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冬病夏治”正当时
2016-07-14
7月17,星期日,对很多喜欢中医养生的人来说是个大日子,这天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头伏的第一天。入伏,意味着又到“冬病夏治”的时间了。这几年,“冬病夏治”一年比一年火爆,在许多人认可“冬病夏治”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满腹狐疑:“冬病夏治”真的有效吗?它又有哪些方面的讲究呢?本期名医谈病,为大家介绍——
随着气温的上升,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三伏天。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中医认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刻,此时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特别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因此,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
所谓“冬病”,就是那些在冬季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疾病,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即阳虚体质。普遍症状为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在中医里,这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简而言之,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皆可谓之为“冬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冻疮、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肌肉关节阴酸疼痛、体虚反复感冒、亚健康状态等。
这些虚寒性“冬病”多半是由于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差,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据《内经》“天人合一”、“夏日养阳”理论,冬为阴,夏为阳,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此时为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若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就可以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使阳气充实、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到冬天少发病或病情减轻,甚至不发病。此之谓“夏治”。
7类疾病适合“冬病夏治”
目前,“冬病夏治”常用的方法包括中药敷贴、温针灸、火罐、艾灸、穴位注射、熏洗和中药内服等,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则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骨伤类疾病等。此外,儿科、冻疮也可通过“冬病夏治”治疗。都市人群当下常有的亚健康状态,也可通过“冬病夏治”来缓解。
【呼吸道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支气管炎、哮喘、咽炎、扁桃体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肺气肿、肺结核等。
治病机理——肺主皮毛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邪侵,老人、小儿最易受邪,一些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遇冷或冬天容易发作。若机体脾虚生湿、肾阳虚损,易受风寒外侵,更易反复咳喘。又,“肺主皮毛”,皮肤属肺所主,也属于广义的呼吸系统。夏天,过度吃冰冷的东西或吹空调,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功能。
对症疗法——穴位敷贴温性药汤
从肺辨治,根据病情,每个人敷贴选取的穴位各有不同。比如,老人哮喘重在治肾。主要选大椎、肺俞、膏肓、心俞、肾俞、命门、定喘等穴位贴敷治疗,以皮肤发红,出现似痱子大小的水疱为度。
小儿支气管哮喘则重在治脾,除了普通的穴位敷贴方,还可选择一些专治哮喘的膏药,主要成分包括白芥子、肉桂、细辛、生姜汁等中药。此外,如果是要对证治疗肺部结核病,也推荐穴位注射配合穴位敷贴疗法。
【妇科病】
适宜冬病夏治的妇科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不孕等。
对症疗法——伏灸膏、黄芪建中汤
中医认为,经过辨证后属于虚寒因素所致的妇科病,“冬病夏治”有独到效果。女人月子没坐好,身体会差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了寒邪。女性产后,气血两虚,容易受寒邪。如果出汗多,月子坐得不好,就会伤及阴血,建议夏季喝中药黄芪建中汤调养。
“冬病夏治”,易祛除体内阴寒,舒经通络,温化寒湿,活血祛淤,促进患者盆腔血液循环,可治疗很多慢性妇科疾病。伏灸膏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妇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此外,还有针刺、灸法、穴位埋线、穴位注射、中药熏蒸等。
