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2014-04-29郑素英郑逊翁剑锋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护理干预

郑素英 郑逊 翁剑锋

【摘 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站开展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57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献血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87例。两组献血者在开展单采血小板的同时均进行常规基础护理,而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并分别比较和分析两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献血者发生轻度献血反应、中度献血反应、重度献血反应的比率和总发生率分别为8.71%(25/287)、2.09%(6/287)、0.35%(1/287)、11.15%(32/28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献血者的15.33%(44/287)、9.06%(26/287)、5.92%(17/287)、30.31%(87/287),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在对献血者进行单采血小板的应用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适于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91-01

近年来,随着单采血小板临床应用机率的不断增多,其相关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迅猛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无偿献血的顺利开展[1]。因此,笔者为全面探讨护理干预在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辅助治疗的层面最大限度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特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站开展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站开展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57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86例,女性188例,年龄均处于18~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21±7.48岁,体重均处于48~87 kg之间,平均体重为61.84±10.23kg。所有献血者均与《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中所规定的献血条件和指标相符合,全面排除心、肺、肝、肾等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将献血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87例。并且在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较,其两组献血者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献血者在开展单采血小板的同时均进行常规基础护理,而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包括:

①认知护理干预:医护人员在进行单采血小板之前,应向献血者详细讲解血小板捐献的基本常识及其相关注意事项,从而使献血者对单采血小板的整个操作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应就血细胞分离机等单采血小板所需的仪器设备基本功能和程序设计向献血者做以介绍和讲解,从而减轻献血者对使用仪器设备进行血小板采集的陌生感,并增强信誉度。②心理护理干预:针对不同献血者的心理评估结果和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和实施心理疏导方案,使部分献血者存在的恐惧感和紧张情绪得以有效舒缓和消除。从无偿献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使献血者在心理上感受到自身精神的可贵,增强献血者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更加坚定献血者献血的决心和勇气,有效保障单采血小板的顺利进行。③行为护理干预:积极为部分空腹的献血者提供食物,并嘱咐其在上机采集前彻底排空膀胱,并作好相关准备工作,有效防止由于空腹或采集时间相对较长不能移动而产生的不适感。在进行血小板采集之前应常规给予15mL左右的10%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协助献血选择舒适体位,采集过程中应全程陪伴并密切监测献血者的自身状态和各项体征,积极满足献血者的相关需求,采集结束后告知献血者持续按压针眼约10min左右,并采用弹力绷带或创口贴对针眼进行保护。就献血后的一系列相关注意事项向献血者做以详细的宣教,就献血者的捐献行为表示再次感谢。

1.3 评价指标 比较和分析两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疗效评定标准:轻度献血反应:献血者在献血时或献血后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等症状表现;中度献血反应:献血者除出现轻度症状以外,还尚有胸闷、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心悸等症状表现;重度献血反应:献血者除出现中度症状以外,还尚有明显的脑缺血症状,晕厥、抽搐、失去知觉、持续性低血压、心动过缓等症状出现。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6.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献血者通过不同模式的护理干预后,其献血反应发生率得到明显改善,干预组献血者发生轻度献血反应、中度献血反应、重度献血反应的比率和总发生率分别为8.71%(25/287)、2.09%(6/287)、0.35%(1/287)、11.15%(32/28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献血者的15.33%(44/287)、9.06%(26/287)、5.92%(17/287)、30.31%(87/287),并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单采献血小板是目前无偿献血的主要形式之一,并且随着近年来我国国家医疗保险政策的不断推进和实施,其临床上对血小板的需要量也逐步加大[2]。由于单采血小板的采集时间相对较长,献血过程及操作也极为复杂,故时常会出现相关献血反应,从而严重干扰了献血过程的顺利进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无偿献血的正常开展[3]。因此,如何积极采取相关的辅助治疗措施已成为减少和消除献血反应的关键和重中之重。

献血反应往往是指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护士、巡视医生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所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4]。其往往受到精神紧张、疲劳、空腹等多种相关因素的共同影响,从而造成神经-体液因子调节失调和产生迷走神经兴奋,进而引发广泛的外周小血管扩张,以最终导致组织有效循环血量短暂减少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表现。

近年来,随着现代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其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也被广泛应用于血液采集的过程之中[5]。通过对单采血小板患者开展认知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行为护理干预,从而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得意有效的降低,有效保障献血过程的平稳有序进行。本研究特对在我站开展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其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献血者发生轻度献血反应、中度献血反应、重度献血反应的比率和总发生率均显著降低。由此可见,护理干预在对献血者进行单采血小板的应用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适于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安卫新. 输血技术学[M]. 第6版.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1-22.

[2] 宋华之. 护理干预对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J]. 中国输血杂志,2013,26(1):78-79.

[3] 饶彩霞,陈红妙. 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4):529-530.

[4] 朱正理,王小芹. 浅析护理干预对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09,11(1):82-83.

[5] 蔡雪仰. 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5):628-629.

猜你喜欢

护理干预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