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企业型地方政府理论视角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2014-04-29孙义黄海峰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产能过剩

孙义 黄海峰

摘要:产能过剩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它不仅是一种企业行为,也是一种政府行为。文章应用企业型地方政府理论来从机制上剖析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以GDP增长作为绩效考核的机制下使得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投资补贴造成了企业预算软约束,降低了市场进入门槛,致使大量企业涌入从而出现产能过剩。因此,需要改进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改革地方财政税收体制、加强监督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等进行治理。

关键词:产能过剩;企业型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古诺竞争模型

一、 引言

持续的产能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中周期性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和治疗,其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产能过剩行业也从2005年的七大行业扩展到了2009年的十八个工业行业。还有许多的行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隐患,“候鸟型”企业此起彼伏。国务院《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009〕38号)也提出,不但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风电设备和多晶硅行业等新兴的新能源行业也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如2009上半年甲醇装置开工率不足40%;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仅4 000吨;电解铝产能为1 800万吨,产能利用率约7成。以风电设备行业为例,2009年和2010年实际产能与理论产能之比为58.97%和59.38%,存在产能闲置现象。2011年风电设备4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风电设备产能过剩已成定局。2012年,全国弃风电量约200亿千瓦时。受此影响,中国主要风电设备制造企业4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产能过剩不仅给宏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也导致企业投资经营陷入困境。对于产能过剩现象产生的原因,诸多学者基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柳庆刚等(2011)认为我国采用以GDP考核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是导致工业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罪魁祸首。林毅夫(2007,2010)提出投资潮涌理论来解释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他认为我国的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内部、技术比较成熟、市场业已存在,企业对有前景的产业行业更容易产生正确的认识,因而引发大量企业进入市场进行投资,从而出现投资潮涌致使产能过剩。江飞涛和耿强等(2009,2011)则认为,投资的潮涌现象实际上是地区竞争中地方政府对投资进行各种补贴,扭曲了要素市场价格,压低投资成本,形成产能过剩。卢锋(2010)认为企业预期的偏差和沉淀成本是引起产能过剩的两个根本因素。当出现市场萧条时,即使企业知道产品价格己经下降到没有利润,但考虑到投入后的资本已经成为沉淀成本,而同时也可能面临着退出壁垒,导致企业不得不继续经营下去,已经存在的产能无法消化而造成产能过剩。王立国(2012)认为,在产能过剩的形成阶段,技术水平的落后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引发并加剧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产能过剩;在产能过剩的治理阶段,技术水平的落后会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产品的出口,主要表现在因为技术水平低下形成落后产能淘汰障碍和产品“走出去”障碍,两者都会减缓过剩产能释放的过程,从而形成大量的闲置产能。

可以说现有的研究文献基本解释了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形成原因。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进入决策的主体从单一的政府向企业过渡,初步确立了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政府在市场进入决策中并没有完全退出。因此,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的市场进入投资决策主体就决定了具有双重性,即政府与企业是市场进入的共同投资决策主体,市场进入是政府进入决策与企业进入决策变量的函数。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政府和企业双重决策主体进入市场进行研究,考察地方政府行为影响企业行为的传导机制及其与产能过剩问题之间的关系。

二、 企业型地方政府理论

企业型地方政府(Local State Corporatism)的概念起初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Jean Oi提出,以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扮演的角色。Jean Oi在对财政改革激励下的地方政府行为进行经验描述的基础上认为,在积极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具有着像企业一样的很多特征,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和董事会成员几乎一样。地方政府拥有和掌控着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政府物资和稀缺资源例如土地资源,进行有选择的分配。地方政府同时帮助企业,给予企业多方面的照顾何政策倾斜,甚至直接给予企业行政拨款。Andrew Walder源于对科尔奈的研究的反思和深化,包括企业预算软约束,在对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研究后认为地方政府即厂商(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

三、 地方政府行为、企业预算软约束与产能过剩形成机理

根据Jean Oi和Andrew Walder的理论,企业型地方政府在辖区内,以对各种资源的控制和支配为资本,竭尽所能地追求GDP的最大化,以向上级领导和中央政府发出“政绩”的信号,最终实现升迁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整套类似于公司制运作的官场行为规则体系。尤其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财政税收增长和政绩考核的激励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为了实现地方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官员的升迁,地方政府采用财政补贴、减免税、提供廉价土地和优惠贷款等方式扶持企业发展或弥补企业亏损,从而形成企业预算的软约束。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存在着资本预算的硬约束,企业的投资和经营就要受到自有资金、成本和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果生产成本、经营成本和资金成本上升,市场低迷,都会迫使企业停止投资和经营规模扩张。但是,如果市场机制不健全,在得到地方政府的扶持下,企业的投资经营决策就会出现非理性,即使受到资金和市场的限制,企业也会不断地投资进入,投资过度的结果就是导致许多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下面我们用一个数学模型对这种行为进行刻画与定量描述。

