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教不等于教育国际化

2014-04-29侯金燕

亚太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国际化课程教育

侯金燕

所谓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在全球化时代,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成为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选择。但笔者认为,外教并不等于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合作与和平,原则是促进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和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国际理解教育是指基于上述目的与原则的终身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等。

显然,国际理解教育不只是上好英语课,外教本身只是国际理解教育的一部分。国际理解教育旨在谋求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它有两个基本着眼点:共存与共生。即:在全球化背景下,增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通过积极的合作,对关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强调的是养成人们共存和共生的意识。

国际理解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国际教育课程即一套国际理解教育的教科书(国际文化);二是国际教育理念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学习与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各学科中的有关知识,也就是从国际理解教育课中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到各门相关学科知识中寻求答案。该课程所追求的不是教给学生一些问题的答案,而是教会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养成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的素质和态度。

当然反过来,在其他学科中也可以渗透国际理解的理念,让每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观念,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包容,在教学中还可以渗透合作意识。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倡导和平文化,养成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养成“全球公民”的意识与国际素质;2.让学生养成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人们平等友好地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识和民族团结合作精神;3.让学生养成自尊自重、全面发展的人格品质和正确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的能力;4.在具体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内容。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而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国际理解教育,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意识到国际理解教育是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加强国家与人民之间的交流、了解及相互理解和支持,而教育作为造福人类、弘扬文明、推动世界进步的各国共同关心的事业,则是增进和深化这种交流、了解与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之一。

基础教育国际化首先要思维国际化

《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我国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树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北京大学教授闵维方曾指出,中国高校毕业生在数量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是从质量上看比发达国家的毕业生有着相当的差距。他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很努力,都非常辛苦,他们是中考、高考、考研一路考下来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趋同的而不是求异的。”

闵维方教授虽然着眼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但也同时指出了基础教育的弱项,即不注重学生的差异化培养。现在,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再应该是读书识字、一路考试,而应该是培养学生基础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好学乐活的健全人格。从更高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基础教育,汲取国际上先进的基础教育理念和手段,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周满生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和特色发展。”

首先,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在于培养“国际化人才”或者说是“世界公民”理念的突破,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尊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开发,培养学生逐步具备在全球化社会中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

其次,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开展应该是区域范围内的,由区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如成都武侯区认为,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一个学校的力量太小,无法产生大的影响力,不具备辐射区域的效应,但是如果以省、市为主体推进教育国际化,范围又太大,无法落在实处,必须以区域为主体推动教育国际化。

再次,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应该是全方位的。一是要创造一个鼓励创新、开放热情的大环境,二是要细化质量评估的各项标准,三是要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改革课程内容。比如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师生共同参与,以此提高师生能力。

把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素养放在关键地位

教育国际化对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包括指导学生进行课题探究的能力、进行跨文化学术交流合作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国际化”绝非“双语教学”那么简单,它要求教师首先打破头脑中的趋同意识,去除唯上、唯书、唯我的陈旧观念,调整“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努力使之符合创新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

基础教育国际化形势下教师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素养:

第一,要具有基础教育国际化理念和国际视野。在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观念更新和制度借鉴,把学校、学科和个人的发展放到国际参照系中进行比较和检验,用国际性的眼光来分析、判断和决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大胆借鉴世界各国成功的基础教育理论、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国际教育惯例,使基础教育与国际政治和全球经济相互合作,彼此协调进而共同发展。

第二,要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民族性保持清醒地认识。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盲目追求国际化而抛弃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而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和民族特点,以促进基础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加速基础教育的国际融合,对外来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采取双向交流、互补互利的原则,对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认真学习和推广,同时又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氛围中。

第三,要具有优秀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双语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是学生关注的重点,教师应深入地了解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师还应具备进行双语教学的能力。开设双语课程、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是西方发达国家为培养具有国际理解胸怀和能进行国际沟通、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也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了我国许多学校的课程改革中。

教师提高国际化素养的途径,又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应完善教师培训学习体系,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我;另一方面,作为教师个人来讲,应在工作之余,主动学习,多看一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论与研究,多实践自己的想法。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推动文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教育国际化,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一种理念、形式和方法上的借鉴,是用国际意识和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是培养心系祖国、胸怀天下、会通中西、学贯文理、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立足于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成果,民族文化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更加欣欣向荣。所以,真正的教育国际化不是只上好英语课就可以实现的,更不只是引进外教就可以实现的,而要在了解世界的过程中也用自身的文化去丰富世界。

猜你喜欢

国际化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聚焦港口国际化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