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黄叶甲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2014-04-29毛毓平
毛毓平
摘要 描述了葡萄黄叶甲的形态特征,系统研究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危害规律,根据其生活习性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葡萄黄叶甲;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6.6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3-00739-02
Abstract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Oides tarsata Baly were describe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ccurrence and harmfulness were studied,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ir living habits.
Key words Oides tarsata Baly; Morphological feature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ccurrence regulariti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葡萄黄叶甲(Oides tarsata Baly)为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oidea),是九江地区葡萄产区的常发性害虫。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葡萄黄叶甲在九江地区的九江县长岭葡萄园、 共青城江益镇葡萄园、德安县河东乡葡萄园和永修县凤凰山葡萄园连年发生,并逐年加重,尤近3年猖獗危害成为主要害虫。于2011~2013年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初步明确葡萄黄叶甲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了防治试验。
1 分布、寄主及危害
葡萄黄叶甲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1]。据资料记载[2],江西省主要分布赣中、北地区。其食性比较专一。经野外调查,只见在栽培葡萄和葛藟,未见在山葡萄、毛葡萄等野生葡萄上发生危害。并在饲养中,发现对这2种野生葡萄表现严重拒食。成虫、幼虫均取食嫩芽和叶片。芽被害后影响藤枝和花序萌生,叶片被害造成许多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可将叶片全部吃光,仅留粗大叶脉,削弱生长和结果。据2013年6月中旬在九江县长岭葡萄园、 共青城江益镇葡萄园、德安县河东乡葡萄园和永修县凤凰山葡萄园调查,平均有虫株率达到92.7%,单株虫口密度最高达386头/株以上,平均108.5头/株。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体长8.3~11.6 mm,宽3.8~5.7 mm,雌大于雄;长椭圆形,棕黄色至深棕色,前胸背板和鞘翅均为棕黄色;头部刻点细,复眼和上颚黑;腹面呈棕黄色,中后胸腹板及腹部为浅褐色;3对足棕色,跗节黑褐色,前跗节黄褐色;触角黑褐色,端部色较暗,且整个触角不及体长一半。
2.2 卵
长椭圆形,前端稍圆,长约0.8~1.0 mm;聚产成块状,每块为36~54粒,卵块上有淡黄色丝状粘液包裹,并主要产于枝蔓上,少数在叶背。
2.3 幼虫
初孵幼虫体长约1.0 mm,老熟幼虫黄褐色,长约9.2~12.0 mm。头部小、前胸和腹末节背面均为褐色且有光泽,第3~5腹节背面各有2个褐色斑; 3对胸足黑色。
2.4 蛹 长7.0~9.4 mm,初期蛹为浅棕黄色,后期棕黄色;前胸背板具刚毛数根,腹部每节背板内侧有刺瘤,尾端有2个黑褐色刺状突起。