【过敏性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结肠炎等。
治病机理——寒者温之
总的来说,过敏性疾病大多属寒性体质,根据中医“寒则热之”的治疗原则,要用热性药、补气药进行治疗。其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夏季不是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季节,为缓解期。因此,此时治疗是一种治本的方法。
对症疗法——针灸、三伏贴
过敏性鼻炎,中医叫“鼻鼽”,冬春二季比较容易发作。过敏性鼻炎在夏季往往处于缓解期,患者在夏季可以选择穴位敷贴治疗,就是通常所说的三伏贴。
三伏天在相关穴位用温热、补虚药物敷贴治疗,能补益脾肺,调节脏腑,刺激经络,改善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作。
用针灸来“冬病夏治”,可以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从根本上改善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的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风湿类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痹病。
治病机理——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致
风湿骨关节病,在中医统称“痹症”。中医上说,“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致发痹”,意思是寒冷、潮湿、季节气候变化,都会引起风湿类疾病发作或加重。夏天阳热之气对风湿类疾病有一定缓解作用,配合辛温之药以治疗,效果蛮好。
对症疗法——长蛇灸
适用于感受风寒、外伤,以及长期慢性劳损而受寒加重的风湿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以及肩周炎、腰突症等,这些疾病遇冷加重,属风寒湿症的典型临床表现。有一种长蛇灸(长蛇灸又称铺灸、蒜泥铺灸,是我国针灸工作者从传统的和民间的方法中挖掘和总结出来的一种灸疗方法。取穴多用大椎至腰俞间督脉段,可灸全段或分段。是目前灸疗中施灸范围最大、一次灸疗时间最长的灸法),专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胃肠道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胃肠道疾病主要有: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
治病机理——胃脘痛虚寒症为多
明代中医学家张景岳说,“三焦痛症因寒者十居八九”。他认为,寒则凝、温则通,胃脘痛虚寒症为多,治疗宜温通调补。
虚寒性胃痛和腹泻容易在冬季因受寒而发作。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看,人在夏季其实脾胃很容易虚弱,如果贪食冷饮,常待在空调房,会损伤脾胃。
对症疗法——穴位敷贴、温性药汤
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病,“冬病夏治”效果比较好。脾胃虚寒类胃病,用针灸、穴位敷贴治疗,可激发正气,缓解疼痛,并减少冬季疾病的发作。
(编者注:平时怕冷、口淡不想喝水、冬天四肢冰凉、胃口不好、常感疲倦无力,容易腹泻的,多数为脾胃虚寒之人;而经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或排便黏滞不畅、脾气暴躁的,多为胃热之人。)
【亚健康】
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认为,容易疲劳、睡眠紊乱或疼痛等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就属于亚健康状态,需要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或中医调理来干预。
治病机理——平衡身体阴阳
中医认为,亚健康是处于身体阴阳平衡被打破,但还没有实质性的病变,这个时候调节平衡,比较省力,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对症疗法——益气补血温阳驱寒
亚健康状态介于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到底有什么病很难说清楚,但“冬病夏治”对付亚健康不是无的放矢,它能针对亚健康的症状各个击破。
治疗从这些主要症状入手:
容易疲劳,用药膏贴敷滋补人体的强壮穴,如足三里、关元和气海等;
腰酸背痛还怕冷,说明人体里面寒气太重,肾虚,可用温阳药膏放在大椎、命门和肾腧穴;
睡得不好,用宁心安神的药,在心腧、膈腧、内关上用药;
胃口不好,说明脾胃功能差,在足三里和中脘等穴位上用药。
【骨伤类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主要有:慢性颈腰痛、肩周炎、颈椎病。
治病机理——寒主痛驱寒邪
中医认为,寒主痛,风寒、湿邪都会加重骨伤类疾病。骨伤类的病属于冬病,在夏天治疗刚好,利用夏天人体毛孔疏松、血液流通顺畅,使用驱寒的药物逼出关节中的风寒、湿邪。
对症疗法——穴位贴敷
骨伤类的疾病和其他内科疾病不大一样,一方面,它表现在躯体上的疼痛是有具体指向的,另外,它又是由身体内的虚寒引起的。所以,治疗骨伤类的病要内外兼治,治疗躯体的疼再补内里的虚。
也可以穴位贴敷的方法为主,补虚用温阳驱寒的膏药,贴在滋补全身又位于脊椎的穴位上,比如大杼、命门、身柱、阳陵泉等穴位上。如果颈椎腰椎都不好,可在脊椎上贴一排;如果是手臂、膝关节疼痛,再在四肢的主要穴位上贴敷膏药,比如足三里、手三里。
“冬病夏治” 别入误区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最好体现,但是,很多人对“冬病夏治”存在误解,比如——
误区1 寄望敷一贴就能“药到病除”。
纠正 “冬病夏治”并非立竿见影。
