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课教学改革分析
2014-04-29章婷婷
章婷婷
摘 要:当前现代化技术飞速发展,国家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拥有先进技术、创新精神的优秀技工。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就应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相对滞后枯燥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因此,机械制图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机械制图课;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机械制图是机械行业的专业语言和交流方式,其课程也是机械类院校的基础技术课程,机械制图课的熟练掌握可以使学生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保持认真专注的品质和态度。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先提高画图水平,再提高读图水平
作为机械类院校的基础课程,大多数学校都会在第一学年开设此课程,此时学生刚入学校,大多数人的立体感比较差,在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中会感觉比较吃力。我们需要在机械制图课程中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改变画图和读图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先提高学生的画图水平,再提高学生的读图水平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就能改变以往教学方法中学生立体感不强,读图的时候只能靠自己的想象教学难题。新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从立体空间转向平面空间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普遍立体感不强的问题先让学生对较为容易的立体图形进行描绘画图,多观察各种不同的立体机械模型,也可以和其他同学共同制作立体模型。在描绘和制作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立体模型,遇到一些机械制图课程难题的时候学生脑海中就更容易想象感觉到空间立体模型的形状,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2.从平面空间转向立體空间的教学方法
带领学生比对三视图来想象立体模型的构造,既而把脑海中的立体模型制作成真实的形状,通常我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套橡皮泥,这个成本不高,且学生从小就会玩的玩具可以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进行这样的训练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动手创新水平和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积极性。最主要的方面是学生渐渐了解并熟悉了二维空间同三维空间的转换方法和转换规律。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力和空间逻辑思维能力。
二、改善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机械类院校对机械制图课程的内容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那些以往滞后的教学内容和对就业没有用处的地方进行删除,将当前较为先进的知识技术加入教学课程中去,并进行重点教学。
1.删减一部分关于几何画法方面理论较多的部分
对于一些等分圆周、线段、椭圆、矩形、圆弧等几何图形的画法予以删除精简,类似的这些传统画图方法已经被新的现代化计算机技术所代替,就不需要再编入教学内容中,只需做个简介就可以了,不需要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
2.重点讲授正投影绘图等技术原理
机械制图教学课程中正投影绘图技术原理,点线面投影特点要素,三视图基本原理,机械的体现内容和读图、装配图等内容需要进行重点教学。以上需要重点讲授的内容都是相辅相成、环环紧扣的,机械制图课程的老师应当详细系统地进行讲解。特别是需要加强组合体的画图能力以及读图技巧的培养,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立体感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提高培养学生绘画图形的能力
机械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未来工作中会面临不同种类的机械设备的零部件绘图工作,手动绘图是测绘中重要的环节步骤,同时只有将机械的零部件准确的在草图上呈现,才能够在电脑上很好地完成机械零部件的绘图工作。因此,老师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应当进一步提高学生手绘制图的水平,培养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手绘制图方法,以满足将来企业、工厂和社会对技术工人的专业技术要求。
三、充分发挥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以往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空间立体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机械制图课的老师就需要运用很多实体模型以及平面挂图等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实体模型不便于运输存
放,平面挂图则缺少立体感,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然而使用现代化计算机三维立体建模技术可以轻松解决类似的教学难题。如,在讲解相贯线的画法时,机械制图课程的老师若是使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中的CAD三维立体建模技术进行旋转、三维剖视、拉伸、牵引等方法进行教学,就能够将圆柱体相互贯通,孔之间的相贯和圆柱面的挖空相贯等形式进行生动直观的体现展示。现代化计算机CAD三维立体建模技术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是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重大进步,这项技术为机械制图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对学生空间立体思维能力有着很大地提高效果。
针对目前机械类院校学生的特点和能力,为了促进我国现代化技术工人的培养和训练,我们需要不断地在机械制图教学方
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探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在良好的教学模式下学习的学生拥有较强的绘图能力、读图能力以及空间思维能力,在进入工厂和企业之后可以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的技术熟练操作先进的设备,对各种机械图形的技术难题都能够自如地应对解决,进而为国家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优秀技术工人,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社会的进步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中等专业学校)
编辑 代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