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克里东亚之行留下的“疑问手”
2014-04-29张旭东
张旭东
新春伊始,美国国务卿克里沿袭了奥巴马政府的惯例,早早启动访问东亚的行程,为全年的东亚外交谋篇布局。具体算来,这已经是克里担任国务卿不到一年之内的第五次东亚之行。此行中,他既要与相关国家就广泛的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更要为4月末的奥巴马总统亚洲行程打好前站。访问的结果不仅关系到美国能否争得新一年亚太外交的主动,更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东亚地区局势的演变有所影响,因而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总体而言,克里的旋风访问尽管短暂,也不乏亮点,但留下的诸多“疑问手”(围棋术语,意思是不够妥善而值得推敲的一着棋。)颇为值得回味和深思。
在“原地踏步”的朝核僵局上寻求突破
在就任国务卿后不久,面对剑拔弩张的朝鲜半岛局势,特别是刚刚进行第三次核试验的朝鲜与美韩两国激烈的言语交锋,克里曾于2013年4月到访韩国和中国,力求在朝核问题上有所作为,缓和当时的高危态势。然而一年之后,尽管朝韩关系有一定缓和,但是半岛的无核化进程仍然前景黯淡,用克里自己的话讲:“朝鲜没有做出真正兑现承诺的实际举措。”当伊朗核问题谈判取得明显成效之际,美国媒体不禁接连追问:克里此行究竟带着怎样的预期,朝鲜能否改变“原地踏步”的状态,美国能否继伊核问题后在朝核问题上取得突破?
作为影响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危险源之一的朝核危机,一直都是奥巴马政府不得不面对的头等外交难题。作为美国的军事盟友,韩国的首要安全关切也聚焦于此。能否促成半岛无核化并维护其稳定,也是检验美国及其军事同盟东亚安全战略有效性的试金石。为此,上任以来一直积极倡导与敌对国家保持对话联系的美国,急需在朝核问题上摆脱“原地踏步”的窘境。用韩国总统朴槿惠的话说,美国国务卿此番赴东亚地区的访问,恰逢一个极为关键的时刻。
在韩国的访问中,克里一直强调美韩之间步调一致,共同应对朝鲜的威胁,不愿“为对话而对话”,需要朝鲜用实际行动来换取正面协商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朝韩高层谈判刚刚恢复,朝美对话渠道不畅的情况下,美国和韩国都强烈表达了希望借助中朝渠道来争取朝鲜做出改变的诉求,这也成为克里在北京的主要任务。美国表达出了对朝鲜政权稳定性的担忧,非常希望中国利用其特殊的对朝影响力,兼用各种措施,促使朝鲜走上一条有实质意义、具体而不可逆的无核化道路。
中国非常清楚朝核问题分量的轻重,在六方会谈已经停滞数年,朝鲜核能力有明显提升的阶段,必须更加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更要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绝对不能在中国周边再生战事。为此,中国已利用各种渠道,联合各方做了大量的努力,同时也承诺将会进一步致力于促使朝鲜去核,缓和半岛局势和增进朝韩关系,争取早日实现六方会谈的复会。
不过,现实的问题是如何使朝核问题的外交对话走上良性的循环轨道。美韩一方强调朝鲜必须做出有实质意义、可验证的去核举动,而同时朝鲜也希望美方能向朝鲜提供一定的安全保证。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一篇分析文章称,在日发行的《朝鲜新报》对朝方理解的“无核化”目标做了一番新的诠释,即:“无核化”本身并不只针对朝鲜而言,而是针对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国家——朝鲜和韩国共同而言。在朝鲜采取步骤去核的同时,也要求韩国承诺不再引入美国提供的核武器保护,不再部署可以进行核武器打击的轰炸机和核潜艇等。这表明,朝鲜实际上要求美国放弃对韩国的军事保护承诺,中止两国的军事同盟关系,这是美韩两国无法接受的。正是这种彼此设立的高对话门槛,让半岛僵局迟迟无法打破。由此可见,各方都要为新的对话接触创造契机,降低对话的门槛。如若美韩军演与朝鲜军事威胁持续互不相让,这条荆棘遍布的斡旋之道实难开启。
美国目前将改善朝鲜半岛僵局的目标主要寄望于中国,而在促成谈判开启方面没有明显的作为。美国同韩国的军事关系越紧密,或许能为韩国带来更强的安全感,但是强硬的态度也足以削弱朝方对话的意愿。对此,奥巴马政府还需要在对朝关系上多多汲取伊核问题谈判上的经验与教训。
