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2014-04-29赵娜

亚太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子女儿童家长

赵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价值观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农村的许多孩子由于父母加入了城市化大军的队伍,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或者父母离异而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亲属抚养,成了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根据笔者对本校留守儿童的观察,发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不愿意与人交流,人际关系淡漠。“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别的细腻、脆弱,对周围的任何事物也比较的敏感。他们心理活动虽然很很丰富,但是却把心门上锁,即使有心事也不会和任何人说。老师找其谈话,他们通常也比较无动于衷。老师话语气稍微说得重点,他们就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

2.容易产生仇恨的心理。有的孩子会说自己没有妈妈,有的孩子会说自己的爸爸死了,有的孩子会直呼自己父母的名字,那样子就像在说一个与自己毫无瓜葛的人。

3.极度自卑和极度自尊的矛盾结合心理。沉默、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而当有谁无意间揭穿了他们内心的伤疤时,他们往往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那么,造成“留守儿童”有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一)家庭方面

1.父母不在子女身边,对子女的关心有限

父母平日都会打电话回家关心孩子,但是由于家长往往更关注孩子的健康,学习成绩而对疏于对孩子的心理疏导。有的孩子反应每次打电话家长都会问他最近考试了吗,考得怎么样,要什么东西,很少问问他们过得快不快乐,有什么委屈。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和父母之间缺少沟通,这就造成了家长要孩子的隔阂。而且,对于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而言,每周通话一次、每年同住两三个月,是不够的。

2.父母不在子女身边,对子女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那些由于父母离异而造成留守在老守在老人身边的孩子,可能由于大人之间存在着某些矛盾,老人往往会把自己对某一方的怨恨说给孩子孩子,造成了孩子对父母某一方的仇恨。

3.缺少对孩子课余时间的合理规划

农村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多都是文盲,他们不太可能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什么帮助,加上他们年迈,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缺乏对孩子的管理,造成孩子的课余时间要么在街上闲逛,要么流连于网吧等场所。

(二)学校

1.教育的不完善

农村的学校重视应试教育而轻视素质教育,制定了非常不合理的政策,取消音乐、体育、美术课,只剩下文化课,这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2.图书室形同虚设

由于条件有限学校的图书量少,有的图书室仅供老师阅览。有的图书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

3.优质教师资源的缺乏

一些教得好的老师或者有一定社会关系的老师,寻求到县里或者市里的待遇好的地方去发展。留在农村学校的老师中有很多是民办教师转正,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往往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农村学校尤其缺乏音体美方面的专职教师。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普遍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的学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多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让孩子的课余时间有事可干。

2.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多交谈多了解,给他们心灵上的安慰和辅导。

3.多与家长(这里指父母)沟通,毕竟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只有和家长多沟通让他们给孩子给予有意义的鼓励和沟通才是最好的方法。

4.多家访,因为父母外出,家里多是爷爷奶奶监管,也要与他们多沟通才能解决一些实际能做到的问题。

5.教育学生学会自律自强,学会理解。

当然仅仅老师和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猜你喜欢

子女儿童家长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我心中的好家长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