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疑五段导学”红花模式

2014-04-29彭学明陈龙泉

亚太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孔子探究教师

彭学明 陈龙泉

一、认识“三疑五段导学模式”

学习任何知识都有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这是表象的,从本质上看是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的过程。积累和提升背后反映的是思维品质的养成及其惯性作用。如果一个学生不会思考——或者说不会运用科学恰当的思维方法,没有积极的思维品质,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那么,他就不会自主学,不会探究问题,不会与人合作,表现在课堂上就显得被动、疲惫、懒惰,一味听教师填鸭。这样的人多了,教学效率必然就低,课堂活就活跃不起来。

教师如果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必然会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那么,我们的教改就会停留在口头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认为,关节点就是要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解决课堂驱动力问题。也就是让学生思考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会思考了,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了,有了自主学习的基础收获和积累的基本问题,自然就有能力参与问题探究和协作学习了。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心理态势发生变化,学习态度变得更加主动积极了,那么迫使教师去思考:如何更有效更科学的设计教学方案,策划学习活动,优化教学策略,点拨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协助学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调动所学知识和方法,通过训练活动,巩固知识,习得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长期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永远重复着一个环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着解决问的目的,从问题的提出开始,问题的分析推进,问题的解决终结。

比如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阅读探究内容)这篇文章表反映或表现了什么?(探究主题)这篇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结合主题探究选材)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的?(学习写作技法)等等,只可惜在这样多的问题的功能,却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来,驱动和引领进行主动积极,卓有成效的学习。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没有解决好问题应该由谁提的问题。如果是在教师鼓励和诱导下,由学生提出来,学生为了提出问题,必然要认真看书学习,充分进行课前预习;为了寻求正确的答案,学生必然参与探究与同伴互动协作。可惜我们的教师太注重自我了,没有问题研究背后的空间有多大,没有关注问题留下的动力悬念,没有更好的利用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而是采用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办法,或直接字节灌输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自问自答,只是强化了问题,或自己提出来让学生答。

二是没有科学分析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也就是没有用好问题的驱动优势来形成课堂推进的优势,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教学关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激活课堂教学要素,搭建学生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知识建构和技能建构。

我们又以语文教学为例:可以安排课后预习,或者课前学习,教师可以从设置比较宏观粗放的问题:看完这篇文章后,你有哪些问题(疑惑)?然后让学生提出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或者感兴趣想要了解问题。

当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根据自己的发现和课文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评价,坚持的基本原则就是“鼓励与疏导”,最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层次,梳理问题,形成主干问题(链),凸显驱动态势。

要注意,这个问题链条式有因果关系构成的。这些问题之间,往往有内在因果,有认识后果必须明白前因,明白了前因,找到了后果的归因。因与果自然形成一种驱动之势。下面展示了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

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学习——围绕问题,自主学习(看书、自探、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解答问题;小组协作学习,探讨疑问——与同伴互动,交流学习情况;探究问题(生生互动、小组协作);——解决问题或者再疑再探;——巩固训练,拓展迁移。这样就形成了《三疑五段导学模式》。这个模式是借鉴和改造了他人若干课例和成熟模式基础上归纳而成,是具有红花学校特色的模式。

二、展示“三疑五段导学模式”

三、解析“三疑五段导学模式”

(一)关键词

1.“三疑”:置(质)疑、探疑、解疑质疑

(1)疑:①不相信:疑惑、怀疑、疑虑、疑神疑鬼。②不明白的;不能断定:疑问、疑义、疑案。疑:是人们一种最直接的反映状态,即面对不知所表现出来的困惑、迷茫、不解。

(2)疑问:问题。简义:问题是指需要解决,但还没有解决的事。

1.Question;Issue;Problem∶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题目。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免贴经,只试墨义二十道,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题。”瞿秋白《赤都心史》四八:“其实就因为问题符号只在飞,可见还不知道怎样设问,怎样摆这符号,何况答案!”

2.Matters∶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鲁迅《三闲集·怎么写》:“写什么是一个问题,怎么写又是一个问题。”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一章:“将人生中不良不妥的成为问题的情事,由几个扮演人,仿效了(即表演了)给一般人观看。”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问答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潜心的研究,是很难发现问题的。是的,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集·语录下》

“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自古以来,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倡读书者要有问题,才能不断的进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不善于疑,学生就不会有真正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也只是被动的机械式学习,缺乏创新精神,这种质疑能力直接影响整个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影响民族的未来。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导作用,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他求师采用的方法是“援疑质理”,即提出疑难,探问道理。

“质疑”和“置疑”都是成词,意思也相近。质疑,谓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如:不容置疑;无可置疑。质疑:提出疑问、问题。2002年音序版《辞海》对“置疑”未列专门辞条,而“质疑”则有:质疑:请人解答疑难。《汉书·陈遵传》:“竦居贫,无宾客,时时好事者从之质疑问事,论道经书而已。”今亦以指提出疑难问题。商务印书馆《辞源》也不收“置疑”一词,也同样有“质疑”:质疑:心有所疑,就正于人。《管子·七臣七主》:“芒主通人情以质疑,故臣下无信。”《汉书·陈遵传》:“竦居贫,无宾客,时时好事者从之质疑问事,论道经书而已。”

孔子积极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乍一看,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种偶然,实则不然。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期。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颜回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宏论,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当孔子在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并且“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深刻!

如《论语·八佾》中,子夏问孔子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在子夏对诗句心愤口悱之时提出“何谓也”,再针对疑问而答,通过打比方启发子夏,使子夏能举一反三,从诗句的意义联想到忠信与礼的关系上来,反过来启发了教师。这一过程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探疑

探索、探讨问题。指在具体情境中,对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研究。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对提出问题进行评价、分层梳理,形成问题(主干)链条;“是什么”“有什么”(平面辐射——放射性思维)——为什么——怎么办(纵向拓展——引申性思维)。凭借情景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我尝试、协作探究,优化情境资源,质疑再探。

解疑

解疑释惑。解:解释;释:消除。解答疑难问题,消除困惑情绪。解疑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消除疑虑。通过学习实现的目标:明白了知识、方法、道理,学会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了能力,懂得了道理。

敢问:它是自主探究的起点。只有敢于提出问题,才能动脑筋去思考问题,才能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得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善问:它是自主探究的钥匙。敢问并不等于就善问,善问也就是要问出有价值的、有质量的问题,从而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乐问:它是自主探究的关键。只有乐问,才能说明学生开动了脑筋,真正地深入到课文内容中去,身临其境,多问几个为什么,问自己、问老师、问同学,从中提高知识,学有长进。

2.“五段”

所谓“三疑五段”中的“五段”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

(1)自学质疑启发展疑

采用课前预习,或者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采用投影或板书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展示(相同们提可以合并)。

(2)梳理问题尝试解答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整理,师生共同归纳梳理问题,从而展示需要解决的“主干”问题链条(即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其它方式独立自学探究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

(3)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检查学生尝解答的情况情况,对于个体自主学习难以解决的问题,合作解决探究。

(4)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在基本完成本节主要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他权威挑战,针对本节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探究解答,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

(5)巩固训练拓展迁移

是指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的“新知”,围绕学习目标,尝试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或拓展性习题,展示出来供全体学生训练运用,如果学生编题达不到目标要求,教师要进行补充,在检查运用情况的基础上予以订正、反思和归纳。编题时,可以借鉴平时考试习题的样题来出题。出题人要准备好答案,并且明确出题目的。

猜你喜欢

孔子探究教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最美教师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