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活性”才能活
2014-04-29吴家宏
吴家宏
当其他老师都在努力与班级学生“打成一片”时,他却主动和学生拉开距离;当其他老师紧跟改革步伐进行一体化教学时,他却“逆势而上”坚持自己的做法;当其他老师因为学生寝室内勤扣分而痛惜奖金时,他却对扣分的学生说“扣得好”。他是杭州市第一技师学院的“怪老师”王一群。他说:“只有跳出条条框框,有活性、有生命的教育才是真正持久的教育。”
学生管理:反其道而行之
个性张扬,性格敏感,文化基础薄弱,上课如同小和尚念经,“坏习惯”数不清……这些中职生的群体特点,决定了中职学生管理的“任重而道远”。30多年的职教生涯,5个班班主任的经历,让王一群逐渐探索出了“独门秘诀”—— 反其道而行。
不与学生干部太“亲密”
执教多年,有一个问题一直盘桓在王一群的心中:新生中总有几个学生以老师“眼线”自居,自动自发地为老师“汇报”班级中的大小事宜。在和学生交流中,王一群发现,原来在小学、初中阶段,有不少老师喜欢和学生“私下交流”,尤其是喜欢把学生干部当做自己的“眼睛”,借助他们来进行班级管理。
“这是一种不科学的管理方式。”王一群认为,班主任完全可以通过正常渠道了解学生的情况,有“眼线”监视的班级很难有凝聚力,每个学生都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而且,“眼线”的经历会有碍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与同学的关系。所以,王一群与学生相处的时候,会适当保持距离,尤其是不与学生干部太“亲密”。如果有学生经常来办公室找王一群汇报,他还会把学生“赶走”。
有一次上课,王一群发现一名学生干部上课不认真听,却一直拿笔记着什么。下课后,该学生干部拿着自己的“笔记”跟王一群说:“老师,我看到有同学上课在做小动作,我记下来了。”听到这番话,王一群不仅没有表扬这个“帮助老师”的学生,反而批评了他:“上课你要做的是认真听讲,而不是观察别的同学在做什么。你的这份‘日记,老师是不会去看的。”王一群严厉的话让这个学生愣住了。看到学生委屈和不解的眼神,王一群又解释道:“如果你经常来老师这汇报其他同学的不良行为,同学们会怎么想?你以后怎么和同学交朋友?”经过这件事后,这个班里再也没有“打小报告”的事情发生。
恰恰是这种不“亲密”,反而让王一群所带的班级找到了师生、生生相处的平衡感:既不会因为教师“看重”某一个学生而导致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也不会因为师生关系“特别”而在管理中出现主观情绪占上风、判断不公的情况。
班级不排轮值表
班级不排轮值表?是的,在王一群所带的班级里,没有包干区,也没有轮值值日生,打扫卫生由学生自发完成。谈及这个不成文的规定,王一群老师笑言是“突发奇想”的结果。
那是刚带班不久的时候,王一群也“照本宣科”,刚开学便安排好一学期的轮值表,使每天的值日工作责任到人。但是时间一久,他就发现了其中的“漏洞”——学生习惯只扫“门前雪”。由于卫生责任到人,轮到值日的学生,早上一定要早一些到校,而放学时则要晚一些离校,这样才有做值日的时间。但当一个值日生迟到或有事请假时,他的“责任田”就没人打扫。
于是,在某一节课临近下课时,王一群随口说了一句“今天下了课大家把教室收拾干净,没有值日生”。王一群离开教室后,又悄悄从另一边走到了教室附近,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将主动打扫卫生的学生和袖手旁观的学生默默记在了心里。如此循环,在一周后的班会课上,王一群“突然”对坚持主动打扫卫生的学生进行了表扬。
“一个班级的卫生本身就是班级集体的事情,不应该把责任分割到个别学生的身上。”在表扬的同时,王一群也注重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劳动观念,树立“集体的事情一起做”的自觉性。此后,主动打扫卫生的学生更加积极,而那些“围观”的学生也不知不觉被感染,投入到打扫卫生的行列中去。久而久之,不排轮值表也成了默认的班规。
让王一群高兴的是,没有轮值表、合作打扫卫生的做法带来了另一个收获,即学生在合作中关系越来越融洽。正如一名学生所说:“班级就是我们的家,和同学一起打扫卫生,就像和家人一起做事情,很开心。”
专业教学:标准向左随性向右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王一群的座右铭。不按常理“出牌”却收获惊人的学生管理经历,让他真切地认识到不同学科的教学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切都因人、因境而定,所以,教书匠最重要的是“得法”,是融“标准”于“随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兴趣”
兴趣是比老师更好的老师。王一群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由于是电工电子专业、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师,他的专业课的第一份作业就是让学生把家中用到电动机的电器或日用工具找出来,数一数、猜一猜家里会用到多少电动机。让学生知道家里的电冰箱、空调、汽车、油烟机、微波炉、洗衣机等都会用到各种类型的电动机,如何控制好电动机是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原来电气专业的应用范围这么广!”学生们饱含兴趣和好奇的感叹一再证明王一群老师“找对了路子”。
第一份专业课作业就像一根导火索,引出了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也让学生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轮廓——专业学出来以后不是一般的维修电工,而是综合型的技工。但王一群发现,这还远远不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保持持续的兴趣,不能“一刀切”,而要因材施教。
