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古典—文人赏石
2014-04-29金成
金成
在2013年底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玲珑秀巧——石艺术”拍卖场上,共有98件古典赏石上拍,与中国书画和古董珍玩等其他拍场人头攒动竞相举牌的场面相比,现场显得有些冷清,总场89万元总成交额在秋季动辄千万的大拍中,显得很不起眼。对养石斋主人韩叶露来说,这个成绩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究其原因,韩叶露表示:“虽然底价很低,但是因为预展的地点与主场分得很远,前期宣传不够到位,很多人不知道地点。加之拍卖的时间段集中,不少人都是拍卖当天在现场拿到书翻了翻,画了几件就直接举牌。那些从拍场满载而归的人明摆着的是捡漏。”
自1997年进入传统观赏石市场的韩叶露,见证了传统观赏石市场从无到有的起起伏伏,他坦言这次拍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赔本赚吆喝,目的是吸引人们来关注传统古典赏石。其实无论在国内或国际拍卖场上,赏石只是一个新兴门类,2002年纽约佳士得推出了65块“泥留斋”收藏的赏石,其中一块以4.5万美元拍出;2004年,纽约苏富比也推出了赏石拍卖,其中,一件长76.5厘米、宽45.7厘米的深灰黑色灵璧石,估价5000至7000美元,成交价4.08万美元。
近十几年中国各地有关赏石的拍卖陆续有数十场,其中2008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的“翦淞阁重要赏石收藏拍卖”专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场专拍的拍品由台湾地区著名藏家黄玄龙提供,共上拍27件拍品,其中赏石14件,除了一件未成交外,共成交1839.22万元,其中赏石13件成交1432.95万元,占总成交额的78%,平均每件赏石成交价达110万元。成交价超过百万元的有5件。最高成交价的“元·玉山璞·黑灵璧石”为384.75万元,被一位亚洲古董商收入囊中,成为该专场的魁首,此场拍卖带动了整个市场,辐射到内地,使当时很多人开始去关注和了解传统古典赏石的价值和价格。
而今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火爆,赏石收藏一直在比较小众的范围内,未有大的起色,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流传有序的文人雅石极为稀少。古代供石的开采能力有限,完全凭借人力。所以在当时的数量就极其有限,即使像苏轼、米芾、文征明、米万钟、李日华、董其昌这样的大文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不过几块,多者十数块而已。李日华字君实,一字九疑,号竹懒,嘉兴人。明万二十年 (1592) 进士,历任九江推官、西华知县等。他善于鉴赏、富于收藏,是与董其昌、王惟俭齐名的明末博物三君子。从日记中可知他所经手的书画古玩何止数千件。可是一块好的石头却相当难找,他家中称心如意的供石不过昆石、英石、灵璧石三四块而已,每块都珍爱有加。这些数量稀少的文人雅石流传到今天则更为珍贵了,极少在市场上出现,可交流的藏品稀少也就造成赏石收藏群体小,据上海市观赏石协会副会长俞莹介绍,国内的藏家中专收老石头的不过二三十人。
历史文化的断层和古典赏石文化理论指导的缺失,是造成古代赏石的文化价值不能被广泛认识的另一重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有悠久历史的赏石艺术,在当代为世界所认知却是得力于西方学界,19 85年,美国 China House Gallery 和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在纽约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中国古典赏石为题的展览。一门在她的祖国冷寂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立即以其不凡的形象和不解的意味吸引了西方艺术学界的注意。从那时起,便开始了有关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诠释、美学理解以及欣赏历史等诸多问题的热烈讨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伴随诸多相关研究、展览和出版,以美国学界为主的对中国古典赏石所进行的文化、历史、断代、分类、欣赏、雕刻、功能、地质诸方面的研究,将有关中国古典赏石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但西方学者的研究将中国古代的文人赏石纳入到西方视野中的抽象艺术里,多少令人觉得有点尴尬。
相对于其他古代工艺品,传统古典赏石是最难理解的,要真正认识它的内涵恐怕还是要深入到它所在的文化语境中。从文化形态和表现形式层面去看,赏石文化是由“小中见大”的园林缩景艺术渐渐与传统的诗词书画艺术联姻而登堂入室,供于几案,既养眼又养心的审美与励志相结合的雅文化的一种。从哲学层面看,它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以自己的文化自觉,避开了最原始的“神山神石有灵”的虚幻和世俗宗教崇拜而构建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文化精神的延伸。先秦时代形成的山水文化观认为,山水是自然界最主要的部分,古代文人赏石正是与文人山水画一般给人带来无限的思维遐骋。小小的赏石作为一个符号,牵引出山岳的勾连,层峦迭嶂的画意。我们通过对嘉石的品观,在自然的思忆中格情致之,在物我的融汇中体悟自然的玄奥。
由此就不难理解,在古代及至今日,雅意的供石收藏、欣赏都可以说是文人生活品味的一种象征。在赏石文化盛行的唐代,如白居易不但诗文称绝,同时又是一位雅石的鉴赏名家,他对各类奇石、雅石,作诗填词又作赋,歌之吟之,不亦乐乎。其他如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柳宗元等人也曾留下许多有关赏石的名篇佳句。宋代也是赏石文化的鼎盛时代,北宋徽宗皇帝举“花石纲”,成为全国最大的藏石家。宋代文人爱石的故事,不知被多少爱石者传为佳话,其中米芾拜石的故事更为人津津乐道:相传米芾任无为州监军时,见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此足以当吾拜”。于是命左右为他换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明代王守谦的《灵璧石考》中讲到那些明代最有名气的大文人、书画家家中都有嘉石清供。董其昌的戏鸿堂、米万钟的勺园、曾莲生的香醉居、刘际明的悟石斋??这些著名文人的书斋、轩室中皆以灵璧石作供。可见古代赏石对于文人来讲具有多么大的吸引力。他们常常为了找到一块称心的赏石不惜跋涉千里在名山大川中寻觅。
在当今赏石界,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所影响,有些人却背离了赏石文化的根本价值观,夸目尚奢之风也比比皆是,例如藏石求大求巨,他们崇尚石头体积之重量,数字取代了儒雅,金钱取代了文化,赏石成了谋取一己之利的工具。对这种现象,范曾先生的著作《回归古典之美》中有三段话特别引起艺术品收藏者的共鸣和警示:一、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艺术奇葩自古以来就重视艺术家的人格完整,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而这已凝铸成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精髓;二、人们对于古典的神圣和崇高失去了本应有的敬意,迷失在追逐物欲的激情之下,方寸大乱;三、回归古典就是隔着一个相当的朝代来追溯那时候的辉煌。
“石不能言最可人”,在文人趣味的关照下,每一种石质肌理不同的石头、每一块造型奇特多姿的石头都是在不言之中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以至于爱不释手。看着这些石头,每一个细节都引人注视良久。在手中翻转把玩,那厚厚的包浆和褶皱中所泛出的光泽也是那样的具有生命力,融入了与人朝夕相处的喜悦。然而因为这是石,默默不语。观石之人也随着这安静的气息默然不语。沿着它连绵回环的石脉、褶皱、露洞,似乎是一种莫名的寻觅,在这一种安静的关注状态中石头获得了生命,而观石之人也获得了默然不语的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