3 生物学特性
3.1 生活史
葡萄黄叶甲在九江地区1年2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根际土缝和石缝中越冬,尤以根际土缝处越冬数最多。翌年4月中旬陆续出蛰活动,取食嫩芽和嫩叶进行补充营养,并开始交配产卵。4月下旬~5月上旬为产卵盛期,5月中旬末产卵结束。第1代幼虫为5月上旬~6月下旬,5月中旬~6月中旬为危害盛期;蛹期为5月下旬~7月中旬;成虫期为5月下旬末~7月下旬,7月中旬危害最烈;第2代卵期为6月下旬~8月中旬,幼虫期为7月下旬~9月下旬,8月中旬~9月中旬为危害烈期;蛹期为8月中旬~10月中旬;成虫于9月中旬开始出现,并大量取食到10月中旬,10月下旬食量减少,11月上旬逐渐进入越冬(表1)。
3.2 生活习性
越冬成虫多在晴天出蛰活动,并且当天即可取食,第3天便寻求配偶交尾。但第1、2代成虫羽化时,在蛹室停留1 d才出土,出土时间常在上午6~10时。出土后便沿蔓往上爬,经2 d后开绐取食,昼夜均可取食和交尾。但以0:00~10:00最盛,中午温度过高和阳光强烈时,大部分个体在叶背或荫蔽处躲藏,受惊时分泌黄色的液体。卵聚产葡萄蔓上,偶尔产在叶柄上,卵块上有淡黄色丝状粘液包裹。每雌虫产卵5~8块,每块卵粒36~54粒,平均44粒,卵孵化率为42%~56%。幼虫共4龄,多在叶背取食。1龄幼虫群集,2~4龄幼虫分散,并且3~4龄幼虫食量为整个幼虫期取食量86%以上。老熟幼虫多在夜晚沿蔓下爬,进入松散的土下作土室化蛹,笔者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在自然日平均25~28 ℃的条件下,得知该虫的卵期为14~17 d,平均15.2 d;幼虫期为23~27 d,平均为25 d;预蛹期2 d,蛹期9~12 d,平均为10.3 d;成虫期为42~46 d,平均为44 d,但越冬代成虫寿命在自然条件下可达8个月之久(表2)。
4 发生规律
4.2 温度与湿度
春季4月中旬,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 ℃时,越冬成虫开始出蛰上蔓危害。气温低于12 ℃或遇风雨天气,则蛰伏不动[2]。幼虫喜在晴天和阴天活动取食,遇下雨天气则在叶背不活动,大暴雨对初孵幼虫有一定的机械冲刷作用。湿度影响卵的孵化率。2013年5月4~6日九江县、共青城、德安县和永修县连续3 d中雨、阵雨或雨转阴,日平均气温15.7~20.3 ℃,田间调查一部分卵块因相对湿度过高滋生灰霉菌(Botrytis sp) , 导致5月上旬卵孵化率降低。
4.3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水平直接影响葡萄黄叶甲的发生轻重。调查了德安县河东乡葡萄园和永修县凤凰山葡萄园,葡萄黄叶甲发生程度有明显差异。表4说明,凡葡萄园品种搭配得当,合理密植,及时修剪、施肥、灌水,除草,防治病虫彻底,则葡萄植株生长健壮,抗逆性强,葡萄黄叶甲发生轻,反之则重。
4.4 葡萄黄叶甲发育进度与物候期关系
通过近几年观察,各虫态与对应物候有相关性,可作为葡萄黄叶甲发生期的预测依据之一。葡萄萌芽、展叶──葡萄黄叶甲越冬成虫出蛰期;葡萄始花──第1代卵孵化高峰期;桃树幼果生长──第1代幼虫取食危害盛期;桃树早熟品种果实成熟──第1代成虫取食危害盛期;桃树中熟品种果实成熟──第2代卵孵化高峰期;桃树晚熟品种果实成熟──第2代幼虫危害盛期;桂花树开花──第2代蛹盛期;桂花树谢花──第2代成虫羽化盛期。
5 防治方法
5.1 减少越冬基数 由于葡萄黄叶甲以成虫主要在葡萄根际土缝中越冬,12月~翌年1月对葡萄园深耕1次,使越冬成虫暴露土面冻死,并注意清除枯枝落叶及根际附近的杂草,集中烧毁,可有效减少初侵害虫源。
5.2 保护天敌 据观察,成虫期有些个体被茶翅蝽的成虫和若虫以针状口器插入腹部节间内吸食体液致死。在阴雨时期,卵也会被灰霉菌寄生而孵化率降低。忌喷广谱性药剂,保护好天敵,对虫害发生危害减轻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5.3 加强栽培管理 不同葡萄品种有较明显的抗该虫发生危害差异。选用抗虫品种可较强地减轻该虫发生危害。如黑旋风和京亚等品种有较强的抗虫性。 6~7月和9~10月应对葡萄园各翻耕1次,使蛹露出土面,让鸟类等天敌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