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的静脉注入化疗药物方法对血管损伤的观察

2014-04-29唐海燕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4年3期

唐海燕

【摘 要】 目的:了解不同的静脉给予化疗药物方法在治疗非所导致的血管损伤的情况。为护理工作人员选用静脉输液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用住院化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266 例,化疗药物为美罗华、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强的松以及阿霉素。调查在化疗药物注射时以及注射后3天的疼痛,静脉炎以及药物血管外渗的情况。结果:本研究发现,在化疗药物输入时以及输入后3天,静脉注射组的血管损伤的发生率都低于静脉输入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在治疗霍奇金淋巴瘤静脉给予化疗药物时,尽量选用静脉注射法,减少血管注入时间,血管损伤的反应,减少患者疼痛,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 静脉给药 血管损伤 化疗药物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12-02

在我国,非霍奇金淋巴瘤在近十几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静脉给予化疗药物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1]。由于化疗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损伤正常组织细胞,特别是对血管引起的损伤[2-3]。虽然有研究表明不同的静脉输入化疗药物方法对血管造成的损伤不同,但很少有人研究不同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方法在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所導致的血管损伤的情况。所以本科室在2005-2013年期间研究化疗药物静脉注射和静脉输注两种给药方法对血管损伤的程度进行了对比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用2005-2013年在我科室住院化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266 例, 其中男性173人,女性93人。平均年龄为35.8±3.25岁。所选用美罗华+CHOP的化疗方案,药物分别为,美罗华以及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强的松、阿霉素。所有病人能够意识清晰的回答病人。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输液组121人,注射组154人。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民族以及病情都无统计学差异,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选择较粗的静脉血管,均采用进口的留置针及手术粘贴布。静脉注射组: 在10~15min内注完溶于50ml生理盐水中的化疗药物; 静脉输注组: 将中以每分钟30~55滴速度将加入生理盐水200~300 ml化疗药物输入体内。两组输注完之后均用生理盐水200快速冲管, 以减轻残留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损伤[4]。

1.3 观察内容 在输注时及输注后3 d后观察患者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方向有无疼痛、静脉炎及局部有无药物外渗等情况发生,并按照曹国秀等制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定[4]。

1.4 疼痛、静脉炎、药物血管外渗所致组织损伤的观察标准[ 2, 3] ①疼痛分为四级。一级为患者没有感觉疼痛及不适; 二级为轻度感觉胀痛,患者分散注意力后疼痛随后消失; 三级为患者感觉胀痛明显但能忍受; 四级为患者感觉难以忍受胀痛必须停止输液。②静脉炎分四级标准。一级为注药的静脉皮肤血管没有任何改变; 二级为注药静脉走向轻度红、肿及热痛; 三级为血管胀痛明显并伴有红、肿、热、痛且静脉弹性降低;四级为注药静脉的皮肤出现明显红、肿、热、痛, 静脉并变硬。③ 药物血管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分期标准。1 期标准为:局部组织肿胀、疼痛且局部组织炎性反应呈持续性。2 期为静脉炎反应期, 渗漏3 d 后发生, 局部压痛明显,并有持续性的疼痛。3 期为组织坏死期,外渗部位出现溃疡,甚至组织坏死。

1.5 统计学方法 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双录入核对,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描述, 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有序多分类定性资料采用Wilcoxon W 和Mann- whitneyu 秩和检验。所有都为双侧检,p取值0.05.

2 结果

本研究总共调查了266名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静脉输液组的平均年龄为35.6+-3.6岁,静脉输液组平均36.1+-2.9岁,经过T检验两组无统计学差异(t=1.21,p>0.05)。性别以及民族经卡方检验,发现也没有统计学差异。那么两组之间有较好的均衡性。具体见表1。

利用秩和检验发现,静脉注射组和静脉输液组在代表血管损伤的三个方面:疼痛、静脉炎以及渗漏,有统计学差异,且静脉输液组的血管损伤发生率远远高于静脉注射组。具体情况见表2。

在两组输液后3天所观察到的血管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输液时。但是静脉注射组和静脉输液组经过秩和检验发现有统计学差异,且输液组血管损伤的发生率仍然高于输液组。具体情况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利用美罗华+CHOP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时,化疗药物通过静脉注射和静脉输液时所产生的血管损伤发生率不一致,静脉注射组远远低于静脉输液组,且有统计学差异。于国内外所进行的研究结果一致[4,6]。

化疗药物造成血管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化疗药物属于细胞毒类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组织也具有一定的损伤。从而引起血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同时引起组织炎症,最后导致疼痛感、静脉血管炎以及静脉血管渗漏。那么静脉注射组血管损伤发生率低于输液组的原因之一就是,缩短化疗药物在血管的停留时间,减少对血管正常上皮细胞的损害[2-4]。

静脉注射能减轻对血管的损伤,但是不可避免。在护理工作中,应该仔细认真的进行输液操作,避免操作中的机械损伤,提高一次成功的穿刺率。要妥善固定针头防止移动同时减少病人的活,减少药物外渗对血管的损伤。实现真正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

研究表明,在化疗药物静脉给药时尽量选用对血管损伤较少的静脉注射组,不仅仅减少注入的时间,减少对患者血管的损伤,减少给病人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和疼痛,减少不必要由于药物输入带来的并发症,使化疗药物能够真正杀害癌细胞,恢复病人的健康。同时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降低医疗费用,达到更好的疗效。促使病人早日康复,实现真正的人文护理。

参考文献

[1] 李禹兵, 刘延香, 路喻清.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现代肿瘤学[J],2010(03):207-208.

[2] 赵丹冈. 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机理及防治进展[ J] . 护理研究,2001, 15( 5) : 260.

[3] 任泽冈,刘爱玲.地塞米松等对化疗药物血管外渗防护作用的研究[ J] .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0) : 9-10.

[4] 曹国秀, 刘 芳, 杜 娟, 刘兰英, 李 芳.化疗药物静脉注射和静脉输注对血管损伤的观察[J]. 护理研究, 2005,10(19):1281-1282.

[5] 杨云芬黄红艳,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组织的损伤. 实用护理杂志, 1996(01): 42-44.

[6] 韦红. 应用异长春新碱不同给药方法的观察与护理[ J ] . 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8) :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