于是,王一群每次上课都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布置三个层级的课题由学生自主选择,分别是60分的基础课题、80分中度课题和100分高难度课题。“60分这些题其实是有意设置的。”王一群狡黠一笑:“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而且我们班几乎都是男生,更容易争强好胜,所以即使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会碍于面子而选择80分的中度题。”如此一来,选了实训课题却一下子完成不了的学生就只能“被迫”向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求救”。而这正中王一群下怀,把这批所谓的“差生”带动起来。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同学的帮助下完成80分中度题的过程中,逐渐有了“題目不难”的学习兴趣和“我也可以”的自信心;“小老师”们则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又巩固和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王一群的循循善诱之法,有着历史“出处”。《论语》中记载,孔子善于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引导弟子学习的兴趣,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王一群老师谦虚地说:“我不过是在套用古人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做了点‘手脚而已。”
实践驱动教学打破独立授课
一本教材、一本教材地上课是我国教育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甚至每一个班级里都有一张排得满满的专业课程表。但是,王一群却“抛弃”了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打破独立课程,采用以实践动手、理实一体、项目驱动的综合教学法。王一群认为,电气专业仅专业课就十几门,如果单独上课,相对学习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很难将各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串”起来应用。
这一教学创新,源自于一次“现场发挥”。当时,王一群正给学生们上课,忽然发现教学音响(音频功率放大器)坏了,就鼓励学生动手维修。没想到,修了半天还是没有修好,学生不得不请王一群出马。结果,王一群只用了几分钟就修好了音响。课后,学生们围着王一群问这问那。经此一事,王一群发现,只有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再传授理论知识,学生们才能“听进、听懂、听会”。此后,在王一群的课堂上,学生们都必须“围着机器转”,必须理论以实践为基础。
为了达到先做后学的目的,王一群把课程全部搬到实训室完成。“实训室的设备都是合成的,会运用到电气专业相关的各种知识点,小到电源、电阻、电容、电感、电压、电流的相关知识点,大到各种机床控制设备、电力电子控制设备及大功率双闭环自动调速控制设备的维修等。”王一群以直流电动机自动调试系统为例进一步介绍,仅直流电动机自动调速控制系统就包含电子技术基础、自控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电机与变压器等多个专业常识,涉及《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数电、模电)》《电力拖动与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变压器》《计算机基础》等多本教材。也就是说,学生在反复操作这个系统时,可以慢慢学习和应用所包含的机理。
“动手不能对照课本按图索骥,而要有所创新。”每一次课前,王一群都要向学生强调。如在555时基集成电路应用教学时,他会要求学生带着“用一个555时基集成块做出不同控制要求的实际应用小电器”的任务项目去学习。这就使得学生们可以自由结合555时基集成电路的特点发挥创造性。譬如发挥555集成电路能够形成振荡电路的特性,制作调压、调光、调速电路、电动机自动正反转控制电路等,制作方波发生器、音频报警器等电路;发挥555集成电路单稳态电路能够产生时间延迟的特性,制作延时发生器或定时器;发挥555集成电路可驱动小功率喇叭的特性,制作报警器等,发挥555集成电路组成的双稳态电路制作成各声控、光控、温度控制等相关电路,同时引入556时基集成电路的应用。
将智慧渗透于教学育人的方方面面,王一群就是这样一位职教探索者。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教育是不能一刀切的,必须灵活而有弹性。就像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在管理中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做文章,为学生找到最适合他本人的学习方法。”
人物名片
王一群,中共党员,高级实习指导教师,维修电工高级技师。现任杭州第一技师学院专职教师。1975年参加工作,1980年起从事职业技能教学工作,从教30多年来,他始终用教育工作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先后被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校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1997年度和2002年度两次被评为杭州市技工学校市级优秀教师、2003年度被评为浙江省技工学校省级优秀教师、2004年度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6年荣获全省技工学校技能运动会“优秀指导教师”奖。2011年6月被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评为全国“技工院校优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