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爱上音乐
2014-04-29陈小静
陈小静
摘 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倡导下以及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驱动下,幼小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占着越来越大的比重,有不少教师和家长,不管是出于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往往将学生掌握的音乐技能在比赛中得奖或以学生获取的考级证书的数量作为教学成果的评判标准,从而偏离了美育教育的初衷。教师在器乐教学中不斷地强化学生的演奏技巧,他们成了考级证书下的“节拍器”。审美情感的培养则是器乐教学的最终目的,那么,如何让孩子爱上音乐带着感情演奏出真正的音乐,这就需要去探索研究。
关键词:学习欲望;演奏技巧;音乐表现;情感体现
一、问题的提出:用乐器把乐谱弹奏出声音就是器乐了吗?如何让孩子的指尖演奏出真正的音乐?
什么是器乐?用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就是器乐。大家请注意,是演奏出“音乐”,而不只是发出音响。那么,音乐又是什么?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
目前,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业余器乐学习热的方兴未艾,一批批儿童加入了琴童行列。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古筝等各种器乐教学已进入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李云迪、朗朗等成功者成了琴童和家长们追捧的偶像,家长们抱着殷切的期望和憧憬,为孩子买乐器、请老师,风雨无阻带孩子去上课,回家后还要陪练。然而许多家长感觉这些辛苦并未换来好的学习成果。如:有的家长发现孩子不爱练琴,甚至为偷懒欺骗家长,家长则绞尽脑汁劝导、骂、体罚或物质利诱,但始终效果欠佳,家庭气氛也明显变坏,学琴成了一件进退维谷的痛苦事情。归根到底,其原因是大多数教师与家长的具体做法不是从激发和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出发,他们不顾儿童的身心成长特点,揠苗助长,扼杀孩子的音乐兴趣。不少音乐老师在器乐教学中按部就班地让孩子练指法,弹练习曲,最后才到乐曲的演奏,而在乐曲的演奏当中又往往只关注到了学生的节奏对不对,技巧到不到位,完全忽略了对乐曲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的理解,缺乏对乐曲的艺术性处理。
二、“方法”部分:让孩子的指尖演奏出真正音乐的方法与措施
在器乐的学习过程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和家长则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必须跳出学琴是为了培养孩子社会生存竞争力的思维定式,这种功利性目的是导致高度的精神压力,并使家长、老师、学生三者之间关系紧张的根源。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去学一门乐器,并能真正用心去演奏音乐,有什么好的方法与措施呢?
1.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让孩子说出“我要学”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我们首先要培养孩子学习会聆听,和孩子一起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随着音乐用生动的语言向孩子描述音乐所表达的情景,随着音乐刻画的形象展开想象的翅膀,既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又是培养创造力的独特方式。只有感受到音乐的奇妙,才有探索音乐的愿望。同时,对孩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你觉得好听吗?你猜猜这么好听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然后通过视频或图片给孩子介绍这种乐器。孩子会惊讶:“原来就是这种乐器可以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啊!”这时,作为家长或老师就可以马上抓住孩子这时候的心理说:“是啊,如果你通过学习也可以用它演奏出这么好听的音乐哦。”其次,教师的范奏是引起孩子兴趣的关键。孩子在电视中看到非常好的演奏已经不足为奇,但毕竟电视上的东西总是让他们觉得遥不可及,如果老师在他面前真实的演奏一曲,哪怕水平比不上电视里的演奏家,但准确、有感情的演奏往往可以让孩子兴致勃勃,这样慢慢地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从而说出:“我也要学习这种乐器的演奏。”这就无形中培养了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让他积极做好学琴前的心理准备,这才是开始学习器乐的第一步。
2.巧妙的评价是练琴的动力
前面也谈到过,大多数乐器在初学时都要经过枯燥的指法训练,如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按部就班地训练学生,学生很快就失去兴趣,以致半途而废。怎样使学生的练琴动力持久不衰呢?评价在音乐教学中有着独特魅力,巧妙的评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我在琵琶教学中就采用了学习卡评价。在开学初就每个琵琶队的成员发一张学习卡,上面有学习演奏的各项要求。
每次上课或者排练我都会提醒学生:“你能做到学习卡上的五点吗?每做到一点,老师都会给你奖一颗星星,这节课你能成为五星级演奏家吗?”所有学生都朝着五星级的标准去努力了。当然我还会给学生做阶段性的总结,一个月一次评出星星最多的孩子给奖励,半个学期一次观摩表演,让学生一个个轮流上台演奏,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然后老师再总结。每个学期选出优秀的队员给予“琵琶之星”的称号。这样坚持下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养成了良好的演奏习惯。为往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师的教学也轻松了不少。
3.导学生理解音乐,让器乐教学声情并茂
我们要把器乐教学作为一种音乐美的探索、表现和鉴赏过程,在指导学生学习乐器技能时,尽量避免那些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将器乐技巧融于音乐作品之中,通过乐器和乐曲所蕴涵的美感来激发他们学习器乐的信心。首先,我会鼓励儿童歌唱,可以边听边跟随着哼唱,也可以随时唱听过的音乐作品。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说:“不先歌唱就开始学乐器的儿童,一生中注定没有音乐。”歌唱是心灵的共鸣,是体验音乐和表达音乐的最好方式。学习器乐实际上就是借助器乐来歌唱。每一次的新曲教学,我都会精心挑选作品,对于儿童来说,富有歌唱性的作品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接受,先给学生范唱范奏,教师的范奏往往比多媒体上的录音更容易让学生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曲子,直到学生能把曲子基本唱好了才开始学习弹奏。其次,我们还可以用音画结合的方法让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在让孩子欣赏音乐之前先告诉他们这首曲子要表达的情景,然后再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看图画。
如此反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听辨能力就慢慢提高了,他们知道了怎么样的声音才是好听的声音,怎样去弹奏才会有好听的音乐。这种做法,相信对每个家长和教师来说都是不难操作的,因为现在具有录音录像的手机或数码相机是大部分家庭都具备的。
三、结果与讨论
上述方法我在所带领的小学一年级琵琶队试验了一个学期,现在学生只要一抱起琴就会先调整自己的持琴姿势,弹曲子时也不像一开始时只顾埋头苦干,根本看不到任何表情,对乐曲的处理也有了强弱之分,音色圆润,无论是练习曲还是简单的乐曲,做到了“三个一”,一个优美的姿势,一脸丰富的表情,一首完整的音乐。演奏者弹得用心,听众听得舒心,家长也放心了。因为我们要看到的不是单纯的技巧展示,技巧固然重要,它是演奏乐曲的保证,但更重要的是音乐的表现,学生可以感受音乐的美,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乐器演奏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能把音乐的思想表达出来,知道何为音乐之美,这才是我们器乐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音乐教师避免器乐教学中的“纯技巧练习”,在练习技巧的同时加进节奏的创编,强弱的处理,使单调的指法发音也有音乐的体现,器乐的弹奏不仅仅是手上的技术活,更是情感的体现。让孩子爱上你的课堂,那么离走进音乐世界的距离也不再遥远了。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多纳德·霍杰斯,刘沛译.音乐心理学手册.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06.
(作者单位 广东中山小榄丰华学校)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