在国际社会期待的气候变化问题上里外为难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两个国家,共同肩负着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清洁能源方面的重大使命。尽管中美两国发展阶段不同,所拥有的技术和资源类型有所差异,但是维护人类共有的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中美两个大国义不容辞的责任。克里在北京之行中,将应对气候变化和共同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作为与中国领导人会晤的重点议题,双方就此问题达成了诸多共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克里时特别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这方面,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采取了许多措施,今后我们还会这样做。中美虽然发展阶段不同,但在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等方面存在利益契合点,也各有所长,希望双方合作取得更多成果。”李克强总理在会见克里时还专门提出,希望中美在液化天然气贸易、联合开发页岩气等方面加强合作。这些都说明中美在这一问题上的合作前景广泛,具有巨大的共同利益。
在一系列会晤后,中美两国达成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声明,强调两国将利用2013年成立的中美气候变化工作组机制,通过强化政策对话,开展合作。双方将加强在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空气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务实合作行动,并承诺投入相当精力和资源以确保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前取得实质性成果。中美两国还共同承诺,必须共同努力确保2015年12月的巴黎联合国气候峰会能够完成签署一项重大的气候变化协议。
除了在北京取得中国的支持,克里还在印尼雅加达的美国文化中心专门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了演讲,以寻求发展中国家的响应,并借此机会来抨击美国国内否认气候变化事实的政客与大公司。演讲中,克里使用了引发较大争议的语言,将气候变化比拟成具有极大危害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希望国际社会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不再更加强调区分彼此的责任,而是共同首先采取切实的行动。
克里的言行在美国国内激起了巨大的反对声浪。作为长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持否认态度的共和党,一直阻碍任何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立法,并在近期努力推动批准从加拿大向美国输入原油的争议石油管道运输线。前众议院议长纽特·金里奇更是要求克里为其言论负责,呼吁其辞职。总体而言,美国如果想要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真正有所作为,不仅要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响应和支持,推动所有国家达成高度共识一致行动,更要首先面对国内的政治阻力,尤其是共和党把控的国会众议院在立法上的阻挠,以及各种大公司在该问题上凭借雄厚财力的对抗。
在摩擦不断的海洋主权争端中角色尴尬
作为访问北京的一个重要议题,克里在同中国领导人的会晤中提及了外界非常关切的海洋主权争端问题。近来,美方国安会和国务院的官员接连表态称,要求中方澄清有关“九段线”所指的具体海洋主权诉求,特别是其与国际法的内容与原则是否相符,并呼吁中国以及其他所有海洋主权争端声索国采用和平手段,符合国际法原则来解决争端,否则美国可能改变在该地区的军事部署加以应对。中美之间在该地区围绕相关问题的交锋近年来日益升温,美国如何在这一问题上把握好干预的尺度,如何约束己方盟友趁机而动的挑衅行为,维持地区紧张态势不因单方行动而恶化,都是克里访问的棘手环节。
克里表示美国不在主权归属问题上站边,但是要求各声索方按照国际法原则与要求明确具体的主权诉求,与此同时采取和平的手段解决纠纷,不采取单边的武断措施。但是,令人费解的是,美国威胁改变军事部署这一立场本身就是用武力相威胁,与和平对话解决纠纷的原则相违背。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少数国家不断采取单方面行动窃取中国拥有合法主权的海洋岛礁,挑衅危害中国的合法海洋权益。近年来,在美国重返亚太,加强军力部署的情况下,一些国家更变本加厉。若美国真以判官自居,则应该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否则暗自默许盟友或部分国家肆意妄为,便可能导致海洋争端陷入危险的循环。“一碗水端平”的道理,想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况且,美国自身并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想要主持公道,总会显得底气不足。