假设市场反需求函数为Pt=t-Qt,其中Qt(Qt=Q)表示总产量,t表示市场在t时刻的条件,可能繁荣也可能萧条衰退。企业进入市场需要支付的沉没成本为S,假设企业一旦进入市场,其投资策略可以立即实现。进一步地,市场上所有的企业在进入后都能一直存活下去并且无其他成本,生产的边际成本为0。我们用变量的大小来衡量市场的不确定性,经济繁荣期2=+,或经济衰退期2=-,两种情形发生的概率相等。假设在第一期1=,在第二期及以后各期,市场条件存在繁荣和衰退两种可能性,计算可知var(2)=2。假设企业的产能建立后,短时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同时为了描述产品市场价格随产品产量的反向变化,假定企业间的竞争类型主要为古诺竞争,且第一期时行业中已经存在一个在位的企业,有n个企业正计划进入市场,这样市场中就将存在n+1个竞争企业。由古诺均衡容易得到每个企业在每期最优产量为Qi=/(n+2),则市场总产量为Qt=(n+1)/(n+2),市场价格为P=(n+2)。因此, 第一期每个企业的利润为:

i=2/(n+2)2(1)

假设企业只能在第一期进入,根据投资决策中的折现现金流方法(DCF),容易计算得到企业进入市场后得到的净收益现值(NPV),即第一期的收益加上未来各期预期收益的贴现值,减去投资成本S,假设贴现率为r。

第一期收益如式(1),而第二期及未来各期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假设市场繁荣和衰退的概率分别为0.5,故此后企业每期收益为:

it=2+2,t2 (2)

则每个进入的企业的NPV为:

NPVi1=i+E∞t=2-S

=-S(3)

其中,NPVi1表示存在市场条件不确定时,企业i选择在第一期进入时的净现值NPV。由于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故企业会一直进入,直至NPV为0。由此令(3)式为0得到进入的最大企业数:

n1(S,)=-2(4)

从式(4)可以看出投资成本S越小,进入某一行业的企业数量n越多。我国企业投资资金来源通常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企业自有资本金、银行借款和政府补贴。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给予企业各种投资补贴如税收优惠、资源价格优惠、银行信贷优惠以及各种补贴,甚至给予直接拨款,致使出现企业投资预算软约束即企业市场进入的投资成本或沉没成本很小,于是大量企业便源源不断地投资进入,结果就是导致许多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综上所述,以GDP增长为主要指标的官员考核和激励机制下的地方政府行为、企业预算软约束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大致有如图1所示。

四、 结论

基于企业型地方政府理论,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发展本地经济过程中的动机与行为及其与产能过剩形成的相互关系,并通过模型进行定量验证。认为在以GDP增长为官员政绩考核的机制下,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权力介入项目审批、税收、资源价格、信贷以及补贴等环节造成企业投资预算的软约束,从而出现大量企业的过度进入,最终酿成产能过剩。因此,要治理产能过剩,就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监督、深化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和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

1. 绩效考核评估科学化。改进现有以GDP考核为主的指标考核体系,建立分层次复合型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政府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把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素考虑进去。建立这样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更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2. 深化改革地方财政体制。我国的财政分权是一个不规范的分权,分税制实行以来,财政收入层层向上集中的同时,事权和财政负担却在层层下压,由此导致了现有的投资冲动。因此,要对现有财政分权进行反思,进一步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首先,应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其次,加快商业银行的公司化过程,增强商业银行的独立性;第三要硬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加强对地方政府支出行为的监督。

3. 加强监督地方政府行政权力。财政分权情况下,事权的下放导致地方政府过分介入参与投资决策,这既是经济转型期间伴生的现象,同时也是对地方政府行为监督机制的缺失。因此,除了中央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行政监督,还要结合财政预算监督、司法监督、民众监督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静,杨海生.产能过剩的微观形成机制及其治理.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2):192-200.

2. 王立国,赵琳,高越青.谨防风电设备、多晶硅行业性产能过剩的风险.宏观经济研究,2011,(5):38-45.

3. 李俊峰等.中国风电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4. 史丹.新能源产业需要绿色支持.人民日报—纵横,2013-06-20.

5. 柳庆刚,李殊琦.GDP政绩考核制度下的重复建设和地区竞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10-15.

6. 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经济研究,2007,(1):126-131.

7.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经济研究,2010,(10):4-19.

8. 江飞涛,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09,(1):53-64.

9. 卢锋.不恰当干预无助于治理产能过剩.金融实务,2010,(1).

10. 王立国,高越青.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2,(2):26-32.

作者简介:黄海峰,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义,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1-10。

猜你喜欢

产能过剩
“一带一路”引领河北顺利实现过剩产能转移
基于管理会计的视角对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探析
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产能过剩化解
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现状、原因及化解对策
新常态下陕西省居民文化产品消费需求的弹性分析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机械制造业如何应对产能过剩危机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