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定教:让“探究”与数学课堂教学同行

2014-04-29李正国

亚太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式子分母内角

李正国

数学课程改革突出了教学观的转变,倡导教师的教不仅应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所以让“探究”与数学课堂教学同行,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积累知识和方法,获得理智或情感体验,是高效课堂强有力的抓手,更是以学定教的强大举措。

一、以问题探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充分唤醒学生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我乐学”

著名的数学教育学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会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种认知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数学课堂要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离不开“问”。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效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不仅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问题失去价值。为什么有经验的老师提问,总能于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难度,最后圆满完成任务?笔者以为他们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探究一:已知三个正数a,b,c,满足abc=1,求的值。

这道题是笔者在辅导八年级学生的时候遇到的,当时笔者把这道题的解法告诉了学生,若将原式的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a,第三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ab,就可以得出所求式子的值了,巧妙地利用了abc=1这个条件。学生对这样一个巧妙通分,别开生面的解法赞叹不已。我看学生对这道题如此感兴趣,顺势提出了如下问题: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正数,满足abcd=1,那么式子的值会是多少呢?

这一问,学生很兴奋,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就讨论开了,很多学生都叫出来了,答案一定是1。我故意装做对这个结果表示很疑惑,问他们为什么会是1呢,明明都增加了一个字母,为什么结果会不变呢?一位女学生非常开心地告诉我,只要把第二个式子的分子、分母同乘以a,第三个式子的分子、分母同乘以ab,第四个式子的分子、分母同乘以abc,就可以得到答案了。我称赞这位学生很聪明,并且思维也转得快,这时有一个学生叫起来:“老师。如果有五个字母,排出来的式子是不是也是1啊?”我鼓励他们去课后好好探讨一下,看能不能得到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上了这节课我很高兴,因为我在教学生一道题的时候,通过合理的问题的情境的创设,已经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探究的积极性,并且使他们有了一种创造的趋向。

由此看出,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不应只直接从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例题、习题和公式、定理等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达到学生“乐学”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把教师教的过程设计成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思维——“我会学”

向学生提供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如北师大教材七年级上“3.6探索日历中的规律”等)。这些内容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猜测、实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素材,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构成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达到学生“会学”的目的。这就意味着教学要改革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先操作示范,学生再模仿练习的做法。

探究二: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35页有这样一道习题。六边形ABCDEF的内角都相等,,AB与DE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解:AB//DE,理由如下:因为六边形ABCDEF的内角都相等,所以∠E=∠F=∠FAB=120

因为,所以∠3=60,所以∠2=360-∠E-∠F-∠3=60=∠1。所以AB//DE。

引申探究:省略条件,让学生探究结论仍然成立。连结AD因为六边形ABCDEF的内角都相等,所以∠E=∠F=∠FAB=120,所以∠2+∠3=360-∠E-∠F=120。又∠1+∠3=∠FAB=120,所以∠2=∠1,所以AB//DE。同理可证AF//DC,BC//FE。于是有结论:内角都相等的六边形的对边分别平行。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认识和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学生是学习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只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和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因此,让“探究”与数学课堂教学同行,既是新世纪数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时代发展的紧迫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强烈呼唤。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我们数学教师不可回避面临着一次机遇与挑战,以“探究”为抓手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体现“以学定教”的真风采,不失一种强有力的举措,但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急待着我们去思考,更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猜你喜欢

式子分母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用一样的数字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三角形分割问题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三九变九三
拓展教材上不等式的几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