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新课程“问题”教学的探索
2014-04-29李逸生
李逸生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中学生物教学正在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教师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在生物教学中,诱发学生思维活力的重要手段是要善于提出问题,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氛围。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问题”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关键词】 生物新课程 问题情境 “问题”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79-02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此,中国的教育逐步进入改革创新的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中学生物教学也正在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一、对问题的认识
根据现代认识心理学的观点,所谓的问题,一般解释为不能即时达到的目标。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的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由此可见,问题并非与问号相等同。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所提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事实性的问题,另一种是思考性的问题。事实性的问题强调的是对具体的事实或信息的回忆,只需要用“是”或“否”来回答。而思考性的问题往往包括想象、判断、评价、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及知识的重新组合等,比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一般陆生植物的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绿?都需要学生或判断、或归纳、或比较、或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二、问题的作用
哲学家波普尔有句名言:“科学只能发端于问题。”这说明问题在科学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动力。虽然从表面上看,许多科学的发现似乎来自偶然的观察,但事实上如果没有“带着问题观察的头脑”,我们就会对呈现在眼前的自然现象熟视无睹,或者只看到一些现象,而无法导致科学理论的发现。因此,可以说,科学理论的发现始于问题。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科学家认识自然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要获取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都需要通过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并进行思维加工,对问题进行探索。因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上,教师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提出问题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在于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那么,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有哪几种基本的方式呢?
1. 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明、直观的实验现象以及意想不到的实验事实和结果。在学生获得有关实验事实后,教师应结合实验现象和事实,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争辩,得出正确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和事实提出的问题要求逐步深入,使学生沿着知识的台阶逐步推理探索。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例如,在《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时,可提问学生:为什么要用37℃的水浴等,来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通过对照实验:1号试管馒头碎屑、2ml唾液、充分搅拌;2号试管馒头碎屑、2ml清水、充分搅拌;3号馒头块、2ml唾液不搅拌,然后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生看到1号试管中的不变蓝,很惊奇,情不自禁地问“怎么会有这么变化?”“为什么要用37℃的温水为试管保温”咀嚼馒头为什么细嚼慢咽?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慢慢地有了提问的乐趣。教师给予正确引导,使学生对提问题掌握一定方法,从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学得灵活、扎实,同时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特别是对学生提出具有创新个性的问题的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2.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以通过上位学习、组合学习,设计恰当的先行组织者,寻求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可见在教学中,应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利用学生原有知识,诱发学生的认识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为什么是“重吸收”?学习肺循环时,结合前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么进行的?学习体循环时,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是怎样进行的?等等。这样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由已知推测未知,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将问题逐渐深化,使学生处于不断涌出的问题情境中,将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使学生依靠过去和现在的知识积极建构新的概念和规律,不断完善、深化和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
3. 根据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生活和生产实际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生物知识的价值,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关注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时,了解常见食品的营养含量内容时,要求学生观察一下自己家中食用了哪些食品,结合常见食物营养成分含量表比较一下自己家中的常用的实物,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每种营养成分的含量是多少?如何搭配这些实物能使一日三餐更科学合理?充分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无处不在,科学在日常生活中就有用,自己也可以应用科学知识解释甚至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成就感、受到他人赞赏的感觉。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中学生物新课程中的“问题”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新课程改革当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掌握得好,运用得妙,对新课程的理解和理念的运用,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教师都应积极探索这门艺术,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使学生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周美珍,郑鸿霖,张代芬.《中学生物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2]姚本先.《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J].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3]柯宇.《“问”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J].南平市老区中学.2006-12-22.
[4]张风雷.《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我的教学科研实践》.[J].江苏省镇江市第九中学2004,6.
[5]胡香荣.《教师在主体参与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山东省沾化县第二中学.
[6]汪忠著.《生物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