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冬病夏治对慢性肺病防治的探微
2014-04-29黄学平杨永华刘云松陈年梅
黄学平 杨永华 刘云松 陈年梅
【摘 要】中医“冬病夏治”理论始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养阳”治疗法则,是中医预防治疗学的特色和优势。将“冬病夏治”的思想贯穿于慢性肺病的防治,能明显缓解慢性肺病的症状,又能增强患者体质,减少发作次数,阻止病情发展和反复加重,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冬病夏治;慢性肺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415-02
慢性肺病,在现代医学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的肺部疾病,是严重危害大众健康的疾病之一,居当前死亡原因的第四位。它是一组呈进行性发展的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的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呈进行性减退,严重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尤其是老年患者抵抗力低下,易反复发作,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目前的研究就是将传统的冬病夏治中医理论贯穿到临床实践中,以期对慢性肺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预后起到很好的作用。
1 冬病夏治的渊源和内涵
冬病夏治法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养阳”治疗法则。春夏养阳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谓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此时,凡有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畅达的情况皆应避免。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1]。中医理论讲的是阴阳五行,“天人一体”。祖国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赢虚,消息皆通于大地”,也就是说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是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作相应改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的是阴阳的对立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2]。
冬病夏治是我国备受推崇的中医理论精华。我们的祖先们观察自然变化、四季的更替,通过长期总结得出四季中人体气血运行的不同规律,并按照这个变化制定了根据不同人的人体特点来进行治疗的方法。根据这一理论,夏季阳气旺盛,人体中阳气也达到四季中的最高峰,而慢性肺病是由于外感邪气,受风,寒、暑、湿、燥等寒气的影响所产生的病症,患者发作时往往痛苦不堪:咳痰不止、呼吸不畅、喉间哮鸣有声、全身大汗淋漓、喘息无法平卧,甚至于明显发绀或休克... 所以在三伏天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对阳虚阴寒内盛进行施治,可以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现代医学也证实这种理论对哮喘病治疗痊愈极为有利。
2 冬病夏治与慢性肺病的防治
冬病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症,长期反复导致脏腑经络等系统缠绵难愈的病症。哮喘、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气管炎、肺气肿、慢阻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这些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3]、[6],在医学上被称为“冬病”;大多数患者往往等到疾病发作时才给予治疗,这时候病急症重,只能“急则治标”,也就是缓解症状,没有办法达到“治根”的目的。夏日是咳喘病等呼吸道疾病的缓解期,尤其是入伏后,机体阳气最旺,体内凝寒气易解之时,人体的经络体系处于一年中最佳的畅达状态,利用这个时机,通过清肺洗肺,配合浓缩精华特效中药最容易吸收,使药力循经络直达脏腑,激发人体阳气,调动人体免疫功能, 以减轻呼吸道疾病在冬季发作的症状和病情,减少反复发作,增进其康复,驱散年深日久的寒痰病邪,可达到“治本”的目的[4]、[5]。 (1).春夏养阳正当时,治喘事半功倍;夏季气温高,阳气最盛,经络通达,气血充沛,人体皮肤腠理完全开泄,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使疗效到达最 大限度的发挥,就能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2).抗拒外邪入侵,防止咳喘加重;就体质而言,若机体阳气衰弱,没有驱邪之力,则会错过祛寒的大好时机,再加夏季炎热容易造成解暑过度,陈寒未去,又添新寒。 机体被寒气侵袭必会气血凝滞,停在脏腑就会导致功能失调,加重咳喘病情。(3).提防咳喘潜伏期,避免反复加重;夏季属于咳喘的缓和期,一般从表征上不易发觉,不少患者对于轻型发作不以为 意,至认为自己已经痊愈而不加以重视。 而夏日不去除积寒,秋风起,外寒复 来的时候,就会内外交困,咳喘陈疾再次发作。(4)、夏治咳喘,疗效显著花费低;像咳喘病(中医所说的咳喘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是指临床上所见到的哮、咳、痰、喘等症状的综合症)这样的既是常见难治病,又属心身疾病的病症,夏季治疗可以显著地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医药费用,促进康复[7]。
慢性肺病属于祖国医学“咳嗽”、“喘证”、“肺胀”等范畴,长期临床治疗证实中医药既能缓解慢性肺病的症状,又能增强患者体质,减少发作次数,阻止病情发展和反复加重,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临床价值。
3 结语
我们此次研究的慢性肺病,在现代医学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严重危害大众健康的疾病之一。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国际间均属常见、多发病[8]。1996年全球死因位次和人数的报告中占第5位,死亡288.8万人。70年代初64万多人普查患病率为3.82% 。近年来调查占15岁以上人群3%。北方地区更高,死亡位次仅次于脑血管病、癌症,位于第3位,其病死率的上升速度已经超过心脏痛和中风。我国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始于70年代韧,后由于各种原因有所削弱.近年来,在对哮喘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之后.一些有识之士又在呼吁应当加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9]。本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时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疾病,伴有一些显著的肺外效应,这些肺外效应与患者疾病的严重性相关。肺部病变的特点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这种气流受限通常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此研究强调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目的是呈现给患者一个积极的前景;对医务人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制定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克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领域中的消极、悲观情绪。当今国内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中,都还普遍强调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肺外效应一-即全身效应,其中体重下降、营养不良和骨骼肌功能障碍是公认的肺外效应。此外,指南还特别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并存疾病也很常见,应积极识别,合并存在的疾病常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变得复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發生心肌梗死、心绞痛、呼吸道感染、骨质疏松、骨折、抑郁、糖尿病、睡眠障碍、贫血、青光眼、肺癌的危险性增加[10]。
针对慢性肺病的治疗,目前国内的研究也很多,但大多局限于戒烟、氧疗、支气管扩张剂、控制感染、祛痰药、糖皮质激素、呼吸兴奋剂、肺减容手术及肺移植手术等一系列现代医学的治疗,在传统中医药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我们此次研究注重于运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以期在对慢性肺病的发生、发展中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孙必强,李果丽.浅论中医冬病夏治[J].中国民间疗法,2008,4:54.
[2] 万力生,范红霞.冬病夏治防治哮喘的机理探讨[J].中医研究,2001,14(1):3.
[3] 康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新认识—— 解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G0LD)[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2):65—75.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o02.
[5] 李国进,王学员.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概况Ⅲ.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3):496—497.
[6]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病组.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S].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7] 陈璐,沈伟珍,陈中萍,等.中医冬病夏治社区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效果研究一菜单式服务方案的可行性探析[J]l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312 314
[8] 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武警医学,2007,18(8):565—568.
[9] 张骅,刘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临床肺科杂志,2007,12(2):153—154.
[10] 殷建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与治疗现状.临床肺科杂志,2009,9,14(9).
作者简介
黄学平(1970-) 本科学历 副主任医师 从事内科临床工作,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