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状元们为何不再钟情香港

2014-04-29

凤凰资讯报 2014年28期
关键词:丁宁香港大学港人

随着去年辽宁高考状元从香港大学休学复读、重考北大等一系列事件发生,“赴港升学热”感觉已开始渐渐降温。而从今年的港校招生情况看,下降趋势更是明显。短短几年内,是怎样的环境变化,令港校不再是内地学霸心中的“香饽饽”?

“港人态度”望而却步

去年辽宁文科状元刘丁宁曾被香港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因学业、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最后选择了从香港大学退学,重新高考后,直奔目标北大。今年云南省的文科状元赵浩宇和理科状元周权也放弃香港高校,齐齐奔清华大学而去。周权不但直接放弃了香港大学的面试,更推却了香港中文大学开出的66万港元奖学金的优厚条件。总分仅低周权1分的云南高考榜眼朱睿宇也放弃赴港升学,选择入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

赵浩宇表示,“港人态度”是影响其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他说,通过近年来在香港发生的导游辱骂内地游客、内地小孩在港当街小便等事件,能看出部分香港人对内地的不友好态度,所以自己不得不考虑,在香港生活、人脉、社交方面会不如在内地舒服。

不适应语言,听不懂粤语

回溯刘丁宁赴港学习的最初阶段,最难熬的就是语言。虽然是同属中文,若想大致掌握粤语的沟通理解,對于一个北方人来说,至少也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而香港很多大学基础课程的授课者,大多来自香港本地。再加上香港高校本科生中,本地生占绝大部分的比例,粤语授课几乎成了一种必然。

而在香港高校内,本科课程里最有香港特色的是导修课,几乎每个课程都有。导修课是一个让学生在助教与老师的帮助下,训练自主学习的好方式。在同学中大部分的本地生基本用粤语交流的情况下,就算你再努力学习,对粤语所知依然有限,当周围的交流讨论基本上是没有文字材料的粤语时,那听不懂的刘丁宁只能发呆干着急。

不适应生活,文化差异大

刘丁宁的外公曾透露,因香港天气潮湿,外孙女去了不久,全身就长满了疹子。再加上语言不通,严重影响学习的进度和成就感。从刘丁宁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清楚学校路线可以看出,她在生活上应该遇到不少障碍和困难。

广东饮食多肉少菜,无论结构、做法都与北方大相径庭;香港大学生活动与学业并重,刚入学的社团活动high起来可以玩到通宵……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文化差异,当然,最大的生活障碍,无疑还是语言不通,对刘丁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显而易见。

事实上,来了香港又离开的大学生,不止刘丁宁一个,而更多的内地生,还是适应了香港,在这里继续生存学习着。

摘自《北京晚报》

猜你喜欢

丁宁香港大学港人
状元争夺战
大师之大
港人北上吸毒活动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
赛马
闽港人多语现象之初探
辽宁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引发热议
长水港人行景观桥方案设计
《丁宁在中美乒乓球交流赛》
共修课程:人文精神与博雅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