最重要的文化遗产,自西向东,按照空间分布可以分为5个区,分别为码头镇文化遗产区、近代工业文化遗产区、清江浦文化遗产区、河下古镇文化遗产区和古淮安文化遗产区。每个分区内包含了已被列入各级保护单位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2),此外也包含了未被列入保护单位但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遗产。
每个分区的文化遗产都由不同級别、不同文化类型的已被保护的文化遗产,众多未被列入保护单位但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遗产以及大量的普通性文化遗产构成。每个区根据各自的遗产进行有主有次的廊道设计,同时需结合自然景观要素和经济要素进行合理的廊道规划,形成5个区级遗产廊道环线。在此基础上,整合相邻的双区级和三区级遗产廊道环线,和市级遗产廊道大环线的多级别廊道规划战略。
2.2分散性文化遗产整合保护的时间条件淮安市点状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基本上都为某个历史时期的静态文物,是一种对“文化遗址”的保护,需要做博物馆式的永久保存,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保护的任务是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措施来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4]。
片状的历史文化空间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关注“物”,而且要关注“人”,是综合、整体的对人的生存环境的保护。
因此,遗产廊道的整合规划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还需体验活态的文化空间,即地方百姓的居住空间、生活街巷空间、节日民俗、农事民俗、劳动生产习俗和人生礼仪等[5]。
3总结
以大运河为主线的淮安市整合型遗产廊道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在于它对国内分散性历史空间资源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型保护、城市的多元化价值保护和利用、历史保护与当下建设关系等,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将会成为全国性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大运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于淮安市里运河带的文化因子分层分析,能够证明建立一条整合型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遗产廊道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俞孔竖.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俞孔竖,朱强,李迪华.中国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设想及原理[C]//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
[3] 赵夏.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J].城市问题,2008(4):76-80.
[4] 金昱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观[J].探索,2003(1):122-125,129.
[5] 陈述彭,黄羽中.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5(4):48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