有些人夏天感冒、咳嗽了,尚处于急症期就赶到医院要求“冬病夏治”,并寄望于敷贴后能“药到病除”。其实,这些人对“冬病夏治”的认识存在误区。“冬病夏治”一般每次治疗15~20分钟、一周2~3次,以10次为1个疗程,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治疗次数。但其疗效并非立竿见影,人体在治疗后需要一定时间来提高抵抗力,不是说敷一次感冒咳嗽马上就会好。若今年7月开始治疗,就要看从今年7月到明年7月这一年时间里发作次数、病情严重程度有没有改善。有的人原来感冒需要输液才能治好,这个冬天不必输液也能好,这也是一种改善。
误区2 误解冬病夏治“包治百病”。
纠正 应遵循医嘱选择个性化针对疗法。
年过古稀的刘阿婆听人说穴位贴敷疗法很有效,她很心动,便来到医院要求医生给她的“老寒腿”也敷上一敷,趁机“冬病夏治”。殊不知,对付“老寒腿”这样的关节疾病,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浸泡疗法反而更有效。
门诊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病人,听说某种疗法的介绍,到了医院就像点菜一样向医生“点”疗法。其实,以敷贴为例,用药物敷贴穴位牵涉到用药问题,不同的药物药性不同,针对的疾病也不一样。现在大部分医院的敷贴药物是针对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疾病的,对于像“老寒腿”这类关节疾病的药物相对较少。患者应听从医生指导,请医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治疗方案,而非人云亦云盲目追随。
误区3 把“冬病夏治”当成贪凉“挡箭牌”。
纠正 治疗后要节制空调、忌食生冷。
有的人以为做过一次敷贴或伏针的“冬病夏治”后,就会立刻见效。治疗回家后便无所顾忌,猛吹空调,大吃冷饮,甚至还洗冷水澡,结果第二天,非但没见颈椎腰椎等老毛病好转,反而疾病症状更重了……
虽说“冬病夏治”疗效显著,但在敷贴等治疗后回家还需要做好配合工作,否则可能会削弱疗效,甚至使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在敷贴后最好不要长时间贪凉吹空调。其实,对人体来说,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不出汗也不是一件好事,长期闭汗本身不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另外,频繁进出空调房,室内外环境温差过大,对身体本身也不利。而过度贪吃冷饮,盲目贪凉洗冷水澡,也不合适。这与“春夏养阳”的中医思想是矛盾的。
误区4 平时不治只等盛夏“打伏针”。
纠正 莫为“打伏针”而贻误病机。
针灸对于风湿病、关节痛、腰腿痛、神经痛、腹痛呕吐、泄泻等疾病都有较好的效果。对于一些冬季容易发作的病,可在夏季最热时进行针灸治疗,俗称“打伏针”。不少患者听说“打伏针”犹如身体虚弱的人在冬天吃补品,都希望通过这一疗法治病。不过,在现实中不难发现,哮喘患者发作了会引起重视去看病,但腰腿痛、关节痛的患者往往会说“等到夏天去打伏针好啦”。
对此,特别提醒大家千万别只为“打伏针”而贻误治疗时机。病症初起,往往症情较轻,如能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多数能起到快速而良好的疗效,而不可一味地迷信“打伏针”,等到伏天才进行治疗,此时往往会因为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症情加重,甚至恶化。
此外,三伏天天气炎热,年纪大的慢性疾病患者未必一定要赶在大热天出门“冬病夏治”,以免因体力消耗过度,导致意外。
【治病解惑】
问:一定要在头伏的第一天去吗?
答:第一天效果最好,晚几天也无妨。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每一伏的第一天,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若错过了,效果会相对差一些,但大问题是没有的。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每10天贴1次,连续贴3次。
若能在头伏、中伏、末伏第一天上午11点以前贴完,效果会更好。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午时是一天中的阳中之阳,中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这一时辰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问:“冬病夏治”是不是就是贴药丸?效果哪种好?
答:贴药丸是主要方法,还有针灸、理疗、按摩等。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敷贴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穴位敷贴是最常用的方法。至于哪种方法更好,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些人可能需要多种疗法同时进行。
问:常年坚持“冬病夏治”是否能根治顽固性疾病,比如过敏性鼻炎?
答:“冬病夏治”仅仅是一种辅助疗法。
“冬病夏治”运用的是“治未病”的理念,即没病防病、有病防发展、病愈防复发,但只是一种辅助疗法,不能靠这一种方法解决全部问题,毕竟,它不是万能的。那些常年需要服药的患者,在“冬病夏治”期间也是不能停药的。
问:“冬病夏治”期间需要忌口吗?
答:忌食生冷,少吃辛辣。
“冬病夏治”期间不需要绝对忌口,能清淡饮食最好,但寒凉生冷的食物要避免。“冬病夏治”借的就是体内外的阳气,寒凉、生冷的食物则容易使体内阳气受损,损伤脾胃,药效势必会大打折扣。辛辣、燥热的食物要少吃,否则内热过重,也会影响药效,应少吃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荔枝等。甘肥滋腻的食物也尽量少吃,否则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会降低机体免疫力。至于海鲜,若平时不过敏的,适当吃一点是可以的,但治疗的当天尽量不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