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圈的那些黑话
2014-04-29
盗墓,是见不得阳光的行当,民间叫“挖祖坟”,不只犯法,还悖人伦。所以,盗墓者在行盗时都有自己的一套联络暗语,亦即人们所说的黑话。
“支锅”“倒斗”“翻肉粽” 在盗墓这个地下行业内,或许大家认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盗墓”,实际上圈内从来不说。
过去。在陕西、山西等盗墓者中,最喜欢用“支锅”来代表盗墓。支锅本意是支砌灶台,早年人们外出谋生,做饭都是临时砌个三角形的台子,把锅放上,然后生火做饭,故谓“支锅”。后来“支锅”演变为成家过日子的开始,盗墓者借用为搭伙盗墓,倒是十分形象的。相对应的是,如果“锅支不起来”,则是盗墓不成,空手而返,也叫“走空”。
在河南、苏北等地,盗墓者喜欢把盗墓叫“挖(刨)红薯”;南方盗墓者则把盗墓说成“翻肉粽”。与此语境差不多的是“翻咸鱼”,此黑话为过去北方盗墓者常用。为何把盗墓叫“翻肉粽”、“翻咸鱼”呢。这又与盗墓圈中对尸体的隐称有关。
“倒斗”,是目前好多读者都知道的一句盗墓黑话,不少盗墓小说中的盗墓主角嘴上常挂这句话,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在过去,只有北京周边及东北才会这样说。所谓“斗”,即棺材。倒斗就是把棺材里的东西取出来,自然就是盗墓。
“挖蘑菇”“大翻膛” 民国年间,北京一带兵匪出身的盗墓者,常把盗墓说成“炸坟”。这个词汇的出现,与盗墓手段的创新,有直接关系。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时便是“炸坟”。
古代北京周边盗墓圈内的黑话特别多,“炸坟”仅是民国午间北京盗墓周内的代表性语言之一,像“挖蘑菇”、“翻膛”、“扫仓”、“滤坑”才是北京及河北一带盗墓者常说的。“翻膛”是指在墓穴内挖掘,如果是“大翻膛”则是采用现代考古中常用的“大揭顶”手法,直接从坟顶挖开,一挖到底;“滤坑”则指普通盗墓者盗掘被人盗过的墓坑时,所说的黑话。
“刨古董”“刨栝蒌” 在过去河南洛阳一带,盗墓的黑话叫“刨古董”,从中透露出的便是这种心态。
“刨古董”出现于清代后期,到民国时更为流行。笔者近年在当地调查时,发现圈内至今仍在使用。这句黑话是这样来的:民国时人们把前人留下的文物叫古物,或古董、古玩、骨董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修筑连接洛阳和开封的洛汴铁路(今陇海铁路一部分)通过邙山,大量的古墓被毁,随葬品扔得到处都是。起初也没有人要这些古董,民间认为不吉利,后来有古董商上门收购。能卖钱了,当地人一下子醒悟过来,纷纷带着工具上邙山刨古董卖。地面上刨不到了便开始挖坟,渐渐地,“刨古董”成了当地盗墓的代名词。另有说法,“刨古董”一说源于当地人的“刨栝蒌”行为。
弄死同伙叫“活种” 盗墓的最主要动机是获取随葬宝物,向死人“借钱花”,对这些被盗出的东西,圈内同样有说法。由于盗墓者与文物贩子接触较多,许多隐语和古玩行的行话相通。如将金子说成“地鼠”、银子说成“地龙”、铜钱说成“地蛇”,等等。
盗出来的随葬品都是赃物,古代古玩行里称之为“老鼠货”。盗墓者当然不会这么说,一般称为“水头”。民国时北平盗墓者称之为“出土货”,琉璃厂古玩行老板一听来人这么说,便心领神会,知道这是从墓里刚盗出來的。这样的货,又称“生坑货”。
十个盗墓贼十个贪财,所以私匿赃物的现象在盗墓圈屡见不鲜,圈内黑话管这一行为叫“吃私”。吃私与土匪圈内“吃黑”是一回事,是严厉制裁和禁止的。古代盗墓圈内有很多可怕的行规,处理吃私者便令人恐惧。吃私若被同伙发现了,下场都会很惨,通常是被弄死。
民国时,北平盗墓圈内处理吃私的办法,是让他“成地仙”,这也是圈内黑话,意思是活埋。如果想独吞宝物,而把同伙弄死在盗洞内或墓穴里,黑话则叫“活种”。
摘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