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士诚浅析《古今名医方论》中的补中益气汤论
2014-04-29张玉琴李树君唐士诚张青叶雒玉辉王敏
张玉琴 李树君 唐士诚 张青叶 雒玉辉 王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437-01
唐士诚主任医师是甘肃省名老中医,现任甘肃省老年科技协会副会长、甘肃省中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保健》杂志顾问。唐士诚主任医师从医半个多世纪以来,注重兼采各家之长,汲取古今医家经验,擅于运用中医理论指导皮肤病、肛肠病以及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疗效卓著,誉满医林。
《古今名医方论》(亦名《名医方论》),清,罗美撰。本书选辑了常用重点方剂150余首,方论200则,其中有一方数论的,有一方一论的,有数方和论的。所选方论,多系历代名医所撰,各具特色。方论中对各方剂的定义、配伍、功用以及类似方异同的比较等,都有所阐发。在所选方剂中,以《伤寒论》方为主,方论又以柯韵伯议论尤多。该文总结了唐士诚主任医师对《古今名医方论》中补中益气汤论的经验,分飨如下。
李东垣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学术理论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两个最主要的理论是:1.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2.阴火论。第一,火与元气中的火是什么,显然是指人体病理之火,那么,病理之火有虚有实,无论是虚火还是实火,均能使人体正常的生理之火发生改变,正常的生理之火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人体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就会发生改变,就会出现诸多病证。第二,阴火是什么?与脾胃有关,因为脾为至阴,一但损伤,诸病发生,至阴之地产生的病理之火,我们称谓“阴火”。这些在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有详细的论述。那么脾胃损伤,怎么就能产生阴火,唐士诚老师在这里认为,这里所谓的“阴火”应该是虚火,为什么?我们进行分析:(1)脾胃位居中州,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地;东垣认为如果脾胃之气无所伤,才能滋养元气,“阴火”无从而生。(2)脾胃借肝胆以行春夏之令,春气升则万化安,故《灵枢经》中复申其说。经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 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 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故宗气 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此处说明脾胃之气以升为主,若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病。春气不升则下乘肝肾,相火移位,发为“阴火”, 诸病症状,或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或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或脾虚则肌肉削。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是临床大家最熟悉的一首补益中气的方剂。药物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补中益气汤,柯韵伯论之最详。《古今名医方论》中引用柯韵伯论日:“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中气,用甘草、饴、枣培土以御风,姜、桂、芍药驱风而泻木,故名日建中。寒水内凛于中气,用参,术,甘草补土以制水,佐干姜而生土以御寒,故名曰理中。唯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义,大忌苦寒之药,选用甘温之品,升其阳以行春生之令。
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开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清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也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也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唯不益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凡东垣治脾胃方,俱是益气。其理可引经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 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且饮食入胃,先行陽道,而阳 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
《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 液,故亦从而病焉。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
补中益气汤以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行肝之左道以补肺,使脾胃中气充盈而阴火消散;相火归位,五脏生生之气得以保全,中气下陷而产生的诸症如日出则云雾消散矣。而赵养葵日:“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肝肾,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参、芪。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