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贴读”的运用浅探

2014-04-29罗吉伟

亚太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感悟到文本生命

罗吉伟

当“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要求后,如何在课堂上优化、快速地进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同仁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的“贴读”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便于近年的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了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一、贴紧文本,“粘”读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而学生贴紧文本进行自主、独立的阅读,便会真正地开掘出文本的价值。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所以如何让学生在学会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的同时,认识到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就异常重要。

1.粘住作者思路,辨析读。阅读的初步要求就是要整体把握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既是纵向的整体把握,也是深层的整体把握。既是对文章的内容的了解,也是对文章结构的辨析。

2.粘住文本语言,感悟读。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先生并不是在完全否定教材,而是在说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上文所说的读只是见到了“骨”,而粘住文本语言,感悟性地去读则是“血肉相连”。

二、贴近课堂,“散”读

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成不变的程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开放的、创造性地存在,教学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否则就会限制、束缚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及他们的自由发展。

1.艺术性地读,由点入面。强调阅读文本时要具有艺术性,是为了更好地感受、体验,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我国著名作家林斤澜先生曾问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说:“沈先生,小说怎么写?”沈从文先生说:“贴着人物写,就行了。”由此可见,艺术性地阅读文本可直接与作者、文本等进行心灵的对话。

2.探究式地读,由面释点。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等。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阅读不是要被动地接受文本带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是要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新的建构和创造。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联系课文自读自悟,想象思考,然后用朗读、表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要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就需要学生转换角色,角色扮演,移角色、移情境、移情感,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真正地做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切实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贴入生活,“泛”读

文字是有声音的、有色彩的、有味道的、有感情的、有生命的、有思想的——“白纸黑字”的背后蕴涵着一个极为丰富的世界。如何让这些美的文字走入生活,从而让文本具有自己的声音、色彩、味道、感情、生命、思想,是要师生在共同阅读的过程之中才能发现的。

1.超越性地读,体验生命之美。“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用心灵与文本对话,就不应该局限于文本,而是要超越解读文本,就会有无限性的生长。在一节阅读课上,笔者将《这条小鱼在乎》的一段文字投于屏幕,又将有关《无名的花儿》的一段文字投于屏幕。这样,两种文本比照阅读,唤醒学生自觉追求生命的价值。语文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就在于尊重生命的存在,哪怕是非常低级的生命。当一个人对植物和动物等毫无怜爱之情时,你能指望他尊重高级的生命吗?反之,当一个人充满了对花草树木、鱼虾等的生命关怀时,他对于人的生命能不尊重吗?如袁振国教授所说,文科教育的真正任务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这种生命的跳动,感受到这种生命价值的升华。这才是语文教育真正的“魂”。

2.积累性地读,感受人性之美。阅读教学是要感悟的,是要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感悟到作者的情感,感悟到存在于生命之中人性种种。是爱是憎,是悲欢,也是离合,从而解读了作者字里行间的一份情思,一份生命的情怀……

猜你喜欢

感悟到文本生命
哲理情思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第一次扫墓
Thoughts In The Winter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