目前,中国正在积极同东盟国家谈判磋商,以求尽早达成南海行为准则,为解决南海争端,规范各国的海洋行为提供适当的依据。“解铃还须系铃人”,化解海洋争端还需要相关国家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以合理合法的历史与现实依据,利用外交对话协商解决。外界的斡旋与调解若无法不偏不倚,甚至夹杂私利,则无异于“浑水摸鱼”,不但搅乱了正常的解决纠纷进程,更会让摩擦连绵不绝。
更显尴尬的是,美国不仅在涉及中国的主权争端中吃力不讨好,在其盟友的相关争端中也同样骑虎难下。作为美国在东亚的两大重要同盟,韩国和日本对于美国的安全、政治和经济利益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由于在历史问题上的龃龉和不睦,加之争议岛屿上的刀戈相向,韩日关系的裂痕已动摇美国在东亚盟友体系的稳定。虽然包括克里在内的美国高层官员不断与韩日两国外交高层频繁互动,尽力缓和化解双方之间的矛盾,但韩日争端还是日渐升温,两国还积极寻求美国站在己方一边,使得美国左右为难。眼见奥巴马即将在4月下旬访问日韩两国,克里明确表示不希望将盟友之间的嫌隙这一棘手难题留给总统亲自处理,却又表态称只能更多寄望韩日双方寻找到化干戈为玉帛之策,韩日关系这杆秤实在不好平衡。在同韩国外交大臣共同举行的记者会上,克里更是接连被韩国记者追问《美日安保条约》是否适用于韩日之间具有争议的独岛(日方称竹岛),他只能匆忙作答,并援引前国务卿希拉里和国防部长哈格尔的声明来搪塞,足见美国窘迫的心态。
在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中如何释放正能量
认真审视克里访问后留下的上述“疑问手”,可以发现这实际上都是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执行不力的一种结果。该战略自推行以来,奥巴马政府在军事、外交和经济方面,全面强化了对东亚地区的侧重,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
首先,在军事方面,东亚地区出现了“三高局面”,即:军事演习密度高、军备竞赛强度高和军事冲突风险高。这“三高局面”都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安全稳定性,不利于区域内国家集中精力进行发展和建设。
其次,在外交方面,区域内国家的主权争端和热点安全问题都呈现出趋于恶化的态势,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也起伏不定,多边外交峰会与国际组织的运作也频现激烈的争吵。
最后,在经济方面,美国一直努力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进展缓慢,而且在美国国内,即使在民主党内部也不愿在中期选举年给予奥巴马订立如此重大自由贸易协定的立法权,使该协定在国会通过的前景很不明朗。而且,整个区域内的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也受到冲击,贸易与投资的合作没有被激发出最大限度的潜能。
与其勉为其难的推进这种收效并不明显的战略,美国不如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将其东亚战略更好的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结合在一起,更注重美国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中所能获得的历史机遇,而不应该偏执于显示其亚太存在性与领导力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而从中国的角度看,积极稳妥地拓展与大国的关系,特别是与美国建立推进务实合作、妥善管控分歧的关系尤为重要。不久前,王毅外长撰文着重谈到了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即:“如何化解国际上对中国未来走向抱有的各种担心和疑虑。中国能否跨越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打破‘国强必霸规律,最大限度地减少民族复兴的阻力,以最小代价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要回答好这一问题,与建设好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中美两国元首已就新型大国关系确立了“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内涵,在今年,双方领导人还将在一系列场合会晤,此外双方将在北京举行新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秋季的北京还将举行APEC会议,这都为双方领导人就新型大国关系确立更丰富的内涵提供了机遇。如果中美两国的东亚战略能彼此趋近,共同为亚太的发展谋划出一幅和平与繁荣的愿景,则中美关系的发展将会被注入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